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米
 - 450  
 - 经验值
 - 450  
 - 在线时间
 - 9小时 
 - 宝宝生日
 - 2007-01-01 
 - 注册时间
 - 2012-7-12 
 - 帖子
 - 45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457 
 - 精华
 - 0 
 - UID
 - 8005517 
  
 
 
 
    
- 宝宝生日
 - 2007-01-01 
 - 帖子
 - 45 
 
  | 
    全家来个大扫除吧!在劳动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还能加深亲子关系,可谓一举两得。8 G* [7 U  y) P, ~ 
有了这个计划,先别忙着干,由于宝宝的能力有限,为了不让他干得太盲目和太累,全家人应该一起开个“策划会”,一家三口人坐下来先分清每个人的工作范围和职责,在讨论中尽量各抒己见和相互支持,对将要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出预测,使孩子对完成所选择的任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 V$ |6 }1 O: k' m" F现在是否可以开始干活了,先别急,工具还没准备好呢!等各自挑选了必须的工具,如墩布、吸尘器、簸箕、笤帚等,也不迟啊!打铁要趁热,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开始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吧!/ i9 |0 \  E4 [9 U 
方案一:灰尘不见了1 C) Y- a+ [. e; t 
背景' Q3 `; e; U" T+ C8 c 
 房间大部分家具落满灰尘,急需清理,其中以客厅为积尘之最., \8 ^) q7 P1 q5 t2 E 
策划 
( @/ O" K/ T6 i! |) f; _0 j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比较,确认哪些家具脏了,知道为什么要擦。父母也可以“旁若无人”地大声讨论要做的事,自然引导孩子入境“游戏”。 
) A3 D. c" G- [# k. H; c+ g过程, m: F# k9 X4 g4 n5 l, K 
寻找目标:“宝宝快来看一看,房间里哪儿脏了?什么该擦了?”通过提出问题,鼓励孩子主动发现该做的事,引导孩子迈出“有所为”的第一步。可视孩子的年龄,进行引导,如歪头看看、手指抹抹等。 
$ A! ~3 W% d0 t7 Z/ r; n交流信息:亲子间相互交换自己所搜集的情报:如桌子该擦了,因为有脏印儿了;柜子该擦了,因为都能划出道道了;茶几该擦了……通过交流扩大儿童的关注范围。+ }- S+ P$ o# R# c 
讨论分工:“妈妈一个人擦,得干很长时间。我们一起动手,一会儿就干完。宝宝会擦吗?你能擦哪儿?”鼓励孩子选择一个适合他身体高度和应付能力的擦拭对象。引导孩子在选择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如果成人认为孩子的选择不妥,最好不要简单拒绝,在不构成安全隐患的前提下,给孩子留下选择的空间,便是给了孩子主动发展的可能。6 L9 Y, n3 x, @$ D 
各司其职:每个家庭成员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擦拭自己分管的责任区。劳动的过程中,父母要以身作则,并注意运用语言及身体动作感染和鼓励孩子做好、做完一件事,保持持久的愉快情绪。& J# |. `0 Z  y$ x. S; a( c: ~: o* v8 m 
快乐分享1 w, |0 ?; l2 U! \( m0 v2 d 
夸夸我自己:引导孩子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分享合作的快乐。“看,爸爸真棒,把高高的卧室柜擦得这么亮。”妈妈也可以自我介绍:“电视柜上的土真多,我用了两块抹布才擦干净。” 
. w. n/ j# p: |5 J0 U, p; n% n发现变化:“快看,宝宝真了不起。原来这块抹布是白白的,现在白抹布抓到了这么多的尘土。”& U" L( z: _' L' O5 `, ^2 a 
建议:这类家务清洁工作不宜在任务太重的情况下让孩子参与,以免孩子烦躁与产生反感,避免孩子对劳动产生负担沉重的消极体验。可视孩子的年龄,在参与清洁的活动中,做出有弹性的调整。如孩子认领很多任务,但实际又可能完不成,父母可以以游戏的口吻介入协助。“我们来啦!我们帮你来啦!”在培养孩子责任意识的过程中,使孩子获得亲情支持。 
# u7 j& b( C7 A' m方案二:帮助妈妈洗衣服3 ^/ v9 P$ w& d% `1 T" s9 R9 g 
背景' I& z% Z- Z- r8 G 
该洗衣服了,可以在收集衣物、晾晒小件物品和涂抹衣领净等环节让宝宝介入。 
  g- e: h+ v7 d: h  c. k# p过程1 l% a- I6 z. p7 H! Q- U, L 
收集洗涤对象:交给宝宝一个洗衣袋(或塑料袋、纸袋),请孩子看看找找,哪儿有脏衣服,把它放在袋子里,送到指定的地方。 
' k. b  u0 s1 [6 {" U分类:父母可以直接提出分类要求,把外衣放在一起,内衣放在一起。教孩子学会分辨哪些是外衣,那些是衬衣。如果孩子稍大些,也可让孩子自己想办法:一次洗不了这么多,要分开洗,可以怎么分?如果孩子提出的分类标准有一定的道理,父母要尽可能接受,培养孩子主动想办法、动脑筋做事的习惯与意识。·观察洗涤过程:父母边做边向孩子讲授相关的简单常识。如局部涂抹衣领净时,可介绍这种洗涤剂的特殊作用,甚至可以让孩子抹一抹,体验除污效果,培养孩子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如果是机洗,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对电器与安全方面的认知经验的积累,要清楚地告诉孩子,电源不能乱动,什么地方可以动,什么地方不能动,为什么,强化儿童的自护意识.·晾晒衣服:晾晒小件衣物时,可让孩子帮忙从洗净的衣物中取出小件物品,并找到合适的地方晾晒。还可以帮妈妈数一数,今天洗了多少件衣服?宝宝几件?爸爸几件?妈妈几件?谁的多?为什么? 
% h( K+ }) g; ?/ A2 }8 e5 v建议:不要嫌孩子碍手碍脚或帮倒忙,要珍惜失败在孩子积累经验中的特殊价值。 
$ i0 X  D0 j/ P# W方案三:看,柜子多整齐 
1 }8 d' M1 \5 @) U. H6 f背景 
2 M1 B8 v( P, v7 ^" O: c# d) e孩子的柜子里东西杂乱,图书堆放在一起,找件东西很难。 
5 f2 S* F4 J  X过程8 X& O* k, k8 N* y+ g1 E7 ~! y 
提出问题:用对比的方法,让孩子通过看,发现问题。“宝宝帮妈妈把发夹从抽屉里拿来。”(妈妈的东西放得井井有条,寻找起来非常方便。)“宝宝,妈妈也给你梳理一下头发,去把小发带拿来吧!”发在宝宝柜子里,由于杂乱,找不到,从而引发思考。3 u0 E7 h5 r) ~: Z$ |, y 
解决问题:“为什么找不到要找的东西?你觉得东西怎样放才好找?让我们试试吧!妈妈是这样做的。”带着孩子看一看成人的书柜、物品柜,并随意说出该柜中某件物品,让孩子找出来,引导孩子体验有序摆放与分类带来的方便。2 H" T9 e2 U2 b" ?) J+ n 
 应用操作:若孩子较大,可以任其自主决定摆放方法。若孩子较小,可以提出,小小的建议,如变形蛋、弹力球、昆虫模型等很细小的东西,建议其放置在小的盒子内,其他则可顺其偏爱。如有明显的不合理之处,可通过日后孩子使用过程中的不便,引导其逐步调整。) G8 _8 X% k% i8 S  J* w 
建议:指导孩子的分类摆放不要操之过急,要学会等待,给孩子留下自己作决定的空间与权力。孩子对物品摆放的策略,源于生活中的需要与经验。成人包办,优点是见效快,缺憾是当孩子不知其所以然时,就难以在养成好的习惯的同时,提高认知水平,成为生活中的智者。 
! s# @  P  m% @( A) O7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