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0 | 浏览: 484 |正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2011-05-23 
帖子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3 12:59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女人自打准备怀孕那一天就要开始忌口,饮食方面需要格外注意。产后同样也要十分注意饮食习惯,并适当的忌口,否则,不仅会降低母乳质量,而且还会影响产后的恢复。专家提醒,产妇月子期以下10类禁忌食物碰不得。
  一、忌生冷、油腻食物 由于产后胃肠蠕动较弱,故过于油腻的食物如肥肉、板油、花生仁等应尽量少食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如夏季分娩,产妇大多想吃些生冷食物,如冰淇淋、冰镇饮料和拌凉菜、凉饭等,这些生冷食物容易损伤脾胃,不利恶露排出。
  二、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韭菜、大蒜、辣椒、胡椒等可影响产妇胃肠功能,引发产妇内热,口舌生疮,并可造成大便秘结或痔疮发作。
  三、忌食坚硬粗糙及酸性食物 产妇身体虚弱,运动量小,如吃硬食或油炸食物,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还会损伤牙齿使产妇日后留下牙齿易于酸痛的遗患。
  四、忌食过咸食物 因咸食中含盐较多,可引起产妇体内水钠潴留,易造成水肿,并易诱发高血压病。但也不可忌盐,因产后尿多、汗多,排出盐分也增多,需要补充一定量的盐。

  五、忌营养单一或过饱 产妇不能挑食、偏食,要做到食物多样化,粗细、荤素搭配,广而食之,合理营养。由于产妇胃肠功能较弱,过饱不仅会影响胃口,还会妨碍消化功能。因此,产妇要做到少食多餐,每日可由平时3餐增至5-6餐。
  六、哺乳者禁食大麦及其制品 大麦芽、麦乳精、麦芽糖等食物有回乳作用,故产后哺乳期应忌食。
  七、药物禁忌 产后子宫出血较多,一般需要使用一些子宫收缩药物,但需哺乳产妇不宜使用麦角制剂,因麦角制剂抑制垂体泌乳素的分泌,从而产生回奶效应,同时它还有较强的升压作用,故高血压产妇应禁用。
  八、产后不宜吸烟喝酒 烟酒都是刺激性很强的东西,吸烟可使乳汁减少,烟中的尼古丁等多种有毒物质也会侵入乳汁中,婴儿吃了这样的乳汁,生长发育会受到影响。新妈妈饮酒时,酒精会进入乳汁,可引起婴儿沉睡、 深呼吸、触觉迟钝、多汗等症状,有损婴儿健康。
  九、产后不宜多吃味精 味精内的谷氨酸钠会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过量的谷氨酸钠能与婴儿血液中的锌发生特异性的组合,生成不能被机体吸收的谷氨酸,而锌却随尿排出,从而导致婴儿锌缺乏。这样,婴儿不仅出现味觉差、厌食,而且造成智力减退,生长发育迟缓等不良后果。因此,为了婴儿不出现缺锌症,产妇应忌吃过量味精。
  十、产后忌食下列食物
  ◆【产后不宜多喝茶】产妇不宜喝太多茶,因为茶叶中含有的鞣酸会影响肠道对铁的吸收,容易引起产后贫血,进而影响乳腺的血液循环,抑制乳汁的分泌,造成奶水分泌不足。而且,茶水中还含有咖啡因,产妇饮用后不仅难以入睡,影响体力恢复,咖啡因还可通过乳汁进入婴儿的身体内,间接影响婴儿,导致婴儿发生肠痉挛或无故啼哭。

  ◆【产后不宜多喝黄酒】产后少量饮用黄酒可祛风活血,避邪逐秽,有利于恶露的排出,促进子宫收缩,但饮用过量容易上火,还有可能导致子宫收缩不良,并且可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因此新妈妈产后不宜多喝黄酒。
  ◆【产后不宜多吃巧克力】产妇在产后需要给新生儿喂奶,如果过多食用巧克力,巧克力中所含的可可碱会进入母乳,并通过哺乳进入婴儿体内,损害婴儿的神经系统和心脏,并使婴儿肌肉松弛,排尿量增加,导致消化不良、睡眠不稳、哭闹不停等。另外,常吃巧克力会影响产妇的食欲,造成身体所需的营养供给不足。因此,新妈妈产后不宜多吃巧克力。
  ◆【产后不宜吃炖母鸡】产妇在分娩中,当胎儿和胎盘脱离母体后,血液中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浓度,会随胎盘的脱出而大幅度降低。此时,催乳素开始发挥泌乳作用,促进乳汁的生成和分泌。如果产妇产后食用炖老母鸡,由于母鸡的卵巢和蛋衣中含有一定量的雌激素,会使产妇血液中的雌激素水平再度上升,抑制催乳素发挥泌乳作用,造成产妇乳汁不足甚至无奶。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产妇月子期饮食禁忌 10类食物碰不得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48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01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