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1 | 浏览: 321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团长编号 MW10165

大 专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宝宝生日
2009-12-05 
帖子
2889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21:54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咳嗽是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遍的一种疾病,可能由呼吸道感染 支气管炎 肺炎引起的,最开始的症状就是咳嗽,慢慢就会出现发热,气急等,而且有些宝宝也是遗传了大人的一些因素,我们家天一就是,据俺妈说我小时候就是凉着了就咳嗽个没完没了,大了就好了。所以咱们当父母的都不要着急,要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做针对性的处理。咳嗽很顽固,还不是很容易好,但是有时候不是简单的吃药打针就行的。

下面介绍4种咳嗽的应对策略
1.呼吸道的炎症
  一般是先有流涕、鼻塞,接着咳嗽,逐渐加剧,可伴有发热(体温高低不一定)。轻则只是上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则发展为肺炎,肺炎时往往伴有气急,孩子也会精神不振。有一种“哮喘性支气管炎”,咳嗽声短促、频繁,可以闻及哮鸣音。对这类疾病,除了按医嘱治疗外,平时要多喝水,让孩子保持安静,室内要有一定湿度。随着病情的好转,如体温正常,呼吸平稳,家长可能还是发现孩子有轻微的咳嗽。这个时候的咳嗽已经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了,疾病后期的咳嗽是把呼吸道中的分泌物咳出来,是疾病痊愈之前最后消失的症状。
  2.呼吸道异物吸入
  幼儿吃花生、黄豆、瓜子仁、果冻时或者边进食边大笑,便很容易将口腔内的食物误吸入气管或支气管,此时会突然发生一阵阵的呛咳,这是保护性机制,可以把进入呼吸道的异物咳出来。如果家长不在场,听到孩子突然有一阵阵的呛咳,就要想到有异物吸入的可能,要追问孩子是否吃了果仁之类的颗粒食物。异物未被呛出而仍停留在呼吸道内,可引起炎症,孩子接着会有发热症状。通过X线胸片可以帮助简单判断是否有异物吸入,最后确诊需做支气管镜。为了预防异物的吸入,花生、黄豆,其他多种果仁、果冻都要远离孩子,进食时不要和孩子讲话、逗笑。
  3.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
  这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炎症,咳嗽声音如破竹声,哐哐哐,有时发声也会哑,掌握这些特点,家长也能够诊断。喉部是一个狭窄的部位,炎症后会引起水肿,可造成喉部梗阻而呼吸困难,所以必须及时去医院治疗。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时如果原来呼吸困难不太明显,又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时要立即去医院,由医生决定是否要做气管切开。在家护理时要让宝宝保持安静,可用热的蒸气吸收入(要注意避免烫伤)。
  4.咳嗽变异型哮喘
    典型的支气管哮喘家长也会诊断,尤其是以前患过该病,家长更容易及时诊断。在这里要提醒家长注意咳嗽变异型哮喘,这类哮喘表现为持续咳嗽1个月以上,以夜间或清晨咳嗽较频,运动、遇冷空气或闻及特殊气味后咳嗽加重。咳嗽为干咳,痰很少,以前有过敏史(如婴儿湿疹)或家族过敏史。这类患者在平时用过很多种抗生素消炎,均无效果,但是用支气管扩张药物后,咳嗽即减少、消失,这时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咳嗽才能平息下来。经常会在儿科门诊遇到这类患儿,由于肺部检查时两肺无哮鸣声,从而忽略了疾病。


正确认识止咳药
  孩子咳嗽了,咱们家长总是希望只吃些止咳药便能使咳嗽减少。其实,真正有效的止咳药是通过药物抑制脑部的咳嗽中枢以达到止咳的效果,如含有**物可待因类的止咳药,但是这类药在小儿中很少应用。一是因为剂量偏大可抑制呼吸,另外,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机理,通过咳嗽可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异物排出。痰液分泌物如不能及时向外排出,对疾病的改善毫无帮助,反而会使病情迁延不愈。所以,目前大多数的咳嗽药都为化痰止咳、平喘止咳之类,这类药物在中成药中很常见,家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酌情选用。

我自己平时应对咳嗽的小技巧,可能也不受用于大家,仅供大家大家参考。
其实我自己感觉我们家宝宝对于止咳糖浆啥的并不感冒,可能这个也跟每个人的体质有关系,一般发现宝宝有要咳嗽的症状的时候,我们就会给宝宝买些梨,削皮,中间挖心,然后放入冰糖,用牙签固定好,放入碗里,加入少许水,上锅蒸熟,小宝宝可以喝水,少量喂些梨,或者榨汁都是好选择,大点的宝宝就直接吃就好的,梨生的时候性寒,熟了有清热化痰止咳的功效,大家可以试试。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宝宝生日
2003-10-13 
帖子
272 
我家宝宝前几个月也是因为感冒咳嗽,晚上睡觉跟打雷一样,不过是干咳,没有痰,吊瓶打针吃西药都没有用。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正确指导宝宝咳嗽与吃药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48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01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