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oliver_fangfang 于 2014-7-14 23:56 编辑
不只是游客,深度体验新西兰
除了探寻各网友攻略里的旅游景点之外,深入体验当地人民的生活,发现攻略里没有的趣味,是很多资深游客的新追求。很显然走马观花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游客们的精神需求了。就如去年我们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有幸赶上当地一年一度盛大的那达慕,才能领略到当地百姓披星戴月盛装出席的虔诚,如花少年策马奔腾的神秘和活力。
在奥克兰的第三日,正赶上周末,奥克兰经常在周末举办名为“家庭日”的社区活动,地点一般在离社区不远的郊外。活动丰富多彩,有类似于美食吃货一条街,你能发现你的**邻居开着警车在那卖热狗和香肠,新西兰的冰激淋超级好吃哦,可能是牛奶好的缘故吧;有科普实验室,告诉你保护自然和动物;有亲子手工参与项目,教你做鹦鹉面具,或者在大的矿泉水瓶中装入谷物,横向插入树枝,做一个开口,放在阳台上供鸟儿享用;还有各类奥克兰特产的展示,比如蜂蜜的酿造过程。
最吸引孩子们的,还有一些好玩的“装置”,用**的纱幔做成的河流,里面“游着”若隐若现的鱼儿,孩子们当然会抓住他们并“捞起来”。灌木丛里躲着的几维鸟,蘑菇上面栩栩如生的蚂蚱和蜻蜓,都让孩子们流连忘返。最后再走一遍迷宫,在里面转来转去都会看到新西兰的特色动物和植物,好不热闹,都认出它们便找到了出口。
再来说说类似于家庭日的另外一个活动“狗狗比赛”。狗狗比赛或许哪儿都有,但像新西兰这样纯属业余的,不知道多不多。一大早,人们就**在比赛场地,是个背靠大海,绿树如茵的好地方。三三两两青春靓丽的新西兰少女带着“保护自然,保护动物”的勋章,为人们分发勋章贴纸,宣传保护意识。参加比赛的家庭们牵着自己狗陆续到来,什么品种都有。比赛开始了,狗狗们在主人的口令下翻越障碍、钻过铁圈,爬上高梯,冲向终点,其实我觉得亮点是那些跟着狗狗奔跑的女妇人们肥胖而矫健的身躯。狗狗比赛让我再一次觉得,新西兰人们的生活,真是有钱又有闲啊!
周日,我们跟着堂哥家的**姐去体验了一堂幼儿游泳课。这家专业的儿童游泳学校的小客人们都是从2 个月到12 岁之间,分阶段分水平教学,据说当地人有的一家三代都是在这里学的游泳。老师们的温和与专业,让同行的一位北京朋友回忆起自己儿时在体育馆学游泳的悲催经历,体校的那些严厉手段实在是给幼小心灵留下了阴影。孩子们在这里玩得非常开心,寓教于乐的教学体系真的很好。
孩子们的乐土——奥克兰的海底世界和动物园
奥克兰海底世界水族馆(Kelly Tarlton's Sea Life Aquarium )位于通往奥克兰东海岸地区的美丽里的沿海大道-塔马基大道旁(Tamaki Drive ),它是著名的新西兰海洋考古学家凯利·塔顿先生的杰作。海底世界融冰、雪、水与一体,孩子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冰天雪地里玩耍的企鹅,有珍贵稀有的帝企鹅、王企鹅,以及巴布亚企鹅;南极科考小屋让我们亲身体验著名新西兰南极探险家罗伯特·斯考特完**类首次抵达南极的艰辛历程;最为震撼的是110米长的海底世界弯曲隧道,在透明的隧道里站在电动传输带上,感受大鲨鱼和魔鬼鱼自由自在地从头顶游过,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约2000种的海底生物,还有沉在海底的毛利人船、宝藏箱、铁炮等,让人感觉到真的置身于海底世界一样。
在一进入海洋馆的地方,有提供合影照相的地方,游玩结束后在出口可以选择你的照片做成各种纪念品买回家,当然也可以选择不要。海洋馆出口有很多纪念品、工艺品,很漂亮精美,不过一看标签,很多都是“Make in China”,顿时失去了购买的兴趣。这一点在新西兰各处,你都会发现,我大中华廉价劳动力的影子。
奥克兰动物园被很多国际游客评为世界上最好的动物园。园区设计非常好,游人们可以近距离接触动物,动物品种多,有代表性,尤其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小朋友回来后念念不忘的是:工作人员给大象洗脚,并清理脚趾上的石子时,笨重的大象抬脚配合的样子,有时候还抬错了脚再还回来,这些石子可能时大象在动物园的街道上散步时踩到的吧。另外记忆深刻的还有鸟类观赏区的一处特别设计,在鸟类观赏区,我们是可以直接进入巨大的网状鸟笼去观看的,进入的时候有两道门,第一道门关上,才能打开第二道门进入,这个双门设计自动让观众分批进入,又防止鸟儿飞出,很是巧妙。动物园的环境处处充满绿色生机,没的说的漂亮怡人。
绝对不会枯燥的博物馆
一提到博物馆,的确让我们想到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以及珍贵宝藏,这些是可以让人大饱眼福,但是对于业余的老百姓来说,真的有点如教科书般枯燥无味,大人去看都兴趣缺缺,更何况是2 岁多的小孩子呢。还记得上次在台北博物馆,小朋友因为无聊而喧哗,导致工作人员把我们赶出。
但是,在奥克兰的博物馆,就绝对不会给你枯燥无聊的感觉。奥克兰博物馆位于奥克兰公园内,从外表看应该是一座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外观看去不算太大,但是里面别有洞天。
博物馆共有三层。第一层以展示毛利文化为主,有毛利人独特的民族手工艺品、经复原的毛利人**场所以及毛利人日用品展览。很多大型的物品都是直接在场地展示,没有玻璃窗,孩子们在里面穿梭嬉戏,觉得很有意思。复原的毛利人**场所全为木质结构,里面的空间为木地板,还铺了毯子,孩子们可以光脚在里面跑来跑去,随地打滚。
第二层是各种动植物资料及标本展,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恐鸟(Moa)的遗骨。恐鸟、恐龙的遗骨也都是直接展示,没有玻璃围挡。拉开展示架一层一层的抽屉,可以发现各种各样的动物标本,近千种的蝴蝶、甲虫、鸟儿……如果不小心打开的那一层是老鼠,你可别尖叫哦!这真是充满了探险般的刺激。在展示动植物的生存状态时,博物馆多采用还原真是生存环境的方式,让你如若置身精彩刺激的真实,而非扁平化的我们固有的“对博物馆的认识”。孩子们在此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是那样的兴致勃勃。
第三层展示的是两次大战使用过的武器、飞机等,还有英国文化。新西兰曾是英国殖民地,而且新西兰很认可英国文化对当地的影响,在这里可以看到英国的服装、家居设计等的展示。连战争时期的场景,也都装置化地呈现,可以和观众互动,而且不仅表现战争地残酷,还有战争时期的温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