‹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18 | 浏览: 2244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帖子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14:07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听父母读图画书是孩子最喜欢的游戏之一。现在很多家庭可能都有在睡前给孩子读图画书的习惯,也常有孩子自己拿着图画书来缠着家长读的情形吧。这正是因为孩子感受到了从读书给他听的父母那里传递过来的爱。
父母把孩子抱坐在腿上,一边轻轻地拍着他的背,一边用轻柔的语气将一个故事娓娓道来,这种情境下的感觉,是孩子非常喜欢的。这就是常说的骨肉亲情。正因为在读图画书的过程中,有这种因互相接触而生成的亲情确认行为,孩子才会在这段时间里感受到非比寻常的快乐和惬意。心情舒爽就等于快乐,孩子们靠直觉就知晓这一点。
将快乐与图书连接在一起的,就是父母要满满地注入亲情读书给孩子听。作为快乐音符进入耳朵里的词语将自然地与词汇的累积相联系。当孩子的词汇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在自己说话表达时丰富表现的基石,还有作文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也会自然提高。
进一步说,这个时期也可以为“速读”打下基础。不只读书的速度提升,对书中信息的理解和信息处理能力也会相应提升。“读书给孩子听”成为构筑这个基础的关键要素。但说到底,这个时期让孩子快乐地听,从而喜欢上图书才是重要的主题。
要给孩子读他喜欢的书,或是孩子自己拿过来想让你读给他听的书。10 页左右的薄薄的书就可以了,字号要很大,有很多重复的惯用语是最好的。但是,每天只读一本是绝对不够的,目标是一天读 10 本。要点是读孩子翻开的那一页给他听,没有必要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来读。不要说“这里已经读过了,读下一页吧”这样的话,不要变成读书的主导者,这样孩子会感受不到乐趣的。
  即使孩子想要反复地读同一本书,或者只是看着封面就已经很满足了,这些都没有问题,按照孩子的意愿来做吧。
& a6 R" x% B1 ?0 D2 g' U

$ |1 G2 q' d: ]3 R
: k: a" j0 H0 U- {2 N6 b" L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帖子
28 
七田式“天才养成”33 堂课) l, \+ i; s) v/ S; s8 D" k

" |" d% q: P- @* a: Z0 W3 Q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帖子
28 
积木游戏( Q; r" T: S- ~7 [* H
——锻炼【空间认知力】【信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3 p* o0 ?5 H! n' D& B4 o
: x$ {- ]- e- U) F
给孩子的玩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积木。孩子一旦能够灵活地使用手指,就可以堆积、拆散积木来进行各种游戏。特别是积木哗啦哗啦倒下来的样子,孩子们特别喜欢,会多次重复地进行。这就是“积木游戏”的起跑线。特别是孩子很小的时候,让他在重复地堆积、拆散的过程中,提高对积木的兴趣。
/ k' j5 r. C5 V' m- \% |对积木抱有兴趣的孩子,能够毫不费力地拥有与多项能力相连接的可能性。在七田式教育中,通过积木游戏,来提高孩子的空间认知力,并与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相关联。最终目的是培育孩子从多方面捕捉事物信息的能力,以及为培育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 O8 |+ R; q6 L' c* o7 B. g也许有人会觉得这很不可思议,这些都和积木有什么关系呢?其实通过不同的玩法,可以拓展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9 |; N& v- Z, T5 F8 t
首先,从“堆一个和妈妈堆的相同的形状吧”这样的玩法开始。让孩子认真地看一看妈妈堆起来的积木,如果堆成了和妈妈一样的形状,就可以说:“好厉害啊!”总之表扬一下孩子吧。
8 C1 G; Q$ e, N3 w/ f4 L  F* i* W下一个阶段,让孩子认真看了妈妈堆的积木后就遮住。用一张纸隔在中间,催促孩子用积木堆出同样的形状。对孩子来说,眼前的东西突然消失不见的话,会感觉不知所措。所以,之前妈妈要这样说:“我数到 10,积木就会消失不见了,所以要认真看哦。”孩子就会在“数到 10”的这个时间段里,拼命地处理映入到眼睛里的信息。当然,最初可能无法堆成同样的形状,但在反复进行这个游戏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孩子的信息处理能力,重点是要渐渐减少给孩子看积木的时间。
. _. a! T) c# B8 r: @7 M# ? 0 岁至 3 岁的阶段,请使用没有色彩的素色积木。先从两块积木开始吧,持续练习,争取突破到最多可以使用 6 块积木。/ H! G! m1 e" p9 D4 q4 ~5 B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帖子
28 
暗示游戏
) q& U7 p8 J0 }6 L: i" k——锻炼【自我印象】【动力】【心灵】# I, R' M- m# B" i, `
/ ~; p& q, P" t, N  R  \

( h+ k1 V2 `1 I) \培育孩子心灵的原点就在于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疼爱孩子,与孩子充分地互动,向孩子的心灵注入父母的爱。能够感受到这份爱的孩子,都会茁壮成长的。 5 J! a/ d; M( [* i9 Z" }( s; J* N
但是,育子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有这种想法的妈妈有很多吧。如果孩子做了什么不好或不对的事情,“不可以!”“快一点!”“不要磨蹭!”“真是的,为什么不能按照我教你的做呢!”……这时从父母口里说出来的可能都是这些斥责的话了。有的时候,这种斥责是不是也变成了家长感情的一种宣泄了呢?
/ G2 R) R' G4 }6 d1 z3 [妈妈对孩子说的不好的话中,“快一点!”和“不可以”一直占据着第一位和第二位。说这种话语对孩子的心灵会造成影响。持续地说这种负面的话语,就算对方不是孩子,也会变得退缩,会产生反抗心理。这种感觉会变成一种“潜在意识”,深深地刻进孩子的心灵,孩子会觉得“我是个差劲儿的孩子,我什么事都做不好……”,从而产生负面的自我印象。
1 v: r: @. {% g- S  t孩子都有一个成长过程,有一些事情不能很快做到,那是理所当然的。之所以看起来磨磨蹭蹭的,很有可能是由于家长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
, Z; _  Y; n% W& }- B孩子会把家长对他说的话全部原样接受,并进行活用。所以,多和孩子说一些能使其潜意识积极向上的话语是非常重要的。 * T. E; b, m' q4 J& h
4 V7 N  I; w) H! }
“宝宝,你已经能够自己穿鞋了啊,好厉害。”
* C# Q2 G; J; U& L& y; D) n( q- T “哇,宝宝,你收拾得好干净啊。”- w6 ^6 ]2 ~9 Y3 e! L' J
“宝宝,你真努力呢。”
' G" D, }: T) o4 k1 S1 g2 p; n7 u8 F' u  c+ q
一直从家长那里接受着这样话语的孩子,就能够产生“很棒的自己、能够做好的自己、努力的自己”这种正面的自我印象。这个“暗示游戏”能为孩子培育有干劲儿、充实的心灵打下良好的根基。
% k( Q; W  q- T% r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帖子
28 
画画游戏
3 e( k& H0 k; y% J6 h5 y0 f3 _——锻炼【用笔力度】【运笔法】【表现力】
8 C" N* J% T+ D: h2 X" M( J6 s+ _1 m+ h  E
; X* B# d( u( n3 _' h! x

% h4 a5 a8 u3 R: m  I- i当孩子能够用手拿起蜡笔或铅笔时,就会热衷于画画。他会在纸上一圈一圈地只是画些线条,这时如果问他:“你画的是什么啊?”他也许会回答你:“妈妈。”虽然在大人看来那完全是乱涂乱画的,孩子却是认真的。接下来可以发展到快乐的对话上,“画得真好啊。但是,妈妈其实更漂亮呢。”用这样的话来加深画画所带来的快乐。 % w4 d/ w- r, G. |. N
画画游戏中须要注意的要点就是,这个时期要给孩子尽可能大的纸来让他画画。通常给孩子用来画画的纸,往往不是挂历或印刷用纸的背面,就是速写本,这些一般都是 A4 或 B4 大小的纸。但是,小孩子是没有“框”这个概念的,往往会一直画到纸外面去。孩子画在了桌子上,或是用蜡笔在墙壁上画画也是常有的吧。9 ~) g3 k: ^7 e9 K- V
这种时候,妈妈是不是会说:“啊,怎么弄脏了?真是麻烦!”孩子做游戏的根本就是“快乐”,如果常被批评的话,他就会变得渐渐讨厌画画了。所以要为孩子准备一张足够大的纸,给他创造一个无论画在哪里都会很开心的环境就很重要了。用 A3以上的大型号的纸,几张连在一起,贴在墙上吧。
: J* X8 k. H7 D  G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不要用大人的“常识”去限制孩子,比如说去强调太阳是红的,山是绿的……要记住,在孩子的这个时期,即使画成太阳是蓝色的,山是红色的也完全没关系。孩子用右脑感觉到的映像就是“那个颜色”,没有必要用一定的规则来限制他。/ o' Q) ?: k" V3 j
画画是表现方法的一种。自己做出的“表现”,被周围的人所认可和接受,会给予孩子极大的自信。如果被表扬“画的真好”, 他就会更加喜爱绘画。让孩子自由发挥地去画,并好好地表扬孩子吧。
; S. \6 _# c9 w$ ^- \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帖子
28 
自我介绍游戏
) q$ A( Z: n* |4 A) \9 j' a——锻炼【表现力】【说明力】【自我论述能力】
0 l: y- ?8 B% L2 t. `3 g
' n9 q0 ^5 C! Y' k, Z+ w6 \
+ _  t" g* k* l) W% }4 N孩子成长到 2、3 岁的时候,就可以挑战一下“自我介绍游戏”了。虽然常常会被人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但除此以外,孩子为了介绍自己而发言的机会其实相当少。如果不为孩子创造这个环境,就很可能会弱化孩子自我介绍的能力。
+ I/ H- U. B2 L9 [& G这种能够充分表现自己、正确传达自己的意见的能力,在将来肯定是必需的,从小开始就做这个练习有很大意义。要点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介绍的内容”也要随之增加(即“年龄 +1”)。2 岁孩子的话,可以介绍自己的名字、年龄和喜欢的食物,比如“小宝,2 岁,喜欢吃……嗯……苹果”。3 岁的话,就可以介绍名字、年龄、喜欢的食物和最擅长的事情,“小贝,3 岁,喜欢吃苹果,最拿手的是搭积木”。
- z3 }1 Z1 ?3 V- l( Y% U6 |为了逐步强化孩子的说明力和表现力,就把介绍的项目内容以约为“年龄 +1”的程度持续进行下去。然后,到了 6 岁左右,就让孩子试一试进行 1分钟的演讲。 - O6 O* c# k) k- w
“在一分钟的时间里,说一说你自己的事情,就说你喜欢的事情吧。”幼儿时期一直练习的自我介绍游戏,在这里将被活用。在提升和发展自我介绍能力中一定要注意阶段性前进。
  H9 L, I) H3 f" e) `* P! \- {当然,让孩子能够快乐地玩,大人做一些演出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可以递给孩子一个玩具话筒,“请吧”,这会很容易让孩子进入氛围;也可以把厨房的圆汤勺当做话筒来用;手电筒聚光灯的照明圈也是孩子非常喜欢的道具。% O9 s0 e- f" w* ~2 D+ W
全家人的热烈鼓掌和“好期待啊”的欢呼就是演讲开始的信号。父母可以绞尽脑汁想一些独特主题的快乐演出,使这一分钟的气氛热烈而欢快。
3 d3 M6 M) v& Y$ B$ _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帖子
28 
钟表游戏
) j) x8 \9 n$ r1 e( o——锻炼【点的概念】【时间的感觉】【生活习惯】
7 w3 z# _: ?) F3 C
" z+ S- j4 U0 w% Q1 O9 ]3 o
9 c: F% N$ R1 i钟表游戏是为了让孩子理解“点”的概念,换言之就是时间,比如今天、明天、后天、一周、二周、一个月、一年……成年人已经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会知道的事情,也许会觉得这种事情在日常生活中会自然而然学会的,但其实这是不教给孩子他就很难理解的一个概念。
. b5 w5 H5 \7 u特别是“几点几分”这种时间概念,和孩子说 “我们明天去散步吧”,就算孩子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如果变成“我们明天 10 点去散步吧”,那么事先没有教给孩子“点”的概念的话,孩子是很难理解的。
4 s0 _6 j  E- a% d/ A4 Z有意识地从早期开始,具体一点说,可以从 2岁开始教给孩子时间的概念。使用玩具钟表,首先从整点开始,给孩子看与生活节奏相关联的整点,并说给孩子听: * s+ G7 j8 w& E3 E1 b3 {' u, \
“起床了没有,9 点了呢。” 7 e1 u& E" L) d$ F! b* L' |- c  e$ m
" }' i( `5 `" C: Z; w% \
“啊,12 点了,该吃午饭了。”
( |2 _# \6 ^. z5 X! S “已经 3 点了,来吃些点心吧。” 2 H+ [" m/ c2 n- q2 Y1 y
“都 7 点了,必须吃晚饭了。” 5 q# p; Q- f. C
“9 点了,该睡觉了。”
4 b6 k/ d+ ?% C& {2 _; `! s5 r, o1 z, w, Y5 G5 [' @
因为这些都与日常生活节奏相结合,所以能很轻易地渗透入孩子的大脑中。比较理想的是,6 岁时能够让孩子理解“一分钟”的概念。 7 v# I1 H$ l! Y$ |; h& p- B* J
理解“点”的概念,不仅仅是学会看懂时间,还能够使孩子拥有一个规律的生活习惯,懂得遵守约定。1 \8 V6 R3 b; A" m& Y) a3 d
当孩子在学习和考试时,会为自己设立一个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设立时间表的能力与这个钟表游戏也是相关联的。
5 Y0 ]! }  Y6 `0 z  x( i所以教给孩子时间的概念是没有太早这一说法的。
" T) t0 q$ v2 I7 `$ q
【育儿手册】新生儿红屁股肿么办?哪种方法最管用!跟随小编一起进入知识讲堂吧!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帖子
28 
购物游戏7 L, j- M& {4 E2 I
——锻炼【货币的概念】【找零钱的概念】【金钱的观念】9 p# o' L; _6 J

5 [* r$ X1 g. P
' G& k  K# E( f8 w4 ^; t8 F6 l; r. @1 B1 T8 w& A; D  @
在现代社会生活,就必须掌握货币的概念。也许有人会觉得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教他们有关钱的事情不太好,可是为了能够给孩子将来对经济的敏感度和理财观打下基础,也要尽早开始这个游戏,让孩子理解这个概念。
3 I0 g; A) |# C; R& @8 l与孩子进行模拟类的“购物游戏”是最有效果的。使用玩具的金钱,来玩一玩用金钱换取物品的游戏吧。 , c- t9 C7 J+ ~( s) y4 H
“宝宝,这个苹果要用那个(金钱)来交换哦。”( N2 D5 L. x8 p8 @) t* Z( v
先不管金钱的种类和面值,最初要让孩子接触到“交换”这个概念,让孩子理解金钱是用来交换物品的一种东西。* A4 T1 R4 a% k+ C7 l, M
接下来,要认识纸币与硬币,教给孩子纸币与硬币各有几种,它们分别能交换的东西(价值)有什么不同。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与水果来进行游戏; b8 k, O- Z+ ?" t9 |

1 i; Q# r* W) J6 _+ _: b* i “这个西红柿要 5 元钱一个,用哪张钱来买好呢?” 3 q5 V/ Z! n5 U& K

* l* e3 ]( q. L7 ?重复这样的游戏,让孩子了解纸币或硬币的价值。
' _) e, X, z1 k下一个阶段,可以买多个物品,让孩子明白这些钱加在一起是多少: & |' x5 h( c) Z+ L( H

1 _  \( P/ o. M4 U; m% Z “香蕉一个 1 元钱,买两个的话是多少钱呢?(和哪张钱的面值一样呢?)”7 S* C- n" R! o4 w2 r; }' p4 g
3 R7 w; z; h! k5 J: K
和孩子理解的进度相吻合地逐渐增加买东西的数量。
0 z! l+ R( g6 Q5 w1 k" _接下来就可以和孩子玩找零游戏。“买了一根 2元钱的黄瓜,给了 5 元,找零是多少?”让孩子能够理解找零的概念。
+ ]: ^2 R' B) w! o3 O+ Y对应孩子的年龄,父母要辨别清楚他的理解程度,进行最符合这个年龄段的“购物游戏”。7 i+ f, @3 B: F+ A4 ]

: ^, B+ B3 v1 n4 {- e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帖子
28 
体育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培育心灵; d) J" D- j" ^; k- Q

, w; E% u/ t) }  ]% ]- _  j
' x' \$ V5 e, V4 c
  Q" N4 w% x& B2 |5 w! u% b3 N, ~3 J在发展孩子能力的同时,还有一些不可忽略的事情,那就是身体的锻炼与心灵的培育。身体与心灵的成长是生存的基石,必须从早期就开始牢牢地构筑。
- G5 F9 S5 y) f8 ^3 b+ A体育运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对心灵的成长也非常有效果。特别是需要互相合作的团体竞技,孩子在开心地流淌汗水的同时,心灵将会自然而然地成长。要点是,指导者要引导孩子,使其确切具备领导能力。6 s7 a3 B, ?7 f" K7 `, \. d
在运动前,家长要以严厉的姿态来要求孩子学习打招呼以及回话这种基本礼仪。一定要让孩子认真学会礼仪,拥有一颗为他人着想的直率的心。+ I1 |2 U/ _+ l* a" R. X
还有,家长要细致细心地对待孩子,使孩子感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是很重要的。在恰当的时机表扬和鼓励孩子,可以培育出孩子的干劲儿与韧性。
# C- y& H' Y8 H$ }' {胜败结果分明,这也是体育运动的一大优点。孩子既能品味到在比赛或游戏中胜出的快乐,也能体会到失败的懊悔。与同伴一起获得胜利的成就感,或在失败后明白不是自己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这些对孩子的心灵育成来说都是宝贵的精神食粮。
* j) K( y( V: ]  N) U虽然对于训练来说,有很多可以选择的体育项目,但最好是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愿为此拼命努力的项目。如果是不喜欢的项目,那么体育本身所拥有的优点也将减半了。   @- }/ y! W3 D4 {* c1 K/ f7 ]
在孩子有比赛项目的时候,家长无论怎样也要抽出一些时间去为孩子加油。家长来或不来看自己的比赛,孩子的心情是完全不同的。通过关注与被关注的形式来进行亲子交流,同样可以培育孩子的心灵,使其更加坚强。) N0 e  }& {9 N) E7 }

【育儿手册】新生儿红屁股肿么办?哪种方法最管用!跟随小编一起进入知识讲堂吧!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帖子
28 
培养优秀宝宝:父母必备的70个习惯
% w! L6 \( k  s3 {
" e7 i) ]# d! b3 Q( K“回声法”能让不愿意学习的孩子喜欢学习
! X* v2 z/ T7 F5 a8 j/ r8 {) S5 t7 N* ~' S, n

# i0 w. w5 x! _' Z% E& p在这里,我想用一些实际案例来介绍一下,如何很好地将厌恶学习的孩子的干劲儿诱发出来。- G3 x: [2 h& A$ w% ^
某年的暑假,有一位小学一年级的男孩来到七田幼儿教室。那孩子在学校完全不听老师的话,没有养成老老实实地坐在书桌前学习的习惯。总之,他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什么都不想学,据说他爷爷骂这孩子是大笨蛋。4 f- S0 l3 E8 q  C
他母亲说这孩子¾常擅自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完全没有想要学习的欲望,她已¾束手无策了。于是,她想让我们想想办法改变一下这孩子,让他能认真学习。
0 y+ b) b9 W) U+ p这孩子倒是非常清楚自己被带到这里是为了让他学习,但是,因为他不想学习,所以便在那里睡大觉。
; J, Y! y! d* K, o他母亲一看这情形,马上对他说:“不行,你不可以这样。”然而,一旦以“不行,不可以”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他就只能做出“不行”的反应来。7 \3 `. ?, W" I0 {  m/ U. E8 s( f, ?
希望各位一定要记住:否定会导致否定,肯定能换来肯定。如果以否定的语气来沟通的话,只能得到否定的回应。反之,就能得到肯定的回应。3 j2 @) L& _1 {) V" T# T
于是,七田幼儿教室的老师对他母亲说“请交给我们”。然后,用“回声法”来慢慢地改变孩子的态度。. E, u$ J- v7 Z* {! ]$ l
“回声法”指的是什么呢?当说了一声“呦嗬”便反射回一声“呦嗬”,就产生了回声。具体说来,首先,要原样不动地将孩子所说的话用“回声法”反射给孩子,即肯定他的话,然后再加上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问题。$ H# S# Z- B2 [0 X
若是孩子反复地说“我才不想学习呢”,老师就以“回声法”来回应他:“是啊,我才不想学习呢。”然后,加上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问题,追问他:“那么你想干什么呢?”孩子会说:“想玩游戏。”
# J7 O0 B8 K+ c9 T1 {* ^& h' W- k8 s接着,还是用“回声法”继续追问下一个问题:“是啊,想玩游戏。那你想玩什么游戏呢?”当被问及“想玩什么游戏”时,孩子也不得不思考。于是,他从兜里拿出卡片来,说“想玩这个”。& W. ~/ {+ s5 x" l2 y+ u
“想玩这个啊。想怎么玩呢?”一看孩子拿出来的卡片,Ô来是口袋妖怪卡牌 。# P6 W& v+ ~) ?# }2 o/ Q
孩子将收集得非常齐全的口袋妖怪卡牌带在身上。仔细一看,每张卡片上都写着不同的点数,有30点、120点等。这个游戏的玩法是,“将那些卡片分发给双方,所出卡片点数大的一方,能把点数小的卡片收为己有”。$ {, Q* [. X; d/ U- w
老师首先肯定了他的想法,说:“好有趣啊。那么我们就来玩这个吧!”然后,就按照孩子所说的来做。
' h4 Q6 _* J* {4 x$ h1 t“此时,继续出卡片,卡片点数大的一方获胜”——如果是孩子最喜欢的事情,他能让自己的头脑运转起来,对规则进行详细说明。他母亲之前说过:“这个孩子根本不懂规矩,也不懂做人的规矩,真是很让人困扰的孩子。”但是通过游戏,孩子就能自己思考规则并进行说明。3 b# [: _0 E: [) D* j+ k( t
3 K6 X( f! n% U# M5 N
8 u0 Q9 i0 F  m/ F: \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帖子
28 
父母的态度改变孩子学习的心态* ]1 {4 ~& w" V! L0 F4 e9 j' e% q
$ ?" b* i& G2 x& y& N' L6 b. [
    在让孩子学习这件事情上,最为重要的是要使其产生“奋”之心,即“想要去做”的心情。关于这一点将在第3章详细说明。所谓“奋”,是指下定决心、唤醒内心,使其产生“想要去做”的动机。只有孩子自身产生了“自己想要学习”的心情,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到的东西。
# C  n! T" J0 x$ O; W8 S! Y9 ~    相反,若是单方面地强迫孩子必须学习,孩子就不会产生干劲儿。甚至发生更糟糕的事,孩子会认为“自己头脑不好使”。孩子讨厌学习的Ô因大多在于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必须要学习,以及为何被强迫去学习。1 ^3 P# S0 ^% X3 V
    但是,实际上,没有哪个孩子的头脑是不好使的。孩子之所以会陷入那样的想法里,只不过是因为被“为什么必须要学习”的固执想法迷惑了。不论哪一个孩子,Ô本都拥有了不起的能力,只不过他们一直对自己有一种负面的认识。所以,最重要的事情是,首先要让孩子产生“想要去做”的想法。' o& K2 w( z! ^: \/ E
    比如,在孩子1岁到4岁时,让他们听英语磁带,如果这样对其进行培养,很有可能能培养出会说两种语言的孩子。9 L& L) M3 a; k. J& Q  z
    但是,在孩子一两岁时,因为还没有形成自我认知能力,所以一般是播放磁带,让孩子随意自然地听。等到了四五岁,买来孩子用的教材并对他们说:“来,今天开始要听这盘磁带。”但孩子即便听,他们也已¾感到厌烦了,会说“为什么非得让我听那么奇怪的语言”。一旦孩子感到厌烦,就算强迫他们继续听下去,也绝对无法把他们培养成双语人才。
! _+ ]% D  ^# v: i5 V/ q% e; G7 V    那么要如何做才好呢?若是买了孩子用的有趣的教材,应该这么对他们说:“因为这是爸爸妈妈听着好玩的,所以你不用听也行。”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两周内,父母都开心地听着磁带。
( [! h  M9 X& r, I; ]* e, \    如此一来,孩子便会心甘情愿地想听。他们会说:“那是小孩用的教材。给我听,给我听!”若是这样,就大功告成了。“你那么想听吗?那每天听15分钟就可以了哦。”这样就能将孩子“想要去做”的心情很好地引导出来,进而可以培养出孩子出色的双语能力。
+ p2 q' A' N/ l% U    就算是给予同样的东西,给予的方法很关键,因为若是孩子产生厌烦,那是很难收到效果的。即便不管孩子,他们自己也能一直听磁带的话,那么可以继续引导并培养下去。$ K, ^5 L: f( `6 j7 u5 q
    学习其他东西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让孩子学钢琴,若是告诉他们“今天开始去钢琴教室学钢琴,因为4岁的孩子都应该开始学钢琴”,孩子会越来越讨厌学钢琴,也无法很好地引导与挖掘出他们的真正才能。
- X0 z3 i0 }+ R    与其如此,不如带孩子去看和他们差不多年纪的孩子的演奏会,若是能让他们产生“那么小的孩子就能弹奏得那么出色了,所以我也想弹”的想法,孩子就能主动地去学习。- Z. c' Z7 Q3 D& q3 L$ ^7 i  g; q
    另外,当孩子说“我才不想去什么幼儿园,我就想一直待在家里”时,只要父母能有技巧地劝说,是可以让孩子自己想要去幼儿园的。
# N7 ?& c' h) m% K    如果家里还有一个年纪大一点的孩子,那么可以让他和父母一起分享去幼儿园学到的东西和快乐的事情,如一起做手工等,让年纪小一点的孩子认识到去幼儿园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然后,若是年纪小一点的孩子说“也教给我,让我也加入进来”,这时,父母应该这样回答:“不行,因为只有在幼儿园才能学到。不去幼儿园的话,就不能学。”第二天早上,他就会穿戴整齐,背着书包说:“我要去幼儿园。”$ O' s5 C- `' Q& Y, R
    像这样,将孩子“想要去”、“想要做”的心情很好地引导出来,是很重要的。若不那么做,而是一味地给予孩子,强迫他们去做,很难收到好的成效。! s4 W( @  R2 u8 U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帖子
28 
不要去哄正在闹别扭的孩子
, c( B* T/ B% s( U- `, k6 Q  U6 a3 o5 q' V9 Q; B
   之前曾有这样的一种风潮——即便孩子做了不好的事情,父母也会一直保持沉默。但是,直到最近整个社会才终于有了注意到孩子错误行为的氛围。/ @* w  q5 v" Q, E
  父母开始对孩子说“不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不可以做”。然后,即便在批评时揍了孩子,也没有必要谴责自己,感觉做了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做了正确的事情。但是当孩子认真进行反省、接受批评时,父母给孩子一个深情的拥抱并给予表扬,是非常重要的。
( \. Z" G( ~8 V& \: w4 k1 Q- _' A然而,在孩子3岁之前,如果一直纵容着孩子所做的任何事情,那之后将比较难纠正过来了。
4 Y/ i. Q, p3 `% ^) d, ]; j    比如,去商店买东西时,孩子会反复要求“给我买那个,给我买这个”,并因此闹别扭。这时,若是拒绝孩子,会使父母比较难堪,所以最后父母不得不给孩子买他想要的东西。一旦开了这个头,孩子就会知道只要反复要求,无论如何父母都会买给自己。所以这是不可以的。
* E4 ?& H5 `1 z/ ?: p+ Z   因为父母之前没对孩子说过“不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不可以做”这种话,所以孩子才会变成家里的“王子殿下”、“公主殿下”。* z! P# N- n5 g) W+ x- X& V) ?
   在那种情况下,父母即便觉得很难堪,也要特别认真地强调“不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不可以做”,该批评时就应该批评。然后,孩子若是能忍耐的话,就表扬说“非常好,忍耐住了,很了不起”。
0 ]: H2 b) d- Z  但是,有些父母会拼命地去哄孩子。当孩子处于负面情绪时,比如突然变得闷闷不乐、耍赖、闹别扭,不能去哄他们。如果哄了他们,是错误的教育方法。父母应该无视孩子的无理要求。当孩子状态很好的时候,父母要紧紧抱住他们,将爱传达给他们,表扬他们;而在做错事情时,父母要批评他们,晾他们在一旁,等反省之后,再好好地认可、表扬他们。父母如果这样做了,会收到良好效果,孩子将会成长为不会有欲求不满等情绪的孩子。
6 M' g: M$ h- L- G   总而言之,如果一味Ó合孩子的各种要求,会让孩子不知足,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变得欲壑难平。相反,懂得忍耐的孩子会懂得满足,能意识到并很好地抑制住自己的欲望。9 _* W4 ?- }9 e# h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帖子
28 
在幼儿时期要教会孩子“问候”、“回答”、“区分”
8 ]3 h% y* o# L; \8 k
/ s1 L, U) W) b/ v( h   古人拥有让孩子成长发展的智慧,比如,过去在寺子屋 会教授孩子《童子教》 。这些就是现在所说的道德,道德教育是培养孩子的中心内容。5 M7 Q6 O- G9 T4 \0 `
   《童子教》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用来教育他们的含有哲理的社会道德。孩子们通过学习《童子教》,学会了要尊敬父母、尊敬长辈,要规矩地问候别人,还学会了感恩和做好事。在对孩子进行教导时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 k* p' a. N$ G7 K" C0 X" ^
    1.早上必须要问候“早上好”,从父母先开始问候。父母需要给孩子做好示范。/ @1 f; z) W+ W+ `
    2.要培养孩子以下习惯:当孩子被叫到的时候,能够马上回答“是”。
2 N4 y' ~/ [6 f0 y    3.让孩子规矩地摆放鞋子;当站起时,要把椅子摆放好。
8 d& d+ I6 k& q: O: f8 Y7 F    以上三点,可以说是幼儿时期教导孩子的重要内容。
6 \- _) Y' [' k4 t   要如何进行教导才好呢?首先,父母自己要做示范。孩子与其说是从父母的言谈里学习,不如说是从父母的举止里学习,即所谓的“言传身教”。所以父母要先做出表率,展现出模范榜样的作用。( S9 e; L' z* Y! @# k$ w' @
  为了教孩子早上必须要问候,当孩子起床后,父母要先开始问候说“早上好”。若是父亲和母亲都养成了在孩子起床时打招呼说“早上好”的习惯,孩子也自然会问候“早上好”。如此一来,孩子就养成了早上问候的习惯,能成为可以很好地进行寒暄问候的孩子,从而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8 J9 K2 ~* u2 |& W2 S7 T* `5 v7 [   第二是培养孩子能够愉快地回答“是”,为此,父母也要做好示范榜样工作。当父亲叫母亲的时候,母亲必须回答“是”。所谓“教导”是指孩子在父母做出示范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去做,只要这样就可以了。
5 P1 V( R9 h) U: P" m) C" H   第三是把鞋子收拾摆放好,这将培养出孩子“区分”的习惯和做事认真负责的习惯。通过收拾整理鞋子,可以培养掌握住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的能力。
  Q5 I& E3 _, B- g  只要一脱鞋子,就要马上整理好;只要一从椅子上站起来,就要马上将椅子推进书桌或者饭桌里面;若是玩完了积木,要自己把积木收拾好。让孩子学会对这些事情加以区分,如此一来,孩子就会成长为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认真负责的孩子。) d. E/ M1 B( @4 t( g* y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帖子
28 
通过按顺序分发东西来使孩子确认家庭秩序/ n! l/ l0 f$ S  @7 E
% l3 Z( U2 D2 [! _! [; Z1 m
在一个家庭中,若是没有秩序,是无法培养好孩子的。所谓家庭秩序是指首先要将爷爷(姥爷)、奶奶(姥姥)放在最优先的位置,然后再到爸爸、妈妈,着重于按照年龄的顺序来排列,这样可以让家庭秩序受到保护。
; t8 Z' p8 {& H" q; F 比如,假设一家人在吃橘子。在这时,通常是从最小的孩子开始按顺序分发橘子。但是,这是错误的做法。正确的方法是,对孩子说“来,这个橘子要先给爷爷(姥爷)”,接下来,“给奶奶(姥姥)”,“给爸爸”……像这样从年长者开始按照顺序分发下去,能让孩子切身地掌握“要先分给大家,自己最后去拿”这一原则。. {; N& P4 w1 l0 e1 J
然而,通常人们容易把小孩放在最高处,颠倒了家庭秩序。
% L/ v/ ?5 z3 L父母若是重视年纪小的孩子而忽视年纪大的孩子,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糟糕。年纪大的孩子会变得非常嫉妒,对弟弟妹妹不那么温柔、和善了,心中随之会产生“为什么我要在后面”的不满情绪。那是无意识之心在发挥作用。明明自己是先出生的,理所当然应该被放在前面,可是弟弟妹妹却受到更多的重视,所以他无法理解。4 P3 a) K+ F/ q; X* T3 b! Y
如果父母说“哥哥是先出生的,所以要在前面”,并且把年纪大的孩子放在优先位置,他就会很满足,会温柔而和善地对待弟弟妹妹。如此一来,家中就有了正确的秩序,年纪大的孩子会照顾年纪小的孩子,温柔而和善地对待他们,不会产生纠纷、麻烦。这样的兄弟姐妹即便是步入社会之后,彼此间的关系也还会非常好。
5 T7 o. ]) }0 Q% L    而那些被父母以对等关系对待的兄弟姐妹只会争吵,一旦步入社会,家里的事情对于他们而言就全都无所谓了,只要一离开家就完全不会想联系彼此。这种情形割断了人际关系。% `3 S4 H' \  }/ i% I8 T
因此,家庭秩序很重要。首先要将爷爷(姥爷)、奶奶(姥姥)置于最前面,接下来是爸爸、妈妈……而且,必须要建立起父亲一家之主的地位,同时,父亲也必须要有与之相应的言行举止。
  J9 W5 G) }/ v. W+ p) l% E1 P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帖子
28 
各位妈妈朋友们,我天天这么辛苦的发,怎么连一个回音都没有啊!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帖子
28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不要设定标准,不要比较
$ k! }/ c+ e/ i6 P
% m- f, ^% h+ K# I: w. T 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是享受育儿的乐趣。父母若是以焦虑之心培养孩子,不仅让自己很有压力,也让孩子很有压力。这不光使得育儿失去了乐趣,而且还变得很痛苦;同时,会以负面情绪看待孩子,并对这样培养孩子的自己感到厌恶。
& C8 N$ ?! n8 y) O* @% M: Q' z 即便同样在培养孩子,也有快乐的育儿方法和不快乐的育儿方法。这取决于母亲看待孩子的角度、培养方式。
& O$ T& a7 W% h2 w 若是改变看待孩子成长、发育的角度,一切都将变得很轻松。让我们试着去彻底改变此前看待孩子的角度和培养方式吧!
/ F( a+ }! a) [1 O" c, { 坦然地接受孩子现有的一切,培养孩子的个性,只要以这样的角度和培养方式来对待孩子就可以了。
  j. y) z4 \) D与此同时,有两种以负面情绪培养孩子的观点:一种是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设定了标准,并以此为基准看待孩子;另一种是和其他孩子做比较。
- d* b0 \% {  Q: b若是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设定好了基准,会成为孩子焦虑的诱因,因为孩子很容易达不到基准所要求的。比如,“我们家的孩子还不会说话啦”,“还不能走路啦”,对于孩子成长发育的迟缓,父母容易不知不觉地拘泥于此,若是这样,是无法顺利培养好孩子的。; g6 S8 R) F1 F6 p$ m
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父母总是用标准来看待孩子——“我们家的孩子还没有达到那个标准”,从而陷入巨大的压力之中。于是,转而将这种压力转嫁给孩子,使其陷入“父母认为我一无是处”的情绪中。
. C+ ?: Y1 b- h0 a5 \. R2 C 另外,也不可以和其他孩子做比较。“和其他孩子相比,我家的孩子一直发育得很迟缓”,若是有了这种想法,父母的心情就难以保持平静,会变得异常焦虑,不知所措。然后,就不会再说出温和的话了,而是对孩子连珠炮似的说出各种刻薄的话。即便知道那样不好,但也毫无办法。
8 i- ]/ P: f$ ?  h只要父母焦虑的心情得不到缓解,就无法说出认可孩子的温柔的话来。2 K5 w( T9 B  U, M# O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帖子
28 
人的本性是在3岁之前培养好的
9 D- @, C1 I! r" i( S+ g1 N  Q( P* I" f: @  H7 H5 h
在育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消除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即消除他们的任性,不能随意地进行培养。" ], B1 G, C; I$ x( P: T/ [1 Y
其次,要培养成能为他人着想的孩子。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能够为他人着想,这两点都是不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0 H+ v5 F& U- W* ^
能够培养出认真地考虑其他人,而将自己放在其后的孩子,他们长大后很少会步入歧途。否则,会把孩子溺爱成家里的“王子”或“公主”,他们常常感到无法被满足各种欲望。
2 B% ^7 U# ~2 r$ }+ w+ K/ G! _! w 一旦将孩子当做“王子殿下”、“公主殿下”,今后即便再想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品行,会变得异常艰难。而到了15岁、16岁、17岁,就算想要让孩子拥有“为他人着想的心灵”,恐怕也为时已晚了。. I% f  Y( G2 N* a
最近,出现了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一遇到不称心就马上决裂、将对方刺伤的孩子,这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实际上,这是在幼儿时期被纵容溺爱的后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那样的心灵在3岁之前已¾基本形成了。5 n3 F" C) j3 W, f/ G! e8 H
常年担任少年厅法务教官、感化观察教官,从事为一万名失足少年进行指导、矫正工作的相部和男先生,写了《步入歧途的隐患始于3岁》(PHP研究所出版)。在该书中,相部先生通过长达36年不断地对失足少年的幼儿时期进行调查和研究,得出一个结果,为使事情更明了,请参见前一页的图表数据。
# E% d" c8 [0 h" l; ~从表中可以知道,在幼儿时期被溺爱的孩子很容易步入歧途,而且他们也都毫无例外地变得很“任性”——相部先生一直是这样强调的。
' \- q0 b' J. D! _- l 也就是说,多数步入歧途的孩子是被过度保护着教育长大的,他们将培养抑制自己情绪和随心所欲的意志力当做玩笑,随便敷衍了事。% Z0 R+ c" f' Y
  在幼儿时期被娇惯的孩子控制自己欲求的能力很弱,他们会按照自己所希求的那样冲动行事。若是自己想要某样东西,他们甚至会通过偷别人的东西来满足自己想要的欲望。若是想要女人,就会接二连三冲动地**周围的女人。/ U7 P/ V3 B. l; S% [# A' s& q( s
我现在和拒绝上学的孩子谈了很多,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幼儿时期被过度溺爱的孩子。他们在学校里无法和班主任相处得很好,和同年级同学关系异常紧张,感到上学没有意思,学习跟不上……仅仅是因为这些就拒绝上学。在幼儿时期被娇惯的孩子常常没有忍耐力。(摘自《步入歧途的隐患始于3岁》)
5 p( t8 {2 |  i( B# G 相部先生还认为,在3岁之前能彻底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成为懂得抑制自己,听父母的话,明白什么是不行、不好的事情的孩子,是不会步入歧途的。$ I) L/ F1 X8 i$ H" s) D' y4 J
孩子按照父母培养的那样去成长。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样子就是父母的样子。所以,当孩子变得异常时,就是父母的育儿方式出错了。
' g5 C; I. \( h' i2 D孩子在3岁之前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其本质性的性格,之后即便父母再想改变、重塑,恐怕有些太迟了。希望各位父母要记住这一点!
5 q0 }1 W4 m/ r: `/ M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帖子
28 
通过拜托一点小事来播下表扬的种子
5 y! p$ a8 v: v" C) }7 G0 p4 d$ S% o0 o6 r8 z7 K! w. f+ P
父母经常毫不在意地对孩子说“去做那个”、“来干这个”、“不行”这样带有命令、禁止语气的话,如果以这种态度对待孩子,会逐渐使孩子紧闭心门。& {& i" ^1 d' |1 m4 {2 G# S
所以,父母应该对孩子说能打开他们心门的话,那便是拜托的话,如“能不能帮帮妈妈?”“能帮我去买点东西吗?”“妈妈要做咖喱,来打一下下手吧”等。相比起用命令的口气,若是用拜托口吻,孩子的心情就会很好地被调动起来,因为拜托的口吻是基于尊敬对方的心而说出的。: Y# L) w9 g$ s: b
请父母不要有以下想法:即便拜托孩子来帮忙,他们也只能是帮倒忙,父母之后还得自己再重做一次,所以认为这只是增添了麻烦。
* i/ i* R$ v. h: V' M7 W  O 即便孩子很糟糕地帮了倒忙,也不要忘记紧紧地拥抱孩子,对他们说:“谢谢你帮了妈妈。多亏温柔的小XX,真是帮了妈妈哦。妈妈最喜欢小XX了。”
( i% H) [% r$ Z8 O如此一来,被妈妈认可、表扬,孩子获得了爱,会变成一个乖顺的好孩子。这使得培养孩子变得非常轻松。8 {1 i1 T# u3 Z5 z! S2 T- r9 a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想要得到父母认可、表扬和爱的愿望。想要别人认可自己即想要让别人尊重自己。( q2 q3 ?( d4 Q. s" I4 x, f0 J" D7 {
因此,父母通过拜托孩子来帮忙,会表示出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也会很容易就产生对父母的敬意,变得很乖顺。
* }& f( W3 W! B: A+ B8 V* u 之前,有一对父母带着小学二年级的儿子来找我商谈孩子教育培养的事情。
/ ?1 v7 u8 S% z' g 他们为什么来找我商谈呢?因为那男孩在学校里偷别人的东西和钱。学校老师虽然发现了这点,并提醒他本人注意了,但是他却没能改正过来。因此,老师通知了父母,他们虽然也严厉地教育了孩子,但他还是没有改正。父母想问问我该如何是好。
% R# w% D$ {6 M, V- U: {  D. _于是我这么对他们说:“孩子的所有问题行为全都是在寻求父母的爱啊。即便表现出的形式是偷盗东西、钱财,其实心中想要偷的是父母的爱。孩子明明表达的是希求父母的爱,却受到了惩罚,所以只会使其更加恶化。”. A9 M0 X) ^! }* W
关于“要怎么做才好”的问题,我是这么回答的:“反着来,若是能给予孩子认可、表扬和爱的话,就能解决了。培养孩子的秘诀就是认可、赞赏、爱护。”同时,我还将育儿的根本告诉他们。他们问:“孩子明明都已经偷盗财物了,为什么还要去认可、表扬和爱呢?”我回答道:“为了改变孩子,不能只是教育他偷盗财物是不好的事情,不只是‘对症疗法’,更应该在平常对待孩子的过程中,要多认可、表扬、爱护,将‘本质疗法’作为重点。”- Y+ S/ H, ^- |+ J; V) @
“但是,那孩子身上没有什么地方能让人表扬的啊?”
: J# T0 }* @, q4 i, |$ S' ?“正是您这样看待孩子的态度使得您的孩子变成了今天的样子。”0 i, w5 v2 g1 l5 |+ L1 g7 L
我说完后便建议他们:“若是没有可以表扬的地方,那么只要播下表扬的种子就好了”。
9 [, {% `: u' x) @所谓表扬的种子在前文已经说过了,就是让孩子稍微帮点小忙。若是孩子帮忙了,父母应该紧紧地抱紧孩子,对他们说“谢谢你帮忙,爸爸最喜欢小XX了”,这样就可以了。
" c  s  }8 m! |另外,我还告诉他们,如此一来,孩子就会下意识地渴望拥抱,想要被父母认可、表扬、爱着的心就会一下被填得满满的,孩子会随之发生彻底的改变。* Y' @: M( e- n% A" F6 D
我是这么建议他们的,“这位爸爸,您周日会整修房屋吗?那么,在周日整修房屋时,只要稍微让孩子帮一下忙就可以了。这位妈妈,请让您的孩子帮您整理家里的房间 吧。完事之后,请对他说‘谢谢你帮忙。爸爸和妈妈都非常喜欢你哦’,并用力地抱紧他。于是,孩子的心一下就被填得满满的,偷盗癖会立刻改正过来。”
% H8 N4 f# n! F 那两位父母按照我的建议,向孩子传达出了爱,结果孩子的偷盗癖真的很快纠正过来了。0 z* u) g! z$ X( c7 x* D
孩子的偷盗癖因为这种处理方法而得到改正的例子还有很多。5 h: [) f7 F# E$ S
不仅限于偷盗癖。在孩子发生问题行为时,若是知道这是因为缺少父母的爱,从而学会去表扬、认可孩子,并紧紧地拥抱说“很喜欢你”这样的话,孩子的问题行为会得到迅速纠正。5 z8 T- M. i& @" [( o# I' I* L" k
然而,还有一些母亲即便是表扬了孩子但也无法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她们不知道表扬的方法。8 @6 J7 v% g( r" E, x  o4 Q
父母在表扬的时候,必须要带着发自内心的喜悦。否则,就会让孩子产生“只是口头表扬”或者“看低了自己”的想法。若是变成居高临下的表扬,表扬是无法顺利传达出去的。
1 V! B& [- H! k' x 比起单纯的表扬来说,以带着内心喜悦来对待、表扬的话,会取得更好的效果。那样,孩子会感觉到父母很为自己感到开心,并因此产生愉悦之情。如果只是口头表扬,是无法触动孩子的心灵的。" H2 E( v! ]- y4 s0 ?$ m
但是,父母若是从心底对孩子的存在感到高兴,为孩子做的事情感到高兴,并且因为孩子温柔的心灵、为他人着想等而从内心感到喜悦,并将这种喜悦传达给孩子,那么,孩子的满足感会变得很强。
# @* |8 s' T9 K8 K( |# Z 让孩子的满足感变强的表扬方法很重要。那么,是否只对孩子的知识和才能进行表扬呢?实际上,表扬孩子的性格和人格才是更好的做法。比如,“你对人很亲切啊,妈 妈对此感到很高兴”,“对年纪比你小的孩子表现出了温柔之心让人很高兴”。若是以这样的方式去表扬,孩子就会形成良好的性格。7 @6 F( [1 \& T- r" P5 k) \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图画书游戏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48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01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