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来自爱,而不是约束
每次带孩子回乡下的奶奶的家,孩子都会舍不得回城。那里没有舒适的浴室,没有清洁的客厅,没有优雅的音乐,没有高档的娱乐场所,那里只有自由和无拘无束的大自然。
( h3 w( c) P$ C0 b" ~' Y: U
每次看到孩子们在泥地里奔跑,在水潭边嬉戏,在田野间追逐家畜,在果树林中摘果尝鲜,孩子的父亲就会说:“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啊”!童年真好!
而我是规规矩矩、干干净净的城里孩子,可我知道,我内心向往的,也是这样一种淳朴自然的童年生活。
孩子的快乐,在哪里?在于一种自然的状态,随心所欲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从古至今,道学家们都生怕年轻一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用各种礼教规矩想要让他们进入一个模子,变成道学家们期待的那种人,“存天理,灭人欲”,千人一面的循规蹈矩是一个社会稳定的象征。但是作为人,自主和创造是人的本性,也只有在自由自主的状态中,人才能够进行创造。是创作,而不是规矩,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源动力,是历史进步的源动力。
那么是不是我们就不要规则了呢?任何道德和规则都不能外在于儿童而存在,只有当他们体会到爱,体会到别人的感受,才会修正自己的行为去关照别人,也就符合社会期待的利他原则,而这个过程只有通过爱和接纳才能获得,而不是通过规训和惩戒获得。如果我们只关注外在的规矩和道德,只能教导出伪善和服从,而不是真正的善良和敬畏。
不断撤出,不断加入
学龄前儿童需要我们的精心呵护,需要我们的细致保护,更需要我们的耐心等待,让孩子尽可能在我们的视线之内完成探索和尝试,是每个家长都要去体验和尝试的度的把握。
家庭教育,永远是一个家长不断撤出,又不断加入的过程。我们从背背抱抱,到扶着他行走,到等着他跑向我们的怀抱;我们从喂他哺乳,到教他吃饭…,只有我们的不断推出,才有他的不断进步。尽管我们可能担心,可能心疼,但退出是必然的。而一种形式的推出,必然伴随着另一种形式的加入,我们不扶着他行走了,但目光确从未离开;我们不给他哺乳了,但饮食营养的平衡确必须考虑…即使有一天,他已经能独立面对人生的风雨了,我们似乎已经完全推出了他的生活,但我们总会把我们的人生在他们的视线中尽可能演绎的平和温馨,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心灵的搀扶呢?
' B; Y4 {, W! c+ O; b( j3 o4 R- K
# j" c0 n! F( C: ~1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