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从不看电视,客厅里也绝不摆放电视机,若要了解新闻时事,就上网看帖或翻翻报刊杂志。晚饭后这段家庭时光太重要了,白给了冷冰冰的电视屏幕,实在不值得。尤其对孩子来说,这段亲情时光更是黄金时光。
受美国医学博士艾盖瑞和贝南罗特的专著《从零岁开始》的影响,我们夫妇都认为,对孩子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她从小就知道她是家庭的一员,而不是家庭的中心。因此,在晚饭后的家庭时光中,我们就刻意训练她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没轮到她说话的时候,她要保持安静,不能通过吵闹或哭泣博得大人们的关注。若她吵闹或哭泣的话,就送她到别的房间,谁也不理她。
有时,我们夫妇还会特意留出一段“沙发时光”,这个时候,我们会对女儿说:“唱唱,现在是爸爸和妈妈说话的时间,不是陪你的时间,你一个人去安静地玩一会儿,不要来打扰爸爸妈妈,好吗?”唱唱不到两岁时已经懂得遵守家庭秩序,在“沙发时光”中也能跟大人友好相处。爱,最重要的是付出时间。不是单方面付出,而要夫妻双方一同付出。
前美国国际神学研究院院长唐崇怀博士给我讲过一个美国版故事,我印象很深:有个孩子问爸爸一小时能赚多少钱,爸爸说能赚30美元。结果,孩子回到自己的小房间,把储蓄罐摔破了,捧着一把硬币出来说:“爸爸,我只有15美元,能不能买你半个小时?”
中国的情形又如何呢?恐怕更糟糕。多少爸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席,却想用金钱来弥补,实在是荒唐又荒谬。《三字经》里说:“子不教,父之过。”此乃至理名言。
当然,爸爸们工作压力大,在外面为全家打拼不容易,但有一点许多爸爸肯定能做得到,那就是晚饭后关掉电视机,把看电视的时间变成陪孩子说说话的时间,若能再在一起读点好书,那就更好了。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全推给社会和学校。从教育原理上看也就是如此:家庭大概承担70%的任务,学校承担 30%的任务。
爸爸不能承担教育责任的恶果在《百年孤独》中有很好的描述。布恩地亚上校的爸爸痴迷于自己的所谓发明,在孩子长到十多岁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他们的存在,这时才来管他们,爱他们,但已经晚了,孩子们已经永远丧失了爱的能力。
布恩地亚上校的妈妈乌苏拉终于看透了他,“她明白了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失去对家庭的爱,并不像她原先以为的那样,是因为战争的残酷,而是因为他从来没有爱过谁。她最后得出结论,这个她险些为他丢了性命的儿子只是个没有爱的能力的人。”而这一点,恰恰是因为她丈夫和她没有施教和给予爱而导致的。
爱是恒久忍耐的付出和舍己,直到孩子也从父母这里学会了付出和舍己,否则,他们又从哪里去学呢?当父母无法言传身教的付出和舍己时,孩子也成为了“爱无能者”。
我见过很多喜欢利用晚上时间喝酒和看电视的爸爸们,全然不顾及他们的孩子正在模仿他们的饕餮和自私。他们把大量时间用在应酬上,没有时间在家里陪孩子。好不容易回家了,又忙着看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电视节目。
天下所有的角色中,爸爸似乎是最容易当的,连生孩子的痛苦都免了,孩子一落地,就白拣了老爸来当。但当爸爸其实又是最难的,因为你要在一次次舍己中把你没受到的生孩子的痛苦给补上。
但是,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这一切都值得,就像我那不到两岁的女儿看到我下楼,没人教她,却本能地冲口而出:“爸爸,小心点儿,不要跌倒了!”那一刻,爸爸的心融化了。
我这才发现,所有的苦都不是苦,而是欢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