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米
- 2073
- 经验值
- 1899
- 在线时间
- 282小时
- 宝宝生日
- 2008-04-23
- 注册时间
- 2011-5-7
- 帖子
- 435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1899
- 精华
- 1
- UID
- 5918600
   
- 宝宝生日
- 2008-04-23
- 帖子
- 435
|
本帖最后由 嘉禹妈妈 于 2011-5-29 15:10 编辑
/ q5 E4 b) g( i4 v+ K _8 C
: s2 `3 l3 ]$ F# M& U三、家长给孩子读的方式, n3 E/ s& J. m' d- Z z
( T5 l" o: B1 w5 Y给孩子读绘本到底简单不简单?有些家长拿着佐佐木洋子的噼里啪啦系列,常常不知道该怎么去给孩子讲,抱怨简单的没几个字,也不像是个故事,到底怎么讲才会吸引孩子。而且小宝宝往往每次都想按照固定的方式讲,你少说了一句她想听的话或者改变了一些方式,她听着就觉得不对劲不舒服,自己又表达不清楚,可能还闹一通脾气。等孩子大一些,比如2岁半或者3岁以后对讲故事的方式就没那么挑剔了,倒是容易讲了,不管讲的好坏,爱听故事的孩子都相对能接受的。: v& F+ b4 @" }
1 c0 Q' ]+ `5 m1 M就绘本来讲,究竟该怎么给孩子念?每个家长可能都有自己的喜好,慢慢的跟孩子也摸索出一些方式。不管是照着原文念,一个字不多一个字不少,让孩子静静的去感受去体会;还是讲的过程中穿插一些讲解和引导;抑或做延伸,结合孩子的生活、经历、曾经阅读过的图书等等。不管是快的慢的,充满感情的还是角色扮演的。所有的方式都是可以的,或者也没那么绝对,每一本书也许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去演绎,而在不同的阅读阶段同一本书也可以应用不同的方式去读。
9 \, B- W4 p4 o* u) j
# `8 c6 X* S: t! Z( A既然这样,是不是怎么读就是个自由的事,没什么可说的呢?本来应该是这么回事儿的,本来读书也是件私密的事儿,不该这么品头论足的分析好坏的。然而有些方式我听着真是不舒服,而这几种我也确实觉得对孩子在阅读上的益处相对比较少。也就是同样的投入时间,孩子的收益并不相同,这怪不得阅读,也怪不得孩子,往往其实是我们的方式不那么恰当了。
) L* V+ S9 B/ L) r
& I" U1 h3 Y# ^4 M2 e# X% m6 L比如:
1 k: h* U! f4 _: |' S1、家长念的啰里啰嗦,“嗯啊这是”“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一堆的助词和废话。众所周知,很多经典的绘本里的文字都是精致到删一字则少,添一字则多的。家长这种不尊重原文的念法,完全打破了文字的节奏和美感,不利于孩子自己去感受这本书,也不利于孩子的记忆啊。这种我宁愿矫枉过正的让家长干脆只读原文算了。其实也不是说不能“啰嗦”,做延伸,观察图,引导思考或者讨论生活经历等等也都是添加了书里没有的语言,但是这里有个本质的区别,就是读文字部分尊重原文,不管是文字本身还是读的语气语调。讨论的部分用平时聊天的语调。这样即便是穿插的过程中进行,孩子能明确的区分出来什么是原文内容什么是补充内容,不管延伸跑题多远,拉回来时孩子自己就能接上刚才读到哪里,并未打破故事整体的完整性。
+ r- p( ~& \0 l* S& a& F) n2 ?' ^0 T" Q1 h. |* t* G
2、有些家长读的或者补充的语言过于低幼,叠音、嗲音、自创的一些幼稚的词,以为这样利于孩子的理解,其实更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语言是为了交流用的,如果孩子记了一堆只能和家人交流的语言那么当她入园时势必在语言上又要面临着转换去适应怎么向老师表达,怎么和小朋友交流。这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困难。而且一直使用这样语言交流,交流的深度也会受影响,表达能力锻炼的也比较少。如果相信孩子的话,他们的理解能力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可以尽量结合孩子的经历去解释,结合她原有认知上理解的部分去说明新的事物新的原理,而不是只在语言的表面形式上简单低幼。+ K! P9 n( j% p4 C" A
) H! ?& i- I7 P$ }1 Z3、有时候孩子想就这本书里的人物或者某些有趣的词语跟你聊聊,或者哈哈大笑个不停一直在重复其中的一句话或某个词时,有些家长看收不住了会打断,让孩子赶紧好好听故事。其实,阅读到底有多重要,跟我们在生活中和孩子玩其他玩具或者游戏有多大的差别?如果我们只是把阅读当成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是我们和孩子交流和孩子优质玩乐的一个媒介的话,那么相对于赶紧读完这本书,乱七八糟的交流是不是更应该让我们珍视呢?而这些交流才是孩子切身的感受和思考啊。! ]1 E" C" X! k+ C1 G9 L; t. M
( V X4 B9 x+ [' b: |3 l不管何种方式只要每天坚持亲子阅读15-30分钟的口号我认为只是利于亲子阅读的推广,因为易操作;而进一步,当大家对于亲子阅读达到一定的认可度后,当很多家庭都亲子阅读了发现最后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时候,方式的问题也就必然会讨论了。同样的投入时间,孩子思考的深度不同,最后阅读给予孩子的肯定也会不同。4 p, a' N5 [5 @. @* A
`8 m1 O! Z. O1 q" M/ H% B说几个给孩子阅读时注意的细节吧,具体的方式依旧是灵活的,磨合出适合自己孩子的就好。
6 @9 h! w2 I3 Y3 y8 T" w, ^" C, q
/ J8 M l; v& I Q6 Y1、节奏、语气语调:根据图书、文字的需求来控制节奏。有韵律的地方或者类似歌谣的地方要表现出来,固定的句式、该书特色的句式要表现出来。这样平时当我们用同样的方式表达一些特定句式时,孩子自然就会想到书里的情景,会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表达方式。
5 v0 l, l" d' U+ f' e
7 k5 T1 g& g C8 S6 z1 G/ W2、留白:阅读时注意给孩子恰当的留白,一方面便于孩子思考,一方面孩子也许想接话,给出这个空位会使整个阅读的配合更加流畅,当然如果不接我们也不必非得让孩子说,自己直接接着读就是了。& a$ V+ W; G! D6 b! s5 w# ?
4 Y/ l7 p. i% }8 g: ~. t3 _% S
3、观察图:引导孩子找到发现图的乐趣,图中暗藏的玄机,图中人物的表情,由图引起的任何话题都可以聊,不一定聊得很深,哪怕只是指着某个地方哈哈大笑然后心领神会的跟着一起笑呢。. @! a" @4 T L4 B9 t% X! K
) P, Z9 i. t v! p! X. ~+ A8 P4、扩充、引申:其实把阅读就当做我们和孩子交流的媒介时,这部分就做的自然了,话题也就不会受到局限。只要生活中我们和孩子能够遇到的想到的,能跟这本书挂上钩的,或者读的时候灵机一动闪现出来的,都可以和孩子聊,起初可能是我们主导一些,用不了几个月就是孩子的思维比我们更活跃了,想到的常常让我们觉得惊奇,这时候我们只要跟着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者联想到的话题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就好。与读书相比,这部分往往更珍贵,这是孩子独立思考的部分,也是我们和孩子真正的交流。
3 D! W3 Q( b* c$ i/ t! k" c* ]! @' J/ K! m) i7 v$ X! Y* @
* [/ j% ^% Z z5 q
其实阅读的好处众所周知,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可以提高语言的能力,这些我们潜移默化都能做到,而在“思考”上,是需要我们家长在最初推动一下加一点引导的,不管是从观察图方面,从联想、想象方面,从生活经历体验方面,打开了孩子的思路,之后就可以完全交由孩子主导了,我们要做的就是陪着充分的交流和探讨。- k1 A: A& Z/ G4 u/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