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位于 华北平原,东南距 渤海约150千米,面积16800多平方千米。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 中国成立后,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简称“京”,现为中国四个中央 直辖市之一,全国第二大城市及政治、交通和 文化中心。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 中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 2014年7月7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投票确定北京为 2022年冬奥会候选城市。目前,北京申冬奥各项工作正按计划推进,已确定“纯洁的冰雪,**的约会”为申办愿景,设计了以中国书法“冬”字为主体的申办标志。 [p=28, null, left]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中央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其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为"蓟"。[6][p=28, null, left]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西北端,东南与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1]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778年的建都史,在贞元元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此后元朝、明朝、清朝的都城均建立于此。与西安、洛阳、南京并称 "中国四大古都",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p=28, null, left]北京交通发达,是中国最大的铁路、公路及航空交通中心,拥有完善的城市交通网。北京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在中国大陆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在省级行政区次于上海市,位居全国第2位。2012年度城市科学发展指数排名发布结果:北京居第二名。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全年无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有大雨。[p=28, null, left]北京太阳辐射量全年平均为112~136千卡/厘米。两个高值区分别分布在延庆盆地及密云县西北部至怀柔东部一带,年辐射量均在 135千卡/厘米以上;低值区位于房山区的霞云岭附近,年辐射量为112千卡/厘米。北京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000~2800小时之间。最大值在延庆县和古北口,为2800小时以上,最小值分布在霞云岭,日照为2063小时。夏季正当雨季,日照时数减少,月日照在230小时左右;秋季日照时数虽没有春季多,但比夏季要多,月日照230~245小时;冬季是一年中日照时数最少季节,月日照不足200小时,一般在170~190小时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2007年为例,全年平均气温14.0℃(北京市气象局)。1月-7至-4℃,7月25至26℃。极端最低-27.4℃,极端最高42℃以上。全年无霜期180至200天,西部山区较短。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有大雨。[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