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儒家的缘故,玉被士人知识分子所普遍佩戴,由此引发了玉的世俗化的浪潮。儒家是玉的民间化运动的最大推进者,但玉的阐释权自此被儒家所征用和垄断。在很长一个时期,玉就是儒生精英阶层的身份标记。贫困的文士无法拥有和田玉佩,只能用劣质石器替代。0 T3 C% O, s9 R* `$ X$ y1 r
但所有的玉学家都蓄意规避了玉的弱点。玉的脆性就是它的第一属性。这脆性令它跟儒生的生命那样,成为美丽的道德易碎品。在某种意义上,破碎就是玉的死亡形态。与其他品质相比,脆性更深地隐喻了士人知识分子的生命特征。南北朝时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格言被四下传播,成为中晚期儒生的沉痛训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