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米
- 276
- 经验值
- 276
- 在线时间
- 3小时
- 宝宝生日
- 2015-02-02
- 注册时间
- 2015-5-6
- 帖子
- 36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279
- 精华
- 0
- UID
- 31838159
 
- 宝宝生日
- 2015-02-02
- 帖子
- 36
|
-
/ L- R. l! v* R0 | ~ + U/ U' R; U# J$ n$ j
倍优天地:在大人眼里,孩子如果犯错,老子教训儿子好像永远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教训,一般情况下就是打屁股。这种场景大家肯定已经司空见惯了,好像我这么一说场景立马就显现了:一位父亲一手拿着扫帚,一手按着孩子在拼命的往孩子屁股上打。还有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别打孩子头啊,要打就狠狠的往屁股上打。
* [' {! k/ a2 S# D7 F- j: P: |2 [9 l1 B; b# T( W! ?6 j2 ^: }& }
倍优小会员, s7 E* Z6 ^" I7 d3 A" T$ H+ t+ H
! K0 k5 Q- H4 g7 k
难道教训孩子打屁股就真的什么问题都没有吗?其实不然,而下面要说的就是只20%的人才知道 :孩子的屁股打不得。说实话,我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一旦犯错,尤其是犯大错的时候,屁股总会要受到老爸的“照顾”,我想问现在的宝爸宝妈们,在你们孩子犯错的时候,还持有这种观点吗?如果是那就请你们耐下心来看完此文。* S4 m. ?" x- Q3 o6 O4 c
( W- l+ w" A# j2 Z) @; U0 d 当然并不是我个人说孩子的屁股打不得,得出这一结论是有科学研究依据的:
8 G- w1 C' l, [2 ?: p: i: q: Q9 p0 l( a; \9 q. M
首先,经常被体罚的孩子智商比没有受过体罚的孩子低1 |; V& F C; Q" w! ^: a
_" t" C: W5 e9 d$ |+ s 近期,一项针对1510名2~9岁的儿童进行的4年跟踪研究表明,未遭体罚的儿童,智商的平均数比经常挨打者高出5至28分。另外,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毛细血管比较丰富,身体各个器官也比较娇嫩,一旦受到外力撞击,很容易出现出血和心、脑、肝、肾等器官损伤。“
# ^8 Q& z( C0 h+ }5 x1 q4 L, j. G" Z- s# g; q
其次,体罚会伤及孩子的心理健康
+ l, Z9 `' g( o* c5 W( g9 ]+ W- x! T2 A
! s! \6 a# O$ n/ `4 ~4 `# C+ ~$ S 据儿童保健专家介绍,”打屁股“等暴力教育手段除了让孩子身体健康受损外,对孩子心理健康也极为不利。用体罚会破坏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密感情,还容易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K9 I' d6 f1 x* Y+ n
& V X" i% n& W+ S' o& H1 R: V
比如对一些性格较为外向的孩子采用打屁股等暴力手段进行教育,不但不能起到教育作用,还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还会让孩子模仿用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但对于胆小的孩子来说,采用暴力教育手段会使孩子变得更加缺乏自信、充满挫折感,从而在孩子未来的发展中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塑造。9 {2 i2 u* ^+ |
' r. L9 X8 Z3 Y0 T
第三,孩子的屁股为什么打不得
# ?5 q w( g8 ?1 V' x, i
6 R) O, X; @& D$ Z+ V 教训孩子,绝大多数家长的方法就是”打屁股“,认为此举是最可行的,其实这在认识上存在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脑组织位于颅腔内,颅骨通过寰枕关节与人的脊柱相连接。如果父母在打孩子屁股时出手过重、过猛,孩子的臀部突然受到撞击,可经脊柱传到寰枕关节,有可能造成颅骨整体变形,引起脑干的损伤,后果不堪设想。
]( D4 v0 s: K* M5 _6 J$ u% d2 M- y5 V
此外还有就是:父母在把孩子按在床上打屁股时,由于孩子挣扎、摆动,很有可能被床沿或其他依靠物损伤睾丸,导致睾丸血肿或破损。还有些父母因一时气不过,用皮带、鸡毛掸子等其他硬物打孩子,这样会引起臀肌局部血肿,血循环不畅,甚至发生坏死性炎症。6 v3 b. D2 U+ p4 W p9 [
& }9 c7 U. d" B! P 各位宝爸宝妈们,看了以上的内容是不是有点震惊?不是我要虚张声势、夸大其词,而是事实。希望有此情结的家长们好好反思下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以免让自己以后后悔不已。/ G/ b8 ~3 X/ P( s8 L. k/ s% r
: t6 d) L+ Y! V* H. |7 ~0 P 体罚真的不可取!在倍优天地的教育理念中,孩子如大自然一样淳朴、丰富,儿童的成长是生命内在的发展,童年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每一天都是灿烂的生命展现,童年也是人一生的根基与核心,我们要做的是给予足够的爱和尊重,在感动和喜悦中和孩子一起成长。1 [, s' ^0 S7 ~% J% T8 i7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