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2 | 浏览: 411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0000-00-00 
帖子
989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16:15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有备分娩教材.pdf

1.45 MB, 下载次数: 25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0000-00-00 
帖子
989 
临产前的征兆
预产期到了,预示着孕妇快临产了。但预产期只是孩子出生的大概时间,实际临产日期可以提前或延后1~2周,所以不能仅凭预产期来判断孩子出生的时间,应根据孕妇临产前的一些征兆来确定是否上医院待产。

我们见过或听说过不少不懂孕期保健、缺乏分娩先兆常识的人,致使将孩子生在路旁,火车上,乃至厕所中的事件时有发生。这样必然会损害产妇和婴儿的健康,甚至送掉母、婴性命。因此,孕妇掌握一些分娩先兆常识是非常必要的。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子宫底降低:在正式分娩前两周左右,孕妇会出现子宫底下降、腹部向前下部凸出现象,此时胎动较前减少,孕妇感觉上腹部较为舒适,呼吸较前畅快,胃口增加,但有尿频及下腹坠感或腰酸腿痛,行动不便,阴道分泌物增加。这对初产妇来讲,预示胎头已入盆固定;也预示经产妇胎头入盆,或接近入盆。

2、阴道出现血性分沁物:这是由于子宫颈口扩张,使宫颈内口附近的胎膜与子宫壁分离,致毛细管破裂,俗称“见红”。一般见红的血量少于平时月经量,若超过月经量为异常。见红常在分娩开始前24小时内出现。

3、腹痛(子宫收缩):从孕8个月末开始,孕妇无论在站立还是坐或行走时都会感到腹部一阵一阵地发紧变硬,此为子宫开始收缩。每次宫缩的间隔时间长短不一,短者十数分钟,长至两小时,宫缩持续时间较短每次最长不超过半分钟,宫缩多次最长不超过半分钟,宫缩多在夜间出现,且不能使子宫口开大,称之为假性宫缩。在孕38--40周即进入分娩活动期,在这段时间里若每隔2---3分钟宫缩1次,持续30---40秒,伴宫口进行性开大,这才是临产前的宫缩。

4. 破水:由于子宫收缩加强, 子宫腔内压力增高,促使羊膜囊破裂,囊内清凉淡黄的羊水流出。一般破水后很快就要分娩了。应立即让产妇取平卧姿势送往医院分娩,千万不可直立或坐起,以免脐带脱出,造成严重后果。

以上任何一征兆,都预示孕妇即将分娩,就应该做好准备。如果出现假宫缩,不用急于去医院,因为一般初产妇大多数从最初感觉到临产征兆至真正分娩往往还有1---2周时间。高龄初产妇或过去做过人工产及婚后3---4年才初次怀孕,出现分娩先兆至真正分娩的时间有时较一般人长,且表现明显。而经产妇则可毫无可分娩征兆,突然出现要生的现象。










丈夫该如何做
* 尽量运用有帮助的非语言交流技巧,帮助产妇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
  * 在子宫收缩间歇下床或站起来走动一下,可以帮助产妇减轻产痛,但要尽量放松。
  * 在子宫收缩间歇,产妇要多注意喝一些饮料及吃一点食物,以补充能量,注意及时排尿。
  * 丈夫或陪护者要不断地给予产妇表扬和鼓励,增强她的自信心。
  * 随着疼痛加重,产妇的恐惧不断增加,依赖性更强,丈夫和陪护者要给予她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 丈夫或陪护者要据产妇的需要,经常握着她的手,或给做腰背部按摩。
  * 指导产妇使用在产前辅导课上学习的呼吸技巧,帮助她镇定精神,缓解产痛。
  * 让产妇变换各种体位,如站、蹲、走等,避免平卧位,以促进分娩进程。
  * 产妇不要担心自己发出声音,需要时可以适当地叫喊一下,但不宜过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体力消耗。
  * 随时满足产妇的生理需要,如饮水、擦汗等。
  * 将灯光调得暗一些或干脆关灯,或欣赏音乐,都有助于减轻产妇的烦躁情绪。
  * 指导产妇配合宫缩屏气用力,对她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 丈夫或陪护者对产妇说话时态度应亲切,对她的话表现出感兴趣并及时回答。
  * 在分娩过程中经常询问产妇的感觉,并对她的失态行为表示理解。
  * 对产妇说话时,注意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尽量使产妇的心理放松一些。
  * 丈夫及陪护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经常帮助产妇抚摩、按摩,或握手、擦汗,使她的心里感到温暖。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搜集的一些东东,希望对孕期的准妈妈们有帮助 ...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48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01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