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2 | 浏览: 822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3Rank: 3

宝宝生日
 
帖子
楼主
发表于 2013-7-27 12:50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连载/《如何爱孩子和教会孩子如何爱》(成墨初)
我都是为了你好——爱孩子,仅有爱心是不够的
在QQ上,一个小学孩子的母亲曾向我咨询。
这个小学女孩从小体弱多病,但她很喜欢唱歌、跳舞,小时候,她曾对妈妈说自己想成为一名歌唱家。而妈妈发现女儿也有点艺术天赋,就也一心想把女儿培养成艺术家。
于是,这位妈妈不顾丈夫的反对,辞职在家,她要全心全意照顾女儿,帮助女儿实现艺术之梦。
妈妈为了女儿真是付出了一切,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儿身上,把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女儿身上。
妈妈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放弃了娱乐和个人的生活空间,一心一意地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陪伴女儿参加各种音乐辅导班、各种娱乐竞赛活动。
最初,女儿还热情高涨地配合妈妈,但时间久了,她就开始厌倦了。原来,她仅把唱歌跳舞当做一种课余爱好,并不是真的想成为艺术家,而妈妈在这方面对她的要求则很高。
在QQ上,妈妈似乎很委屈地对我说:“我牺牲那么多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她好啊?我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放弃了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圈子,一心照顾她,可她还不满意,哎。”
看着电脑屏幕上妈妈发过来的文字,我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
“我闺女说,她最烦我说‘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还说我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自己年轻时的艺术梦想才这样做,这真是冤枉我啊。我本来就是为她好嘛,我是为了她有一个好的前途。
我每天照顾她吃好、喝好、睡好、学习好,什么事都不让她做,连鸡蛋壳都给她剥好,这不是为了她好怎么地?我那么爱她,可她怎么就不理解呢。哎!”
经过与这位妈妈短暂的交流,我想,她女儿或许说出了妈妈潜意识里的想法:妈妈很可能就是为了自己未成的艺术梦想才这样做。
想到这里,我对妈妈说:“孩子其实很反感父母说‘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我相信你很爱自己的孩子,但对您女儿来说,或许您的爱太多了,这让她感觉很有压力,甚至感到窒息。”
相信很多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并无怨无悔地为孩子付出很多、牺牲很多,并说是“都是为了孩子好”。
但这句话常常具有欺骗性,因为,有时父母付出的爱并不是孩子需要的爱,父母只是在一厢情愿地付出、在牺牲自己,这样,父母的爱对孩子就成了一种负担。
……………………………☆  ☆  ☆  ☆  ☆……………………………………
桐桐的表姐芳芳是个很有主见的中学生,一次,芳芳班里举行郊游、拉练活动,学校老师的目的是训练孩子们的吃苦耐劳、面对困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芳芳的妈妈担心女儿去受苦,刚开始她不想让女儿参加这样的活动,但拗不过女儿,最后她同意了。
芳芳临行前,妈妈准备在女儿的旅行包里装上各种旅行常用物品:食物、雨衣、太阳帽、厚一些的衣服、薄一些的衣服、三瓶矿泉水,等等。
芳芳一再阻止妈妈给她装那么多物品,但是,妈妈也一再说:“去那么艰苦的地方,没有吃的怎么办?变天了怎么办?遇到困难怎么办?找不到人帮忙怎么办……”
芳芳辩解说:“老师就是为了让我们在艰苦的环境里得到锻炼,才组织这样的活动的。老师不允许我们带太多东西,否则活动就没有了锻炼的价值。”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有必要锻炼吗?我可都是为了你好,现在你们没有必要再去受这种苦,你们老师也真是吃饱了撑的,多此一举。”
芳芳生气地反驳妈妈说:“你不要说是为了我好,你给我带这么多东西,我这么搞特殊,让老师和同学怎么看我?他们不笑话死我了?”
父母爱孩子,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受累,这可以理解。但父母这种爱并不是理智的爱,只有设法让孩子在困难的境遇中得到锻炼,提高孩子的自理和自立能力,让孩子学会独立去面对生活,这才是真正的爱。
……………………………☆  ☆  ☆  ☆  ☆……………………………………
我有一位朋友,他的妻子是一家公司的会计,妻子非常爱自己的女儿,却不知如何更好地爱她,常常会弄巧成拙。
因为朋友妻子的单位离家很近,中午空闲时间又多,有一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为了让读中学的女儿吃上可口的饭菜,她决定每天中午给女儿做饭、送饭。
中午下班后,她先是急忙回家做好饭,自己匆匆吃上两口,然后将给女儿留出来的饭菜装到饭盒里,急忙骑车给女儿送到学校去。
就这样,妈妈每天中午往返于单位、家、女儿的学校之间,很辛苦,也很紧张。
但是,女儿似乎并不愿意妈妈这样做。因为,每次妈妈为她送饭时,她还在一旁看着女儿吃,并像对待小孩子一样不停地劝她多吃肉、多吃菜,每次她吃饭时同学都已经吃完了,他们时常在一旁议论这母女俩。
而且,妈妈每次送饭到女儿学校的时候,她满头大汗、衣衫不整、头发凌乱的形象也成为同学们嘲笑的对象。
这些都让女儿觉得很尴尬,回到家,她就对妈妈发脾气,并多次提出要吃学校食堂的饭。
听到女儿说的话,妈妈不以为然,她数落女儿说:“在学校吃不好,我辛苦一点,给你做饭、送饭,吃着放心。我的形象怎么了?你搞特殊怎么了?我还不是为你好。别理你同学那一套……”
很多中学孩子都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同,希望与同伴保持一致,如果不能与同伴保持一致,孩子就会感到自己游离在同伴群体之外的孤独感,哪怕他的言行是正确的。
虽然朋友的妻子因为爱女儿、为女儿的身体健康考虑而那样做,但她的做法却伤害了女儿的心理感受,无意中伤害了女儿的自尊。
……………………………☆  ☆  ☆  ☆  ☆……………………………………
成墨初给您的教养建议
l 父母不要总把“我都是为你好”挂在嘴边,这种一厢情愿地付出、牺牲的爱只会成为孩子的负担。
l 爱孩子,就要给孩子吃苦的机会,让孩子在逆境中得到锻炼,学会独立面对生活。
l 父母要给孩子全面的爱,既要照顾到孩子的身体,也要考虑孩子的心理健康,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Rank: 3Rank: 3

宝宝生日
 
帖子
你能不能不给我惹事——分清楚你是爱自己,还是爱孩子?
6 s3 I1 ]9 D( U9 @" ^0 [8 f* V/ e! R5 a$ C3 x4 [* j
  在我的QQ亲子交流群里,一位网名叫“秋天的落叶”的年轻妈妈提出了自己在教育女儿时的困惑,向群里的妈妈们请教良方。  J) k; X/ [& Q5 t# h* Y) N9 d
  “秋天的落叶”的女儿4岁多了,活泼、调皮,喜欢运动。女儿每次看到别的孩子溜旱冰,很羡慕,就多次央求妈妈给她买一双滑冰鞋,她要学滑旱冰。但“秋天的落叶”觉得女儿还小,怕女儿滑旱冰摔跤、摔伤,就屡次拒绝了女儿的要求。' t5 z; Q9 l0 T0 F9 i) l
  从“秋天的落叶”的话语中,我看得出,因为这件小事,她非常纠结,始终犹豫不决要不要给女儿买滑冰鞋,要不要女儿学滑冰。/ G5 }1 l- k% g+ S
  “秋天的落叶”的困惑引发了群里爸爸妈妈们的热烈讨论,有人直言说:“那就给她买,就让她学,这有什么难啊?”可“秋天的落叶”说:“我女儿这幺小,摔了跤怎么办?在水泥地上摔得多痛啊!”
: r# G# C+ e6 N4 f- H( Y; _# s  有一位妈妈说,她女儿3岁就开始学滑冰,而且摔了无数次跤。听这位妈妈这么说,“秋天的落叶”说:“我可做不到,我很爱我的女儿,她摔痛了,我会很心疼的。”; ^+ M/ B+ W) C3 Q: B
  “秋天的落叶”似乎非常爱自己的宝贝女儿,但这仅仅是爱孩子吗?或者说这是真的爱孩子吗?其实,“秋天的落叶”并不是因为真爱孩子而拒绝她学滑冰,她是因为爱自己才拒绝女儿,其实是她不能忍受因女儿摔跤而让自己心疼的感觉。
! y  B0 I" x- k  A3 f- }……………………………☆  ☆  ☆  ☆  ☆……………………………………
$ Q9 E) b2 ]0 D+ R; h8 m  一次,我去一个朋友家商量事情。当时,朋友的妻子外出购物了,朋友在看电视,他们两岁的儿子在卫生间里玩水。  B9 J0 ^. `7 W8 F9 w
  我看到小男孩的上衣袖子、衣服前襟已经完全湿了,脸上、鞋子也全湿了,周围的地板上也满是水洼。但小男孩看上去玩得很开心。' {; R, l2 E9 P' P8 @8 b6 X9 A7 k4 W
  一会儿,朋友的妻子回来了,发现儿子在玩水,她很粗暴地用手使劲拉起了儿子,抱着他离开了卫生间。朋友的妻子一边数落丈夫不该让儿子玩水,一边恼火地帮儿子换上干的衣服。然后,她麻利地拿起拖布将卫生间地上的水擦干了。忙完了这一切,朋友的妻子进了厨房。儿子见妈妈离开,又偷偷跑到卫生间,将水龙头打开,开始玩起了水。
3 T3 N0 k3 Z& U  转身回来的妈妈见儿子又在玩水,她不容分说,走过去,将水龙头关掉,又一次抱着儿子离开,嘴里还嘟囔着:“你能不能不给我惹事啊?水很凉,感冒了怎么办?每次你都搞得乱七八糟,我还得帮你收拾,真烦人。”( Z* r- j7 e' G+ V2 R
  显然,这又是一个更爱自己的妈妈。喜欢玩水是孩子的天性,妈妈的阻止是因为孩子给她带来了麻烦。其实,妈妈完全可以给孩子接一盆水,让他玩个够,哪怕他弄得满地狼藉。" X1 E) l7 M( \6 `, Z
  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如父母看到孩子自己吃饭或穿衣笨拙、辛苦而代劳,其实是因自己不能忍受孩子制造的“混乱局面”,因为自己不愿意 “收拾残局”。) S  W4 R7 C- v8 d4 i
  这看起来是爱孩子实则是父母更爱自己的表现,是为了自己方便和省却麻烦,殊不知,这些束缚会剥夺孩子的自由,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O4 H9 I. h8 X$ l. D8 h
……………………………☆  ☆  ☆  ☆  ☆……………………………………7 c) Q7 B5 H, O; }1 ^# \8 p( [
  在一次家长交流会上,我听一位妈妈讲述了她与儿子之间发生的一件事。
/ n6 r& g2 h5 Q" N; c+ _- e  她的儿子在学校与同学玩闹时,动手打了架,妈妈被请到了学校,被孩子的老师狠狠地“教训”了一通。被请到学校让孩子的妈妈很没面子,她觉得,儿子犯了错,是她这个做妈妈的失败,被请到学校是在讽刺她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儿子的行为让妈妈气急败坏,回到家,她声嘶力竭地批评了儿子一顿,还给了他两巴掌。
9 ]  y: }/ M3 C6 G+ l7 q  “你真给我丢脸,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不争气的孩子?我一直告诉你在学校要老实点,不要惹事,你就是不听。我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人,你这么做,让我这脸往哪搁啊?”9 |2 y# A$ `& q! T/ i6 w+ G6 ?/ j
  这样的批评教育足足进行了半个小时,直到儿子“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 k/ m! C7 ^7 }% s. L( S+ H  “其实,我现在才意识到,我那次教育儿子,不过是我在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已。看上去我是为儿子的行为或成长着急,实际上,儿子打架,我觉得是丢了我的面子……”妈妈在自我反省。
9 B7 h3 W) R/ @2 h& B  在跟我的一次交流会中,这位妈妈坦诚地剖析、检讨了自己,我很欣赏她的真诚和勇敢。9 J5 N9 B5 {) c& z2 d- x0 G
  事实上,小孩尤其是男孩,与同学打打闹闹很正常,父母完全不必为此大发雷霆,倘若是孩子偶尔失误而犯错,父母更不可过重地批评孩子,对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而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7 R% g1 r$ F4 r, m; d' R) h
  因为孩子的不当行为,父母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指责孩子,或借助严厉地批评孩子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体现的是父母更爱自己,父母要尽量避免这种做法。$ u3 W/ F( |0 q8 j
  
3 @8 c6 H& N  ~" V/ y4 m. |% M  成墨初给您的教养建议9 }" h7 c% o' A6 n" B0 k
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受到伤害而限制孩子的活动,这样做是不对的。不让孩子在挫折中磨练自己,孩子以后受到的伤害会更大。
0 o1 N. L2 ~7 p, O; o/ @爱孩子就不要怕替孩子收拾残局,在父母眼中的混乱,对孩子而言,其实是在成长和发展。
/ H& m: c7 C7 N3 }8 f在孩子因失误而犯错时,父母即使再生气,也要忍住情绪,耐心地告诉孩子错在哪里,让孩子避免再犯类似错误。
. O- v1 x; \* R0 }- q0 G" Q" g4 E4 p
+ T# v3 t3 u7 t+ R: L2 O节选自《如何爱孩子和教会孩子如何爱》(成墨初作品)4 C7 c* O* ~2 [; F

Rank: 3Rank: 3

宝宝生日
 
帖子
别怕,有我呢——不会爱的家长最坑“孩”
& f: w, T2 q- i) p% p  在一家商场里,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幕:  `# U& t6 U& X# `9 g8 O1 Z2 r" P
  在一个出售儿童玩具、文具的摊位上,老板抓住一个七八岁的男孩的手,狠狠地训斥着他:“你这孩子,怎么偷东西呢?把东西交出来!”. U$ H1 f9 Y1 I1 L
  说着,老板四处张望,又大声问男孩:“你家长呢?”
8 D6 G  @0 j& j  事实上,就在不远处的我也看到了那个男孩的举动,他趁摊位老板不注意,将一块橡皮装进了自己的衣兜里。+ B0 v* H; {) X1 O
  这个时候,已经走到前面摊位上的男孩的妈妈回转身,发现自己的儿子被老板抓住,她又走回来,走到了儿子身边。
' L' s* w! b; c  妈妈看着有些恐惧的儿子,对他说:“儿子,别怕,有我呢。”说完,她开始和摊位老板“据理力争”。
* ^, ~$ m$ h% ?  “我儿子没偷东西,你凭什么冤枉他?再说了,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拿一点东西又怎么了?说明他想要,我付给你钱不就行了?你一个成年人,怎么跟一个孩子较真啊?”
$ n- d! B3 P' f1 G/ A2 c* R: E# {  男孩的妈妈向摊位老板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让老板有些招架不住。. J) D9 L$ a7 N9 Q8 [
  老板不服气,也来气了,他说:“诶?你这当家长的,你还有理了?你怎么说话呢?还拿一点东西怎么了?要是人人都像你家孩子这样拿我一点货,我还活不活了?”
" S% e* Q- N5 o8 G  “我就是有理,你这么呵斥、吓唬一个孩子就是没道理……”男孩的妈妈声音一声高过一声,好像自己很占理。
8 x) l$ w/ a  K& U  这位妈妈明显是在无原则地“护犊子”,儿子犯错,她不仅没有教育儿子认识错误,还替孩子掩护错误。
& Y: u  j: H: V, b# i" W% J  这是一种错误的爱,表面上看似在保护孩子,实则是害了孩子,千万不要无原则地保护孩子。; ]4 c. @2 D+ e0 U7 P( d
……………………………☆  ☆  ☆  ☆  ☆……………………………………
0 R; W6 \% P6 G  凡事满足孩子的需求,没有原则和规矩,这会助长孩子的任性,使孩子不考虑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生活中,很多父母常常会犯这种错误。5 u! G2 N  E2 F* t; n& z2 H3 z
  在一次家庭聚会上,我一位朋友的儿子的表现让人很感慨。1 }. i6 K# d% z5 i
  这个孩子非常任性,什么事都要依他的意愿才好,否则他就死活不干。如果别人违反了他的意愿、没有满足他的需求,他就会千方百计“维护自己的利益”,直到自己的愿望实现。$ z: M3 O$ U& \5 C+ X
  那一天,每一盘菜刚上桌,朋友的儿子就把自己喜欢吃的菜整盘都端到自己的跟前,这样,对面的客人就够不到夹菜了。
. g- f; k! C% O! l4 j6 b* a  儿子的举动让妈妈很尴尬,她一边不住地给同桌的人道歉,一边一次次地教育、批评儿子。但是,她说的都是对牛弹琴,她做的都是无用功,儿子根本不听她的,不服她的管教。
3 n. ~) ?' ~" i0 k7 ^1 I: f  妈妈过多的管束把儿子惹恼了,他多次做出要摔盘子、摔碗的举动,再加上同桌人客气谦让,妈妈就不再坚持自己的做法,而是无奈地看着儿子将很多盘子都拉到了自己的跟前。, b9 E1 l  {2 p+ P5 K* G: J  X
  我心想,孩子的妈妈内心肯定想有个地缝钻进去,她不停地给对面的客人夹菜,并不住地给人道歉。2 r4 q% b3 r. w+ z" I* U' b
  但儿子会阻止妈妈这么做,同桌的客人见此情景,也都无心吃饭。我相信,那次饭局,很多人肯定和我一样,也没有吃多少东西。7 m1 n9 |* I: p% R# h7 _
  在心里,我替那个孩子感到悲哀,替孩子的妈妈感到无奈。2 U7 q3 |  T2 Q, p
  聚会结束后,我有意和孩子的妈妈走到了一起,我委婉地谈起了她儿子在饭桌上的表现。我问她:“儿子有那样的表现时,您为什么不制止他?”
3 K* R$ a' W, D2 C6 ]) c  “孩子还小,我不忍心拒绝他……”孩子妈妈的回答让我无语。$ h$ l- U6 ]$ \7 l5 T9 f" k
  这位妈妈一味地顺从孩子,看似爱孩子,但这种没有原则的爱实际上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可能会毁了孩子的未来。
; q+ \# J+ d% W6 g6 n9 x6 `& B……………………………☆  ☆  ☆  ☆  ☆……………………………………
2 S: n, E9 T- A; [) r: c1 r  X  下面是我听一位朋友讲过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朋友的侄子和她的嫂子——即侄子的妈妈。
; g- [8 v: }8 `  中考前,朋友侄子的班级因为不在本校考试,老师建议班里的同学考前一天去看考场,熟悉一下考场的环境。2 e- G$ `& j* F4 i1 z
  朋友的嫂子希望儿子考前那两天在家里再好好温习一遍功课,做好最充分的准备,而她代替儿子去看考场、熟悉环境。
0 ], ^/ Z' {6 |3 b0 A) S3 G/ V  孩子的妈妈回来后,告诉儿子考场在什么地方,厕所在什么地方,食堂在什么地方,等等,并且还很认真地为儿子画了一张清晰的地图。/ O# `+ @9 b- M1 _3 R  W6 {! a2 }) b! }# k
  可是,考试那天,虽然孩子已熟悉了厕所的位置,并看清楚了妈妈画的图,但由于那所学校条件比较差,当时,考场那座楼上的厕所坏了,暂时不能使用,只使用操场旁边的厕所。/ \0 ?  h& W4 H) s9 P6 q
  这个男孩考前去厕所,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四处寻找其他厕所。但由于紧张,他在找厕所时迷失了方向,怎么也找不到厕所。
. v& Y+ M) w1 F  他很着急,又不敢问不认识的老师,自己转了大半个校园,才找到厕所,结果马上就到了开考的时间。0 k* {% M/ |5 c, M% y
  虽然男孩最终在考试铃响前到达了教室,但因他的考试用具还没有准备好,这让他更加慌张,考试中发挥也失常了。
( e0 o6 q5 o4 A" W) a, p2 o  事后,男孩一味地责怪妈妈的疏忽,而妈妈则始终为此事深深自责。
* j* a  J" \7 Z1 }9 j3 H  这件事情,朋友是当成一个笑话给我讲的,但这件事情背后的问题却让父母们深思: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包办和“爱护”,最终会导致孩子的无能和无知。3 d% V  _+ V; @# b, U
……………………………☆  ☆  ☆  ☆  ☆……………………………………
! z" ^; @1 W& ~  成墨初给您的教养建议8 n0 m( N* _# j; H5 {* M6 M
在孩子犯了错或遇到困难时,父母不要代替孩子掩饰错误或解决问题,而要鼓励孩子去面对错误或困难,让孩子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 X6 a4 g) [9 V6 ]+ X8 M
孩子小的时候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容易任性妄为,父母一定不能迁就孩子,无原则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必须理智对待。
% \8 v$ b- A1 `5 R: r  o对孩子过度保护,什么都代替孩子做,这样会让孩子失去独立的能力,父母必须学会适当放手。- h- k: R. q0 `2 X

9 k6 |) i) Y6 Z! H节选自《如何爱孩子和教会孩子如何爱》(成墨初作品)& H' H) A! Y2 o% i
' Y- D+ Y) J: p7 u8 Z5 `' T
1 ~- T, x. ]/ H# V& o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连载/《如何爱孩子和教会孩子如何爱》(成墨初) ...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48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01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