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77 | 浏览: 11129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团长编号:MV10975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2007-02-07 
帖子
698 

认证代购团长

从自由走向纪律
) R5 K$ e' }) h! C2 h8 [. }; ~" X( `4 ?! j  ^
(一)
' x: ~* `. w& s2 i5 V. C. n+ s8 Y9 u5 m9 O) \% b- Q! w2 V) f
* m1 c5 t6 g9 z
' B+ q* V) J3 K4 Q$ v/ \
给孩子以充分的自由——充分发展潜力的自由,给孩子充分认识的自由。有这种自由,他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摸清事物的规律,才能够去认识、认知。那么是不是这种自由就是绝对的呢?是不是还应该有个约束?比如说还应该有个纪律呢?这是我们从事这个教育后,所有的人都要讯问的问题。
% ]5 w) ~7 G" K( p3 s  y) g- t9 d8 r% n5 C2 }
  蒙台梭利方法台的自由以及这个有着特定含义的“纪律”,跟我们平常意义上的纪律不一样,也像“自由”这个概念一样,含义很深很广。 , a0 H- Z# }& J7 X
9 w% s; K: M! l$ A
  我们平常意义上的纪律的“典型形象”,就是比较听老师的话,很安静地坐在那儿,不活动。但蒙特梭利方法中的纪律的“典型形象”跟这个含义是截然不同的。在谈到纪律这一章时,蒙特梭利强调了这么一句话:说纪律必须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那么大家就会不明白,纪律怎么会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呢?她说: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这是第一点。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守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我称之为纪律。”
团长编号:MV10975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2007-02-07 
帖子
698 

认证代购团长

 这个纪律概念是很宽泛的。这个“生活准则”到底是什么?人怎么样才能是自己的主人呢?听起来好像有点难于理解,我一个一个概念地解释。人怎么样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我举过那个心理学上著名的例子,我觉得它应该成为做自己主人的经典事例。我们生活中有大量情况和它相像,同我们的生活是很符合的。有一个小女孩平时由保姆带。注意,带她的是保姆。保姆平时带他的时候,她一动水龙头,保姆就说:“不要动,不可以动,你会把衣服搞湿的。”每次都重复。注意,每次都重复。保姆肯定是怕麻烦,因为衣服湿了做保姆的会有很多麻烦。后来,这个小女孩到她外婆家去玩的时候,她外婆家有一个花园,花园中间有一个喷水的喷头,小女孩非常想动这个喷头,但她停住了,外婆说:“你动呀!你为什么不动她?”小女孩非常矛盾,但她最后还是说:“噢,我不能。我不能动,我的保姆说我不能动。” 8 c1 S6 n* p0 F- J5 c
( W( M0 e0 L1 |% A
  她已经受到了约束和禁忌。她不能动这个东西。她想动,这是她内心告诉她的。但她的内心不能起决定的作用了。她的外婆也不能起决定的作用了。决定她的行为的是她的保姆。 : @/ q1 }' ^; ?+ `
  D& n) e: U6 c  \  x
  可是她外婆说:“她不在呀!外婆让你动呀!”她说:“不!我不能动!”就是说当保姆不在的时候,保姆这个人依然在控制这个孩子。保姆进入她的心中,肉体化了。这个孩子做什么根本听不了自己的声音,她只能听从大人的话,她自己不是自己的主人。当一个不能成为她自己时,就会出现矛盾和挣扎,痛苦就产生了。
( W+ N' S3 Q; A! z3 P: ~0 |, o" O: R! i& ]' y
  从我们今天所谈问题的角度说,她很遵守保姆给她制定的“纪律”,她内心想动,但她的内心已被她人管束和控制。注意,不是自己控制自己。事实上,儿童是非常愿意遵守规则的,他们常常在游戏和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自动约定一些规则并很好地遵守它。例如游戏规则、卫生规则、交通规则等等。但这些规则应当是和儿童的发展和谐的,是儿童在生活中,在同小朋友的游戏中自己建立的,是促进儿童发展的,是和儿童的内在需求没有冲突的。这样的规则必须量少、严谨和科学,并且可由儿童自己去创造。这样的规则,儿童遵守才极有乐趣,而破坏这种规则儿童就十分痛苦,因为它已成为儿童生命的一部分。
; C9 L( j" g2 h- G- K
团长编号:MV10975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2007-02-07 
帖子
698 

认证代购团长

我们如何让孩子养成那种纪律,而且是自由中,让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成为自己的主人呢?
, s) ^  O) d. o& s2 C: I9 p2 I! g* c5 C
  蒙特梭利说,我们必须严格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显然这是指在行为上给孩子自由。孩子们有了自由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是有兴趣的,孩子就会反复做那件事;在这样反复练习中,就会产生专注,也会产生有序;因为长久的专注,儿童会逐渐地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则,最早的纪律形成了。所以有位老师讲,蒙特梭利所说的生命的纪律是指秩序,智力的纪律是指专注,行为的纪律是指顺从,儿童能遵守事物的法则,也就是能顺从规则。而这些必须建立在儿童自发性的活动中,也就是自由中。有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纪律呢!
9 m7 O$ ^, G# E* t! R! N
7 C' g# e: ]8 Y! i5 Q: K  几年来的实验证明确实如此。那些已被管制过的孩子,在自由中经过几个月的发泄后,开始学会倾听自己心灵的呼唤而有了自发的行动后,便产生了某种区别于他人的倾向,纪律在这时也就开始出现了。直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因为自由产生这一效果。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总是先判断可选择和不可选择,如果他们认为对的总是十分顺从。在幼儿园,老师们总是这样说孩子:“看见了吗?我爱老师,但我更爱真理。”当这句话变为一种生命现象时,我们才理解了它的真正含义。 9 d) X% u& `- D1 I( p; U4 |1 w& a' h% t. E
% G- m! V$ S3 p, Q
  许多许多人性最美妙的事情发生在这所幼儿园里,尽管人们在看待这些问题时观念不一样,但我们还是惊奇地发现,许多现象、观念原本不是某种民族和文化的产物,而是通过自由和爱产生的一种生命的现象。提升人的生命状态成为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
' A$ W( h0 M: G
团长编号:MV10975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2007-02-07 
帖子
698 

认证代购团长

父母应如何把握对孩子的爱
3 U' |( I" Y2 q2 k) M8 K2 `
- L) r7 C7 ^6 Q7 a) c3 J) d! ^, h《爱和自由》
2 N- i# ~; P' h# P8 ~- O1 S! N! S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怎么把握呢?我认识一位家长,她的孩子三岁,平时最不爱洗头,有时她做错了什么事,要说给她洗头,她会吓得就跑,会马上说我不再做那件事了。一天早晨我从她家门口路过,她正跟一个男孩(四岁)在那儿洗头,脸盆里有一点水,可能是洗过手的水不太干净。她说“洗头了,洗头了。”就用手把水不断往头上抹。男孩子也快洗地帮助她往头上浇水,笑声充满了整个房子。我想:这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孩子学会洗头,然后把洗头的恐怖感去掉。可是她母亲一看这种情景,冲过来就大声呵斥,这个孩子还没有从洗头的喜悦中走出来,就被这种呵斥搞了个莫名其妙,于是就特别恐怖地站在那儿不知道怎么办。她妈妈转头对那个男孩说:“你怎么这么坏。”小男孩掉头就跑,小女孩一看就哇哇大哭。然后她妈妈给她讲了很多道理。说:“妈妈这么爱你,你就是要天上的星星妈妈也摘给你,但是你不能这样。”天上的星星太昂贵了,孩子想不起来要,她仅仅想要洗洗头嘛。我想这些话孩子都听不懂,孩子只知道一样东西,就是你的情绪。我们很难断定一个生气的人是否在表达爱,情绪往往是衡量爱的关键。很多父母在孩子一旦开始独立的时候,他的那种情绪就开始压迫孩子。比如说他希望孩子站起来考大学、考研究生等等。这个想法是对的,但这个想法的成立,必须建立在中学、小学、幼儿园的教育上,而最重要的是幼儿期。就从让他洗头、洗碗、到处触摸、扭开始,有了这个认识世界的良好开端,他自然就会发展到更记的认知状态。但是你反复逼迫他,却不为孩子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其结果是他最终考不上大学。心理学上有一个例子:有一位母亲,她弟弟经常酗酒,这位母亲非常害怕她的孩子以后会跟她的弟弟一样。所以她总对孩子讲:“你不能跟你舅舅一样,你不能跟你舅舅学喝酒。”她时时处处提醒孩子,使孩子感到非常压抑。有一天她的孩子终于喝酒了,他想我一喝酒我妈妈大概就安心了。实际上在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生活上的过分照料(实际是成人对自己心理上的照顾)不但对孩子无益,而且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儿童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照顾和理解,也就是关心他的成长,关心他各种器官独立,并逐步走向人格独立的成长过程。这是爱孩子的关键所在。美国在一个叫哈罗的人和他的同事做过一个经典性的实验:将婴猴养在一个有两种无生命的“母亲”的笼子里。一个“母亲”是用金属丝做的,婴猴可以从“母亲”胸部隆起的橡皮奶头吃到奶。另一个“母亲”遮着一层柔软的有圈圈绒的布,但没有食物可能供婴猴吃。这个婴猴抱着布做成的猴妈妈,而把嘴伸过去吃金属丝做成的猴妈妈身上的奶。当实验室里放入一个婴猴不熟悉的会移动的东西时,这只婴猴会毫不犹豫地抱着布做成的猴妈妈。这个实验说明儿童对吃不是很在乎,在乎的是不是在精神上能够得到安全感,精神上的愉快占第一位,而不是吃的需求。这个小猴子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把它放入猴群中,不跟其他猴子合作,总是孤独地呆着。后来这只猴子没有长大就死了。以后的实验中,类似这种猴子,即使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也会虐待自己的孩子。观察我们周围,人类的许多行为不比猴子强多少。孤儿院的婴儿死亡率很高,很大的缘故是孩子得到的爱少。有些发达国家的孤儿院,物质需求能得到非常好的满足,但孩子却在两岁时才能坐立,四岁时才行走,这完全是因为儿童没有一个家庭式的爱的环境。 2 h! g8 u, b$ ?/ m! }

团长编号:MV10975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2007-02-07 
帖子
698 

认证代购团长

一个优秀的父母,他具备爱的能力首先表现在他对儿童的了解上。我的一个朋友,是一家报社的编辑,负责家庭生活一栏的内容,他说很多夫妻产生感情上的纠纷或者出现家庭危机后,他们处理的方法很怪,问父母、问自己的朋友,找他们出主意。但他们却很少去看参考书。(这大概因为我们从小看的书都是我们不喜欢而被逼迫看的,所以篚后都不爱读书了。我们为什么要看我们不喜欢的书呢?)一个孩子出生之前,聪明的父母,会找许多参考资料来了解孩子的发展,以便具备更科学更新养育孩子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父辈的观念已经非常陈旧,而且也太因循守旧了些。我信根本不知道我们的孩子将来要面临怎样一个社会,如何适应和战胜他生活中的一切,而不至于使他长大后面临一个充满尴尬和无措的境地。如果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自己过去成长的经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得到和学会爱孩子的方法。许多专家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儿童并如何使儿童成长得更完美的事业上,他们写书,告诉我们儿童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什么是心智成长更健康的儿童。(这不同于我们中国专家坐在屋里为评职称而编出的书,对父母没有实际指导作用。)这样每一个父母都能得到帮助。你将和你的孩子一起成长,这真是一个妙不可言的事情。所以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孩子身上是件事半功倍的乐事。我们蒙特梭利幼儿院有条狗,我们让小动物跟孩子一起玩,孩子对待这条狗表现出三种状态:第一种是特别喜欢这条狗,一来就把狗抱住或者跟它逗着玩;第二种是远远地见了狗就哭;第三种是虐待狗。我们把这三种情况分析一下,我认为爱狗的另一面是怕狗,因此前两种情况是正常的。为什么有的孩子虐待狗呢?孩子本身不知道他是在虐待狗。我请老师做统计,让每个班的老师看看虐待狗的孩子是哪些。经过调查以后发现,虐待狗的孩子没有一个是处在正常状态中的孩子/他们平时胆小,容易看老师的脸色,做事情没有自信。但他们打狗时却很胆大,自信,而且用很多方法。他们都是心理上有问题的孩子。更深一点说是“爱”的方面有问题的孩子。当我们看到有些孩子那样地爱狗,同狗抱在一起,滚在一起,同狗亲密地交谈,那是一种自然与人交融在一起的感人的情景/可是当你看到那些虐待狗的情景时,你内心会充满悲伤和遗憾。爱孩子有多少重要。当一个成人爱另一个成人时,那个成人会明白他得到了爱。但当父母爱孩子时,孩子就学会了爱一切。爱是儿童成长的最好食粮。有爱的能力是最美好的品质。爱是提升生命最关键的契机。心理学家说:“大脑是爱的器官。”我们知道无论老师如何爱孩子都无法完全代替父母,因为“爱”这个问题是不能通过任何其他经验来代替的,只能通过父母来做好这一点。我们幼儿院对孩子的爱心,老师们都做得非常好。我们尽量选择一些本身就具备爱的品质的教师,我们在语言上,从姿态、神态、语气、用词上都特别讲究。比如孩子吃完饭离开餐厅,老师不能说:“请小朋友出去。”而是说:“请离开。”我们使语言秩序化。这样就和孩子处在一个很平等的地位上。但是无论怎么做,你永远不能代替那个真实,那个自然而产生的爱的激情。只有父母能给儿童安全感。很多孩子想让老师抱就说:“老师我肚子疼。”老师笑着说:“你是不是想让老师抱了?”有些孩子搞破坏,他把枕头往地下扔,把书也往地下扔。老师不知道怎么办,有的老师就说:“你去亲他一下。”老师抱住他狠狠亲了一下,他就哈哈大笑,躺在床上。然后他再扔掉,他还要让你亲他。幼儿院里有几个孩子,每天的注意力全放在寻找爱和破坏发泄上。这样的孩子,在家几乎得不到关注。这种孩子明显没有得到爱的满足。我们知道儿童一旦得到爱的满足,在轻松的自由的状态中,儿童的本性都会表现出来。爱这片肥沃的土地就能供给他成长的各方面的条件。他的心理素质、人格素质、道德素质和智力素质就会拼命要向前发展。其实成人也是这样的,他需要社会环境的一种爱,这种爱演变为安全、公平、宽容等等,在这种环境下成人也变得美好,发展很快,有创造力和热爱生活。对孩子来说如果爱得不到满足,这个孩子整个状态就表现为不自信,他不跟其他小朋友合作,他经常是想方设法得到别人的爱,或者想方设法来点破坏,或者揣摩父母的心思想得到点爱。我见到一个三岁的小女孩,他的手地玩时弄破了,并出了一点血,我对她说:“你支找妈妈包扎一下,不然会感染的。”她笑笑说:“不要紧。”那是一个冬天的黄昏,她在外面玩土,我劝她一定先回去包扎一下,再出来玩。她犹豫了一下说:“好吧!”便高高兴兴地回家,但当她一进门便放声大哭,夸张她的伤口,她妈妈安慰了她。当她流着泪一出门见我还站在门口时,她马上笑着举起手指头说:“英雄!”
团长编号:MV10975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2007-02-07 
帖子
698 

认证代购团长

让纪律成为孩子快乐的规则
/ q1 Y$ Y, a) `  C0 Z2 u% B
' Z) {. e# w5 z
9 i: Y+ ]9 V3 z- _; F* o" K4 B' K自由在蒙特梭利教学过程中怎样实施的呢?儿童在进入幼儿院时,开始会出现一些混乱,这种所谓的混乱,是一种完全的无秩序,还有乱闹乱打,那些曾受过压抑和控制的孩子更会表现出一种过激的行为。: f% r- |, v% ?, \$ ?8 S" v1 b
在蒙特梭利幼儿院只有三种情况被禁止,一种是干扰别人,另一种就是粗野、不礼貌的行为,这种粗野指是的破坏、打人、骂人和一些不文明的动作,如掏鼻子。另外就是拿别人的东西。只有这三种行为是被严厉禁止的,这个禁止不是靠惩罚,而是提醒孩子。比如说,在教室里,一个孩子无端打扰另一个专心工作的孩子,这时老师必须对这个孩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说:“来,我们去做另外一件事”。反复几次,孩子逐渐经验到??这样做老师总是将我抱开,不可以打扰别人的概念就形成了。 ; A# f. @1 z  W( W. h3 `9 |
4 S2 I$ d3 x, g% h9 k/ R' r. o
  大多数孩子获得自由后,他会在幼儿院里到处游荡。在这个过程中,他会逐渐展现出他对生活的某种兴趣,他一旦展现出这种兴趣,产生秩序,当他产生秩序的时候,他就会专注,就会反复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发现疑难问题,他会自己去解决。
  J# J3 Z3 Z& b: j* Q
! J+ _7 v: H# w) s( v$ S  蒙氏教具都有自我校正的功能,为他自己解决问题提供帮助。然后他会有一种成功感,当他成功后,他就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个时候,纪律就在工作的过程中产生了。蒙特梭利说:真正的纪律的第一道曙光来自于工作。
% v9 ?4 b* x) M( |* l4 j# a# u7 B
6 e$ g% G. O, _: R" u, X$ C  专注是思维活动,它能产生智慧。智慧需要有自由的时间和窨的保证,更需要行动的自由。人的行动越多地运用智慧,人就越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一个人在工作中,他内在的智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内心越平静,他越是守纪律。所有的儿童,你给他提供智力发展的所有条件,他会特别地出息:睿智、平静、守纪律。
$ b) f8 G- L$ o- j3 r. k1 r5 _' o9 J/ E* Z* ^; [
  为什么要给儿童提供这样的条件呢?因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渴求这种东西。儿童跟成人不一样,我们把自由给成人,成人就睡大觉,什么也不干了,或者他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就放纵自己,另外,成人可能不从事这种智力活动,“懒散”多舒服呀!当然这已是被扭曲的成人。但儿童生下来以后(他还没被扭曲呢),有一种自然法则,这种自然法则就是不断地、从不停止地发展生命,没有一秒钟儿童会放弃这种发展,所以活动中的儿童是最正常的儿童。我们不能用一个从小被迫在强制中长大、在长到成人时期也不曾做过自己愿意做的事情的成人(我们绝大多数人好像都是这样长大的)的观点来看一个正常的儿童。 9 l& _3 h4 K4 \# }. Y8 Z: W8 u, T8 p

团长编号:MV10975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2007-02-07 
帖子
698 

认证代购团长

 我们刚才讲了孩子在刚进幼儿院的时候在行动上没有秩序,没有规范,可能处在一种混乱的状态中,但是,让儿童自由地发展会出现一种“选择自我”的趋向,这种趋向一旦出现,儿童的智力活动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按照一个轨道发展。有一个孩子叫丹丹,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她进来的时候一岁九个月吧,她妈妈因为工作三班倒,所以,这个孩子在家里没有正常秩序,或者说有另一种秩序。她刚进蒙特梭利幼儿院的时候,到了11点,大家都要吃饭,她就到门口哭着,要出去。头几天老师天天领她到外面转,转回来以后,她就安心了。我心想:“这个孩子怎么这么特别,一到某个时间,她就要哭着出去?”后来,她妈妈说,因为她的工作要倒班,在这个点闲了,领她出去玩。有一个月的时间,老师总是骑着自行车带着丹丹在街上游荡。一个月后,她不再有这个要求,而是在幼儿院里里外外游荡。老师跟在她身后。。。三个月后,孩子开始进教室并表现出一种趋向,秩序在自由中向我们走来。
- J" L* e/ _  Q% E$ V( H5 O) x6 h5 ?2 G, v$ @, T
  她妈妈比较喜欢这个教育,跟我们配合很好。这个孩子到了两岁过一点的时候,就完全成了一个蒙氏孩子,特别乐观,我们都说她“自得其乐”,经常一个人在那儿唱歌,每天笑盈盈的,而且她的行为和能力已经很强了。她什么都能自立,保温桶里面的水很烫,你根本不用担心,因为她特别自立。而且她的智力状态很好,她进教室能工作很久,而且非常专心。她现在说话还不太清楚,若有个打扰她,她就说:“请我不要打扰我。”经过老师几个月的努力,这个孩子从一种混乱的状态逐渐发展到一个非常有秩序的状态。她每天都积极地从事智力活动,并且能够得到满足,她还能对“自我征服”感到骄傲。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感谢她的母亲,因为她的母亲的配合,才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使她的孩子在各方面都发展得这么好。
8 t" J7 z( A8 A( u# {/ o4 m
# Y) u! E/ y, q9 J  在“蒙特梭利栅栏”(一种体育教具)上,从上面往下跳,那个栅栏很高,有一米八高。如果她上的时候,老师想帮她,她说:“请你离开,请你离开。”她就自己上去了,上去以后,学着大孩子往下跳。那个高度在很多家长看来是非常危险的,她从来不怕,她很自如地上去,然后很自如地跳下来,还要学着来个前滚翻。这一套复杂的动作,应该说是难度比较高,对她来说,她能够成功自如地做完这套动作。还有高荡秋千,高荡转车,不在话下。有一次她在荡起的秋千中站起坐下,参观的人惊吓地问:“她多大了?”我忙说她两岁多。客人很吃惊。这是一个充满勇气的孩子。这个孩子的变化来自于自由。
5 a4 d+ d; V6 q! r
7 T4 H$ {( J6 v1 w6 D7 ?! t/ A* V  虽然丹丹只有两岁多,我们学校老师看到这种变化,无比陶醉。因为在蒙氏教育中,智力的发展不是放在首位的,人格的发展才是第一位。人格发展正常了,智力发展也就正常了。而纪律不过是一种儿童乐意遵守的规则而已。
  W4 A4 [1 T) Z' j0 V
【育儿手册】新生儿红屁股肿么办?哪种方法最管用!跟随小编一起进入知识讲堂吧!
团长编号:MV10975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2007-02-07 
帖子
698 

认证代购团长

这都必须依靠自由。我再举个例子,我们学校有个小孩,他特别喜欢偷吃东西,“偷”吃谁的东西呢?就是其他小孩带来的东西。老师放在柜子上,他总是出去拿,老师不知道该怎么办,问我:“孙院长,这个孩子总是拿别人的东西,怎么办?会不会养成不好的习惯?”我说:“不会,儿童偷吃东西,在成人看来他是偷着吃别人的食物,但是,在儿童看来,他不是偷,他就是觉得那个上面有好吃的,为啥不给我吃呢?”我问老师这孩子吃了那东西影响别的孩子吗?她说不影响,我说好,我们用一个办法试一下(这个孩子每一次站着凳子拿东西时,只要被老师看到他就很尴尬,有时会说老师,我给谁谁谁拿。他还编个谎,老师说他有撒谎的毛病,我说:“这些都不重要,他这个时候,吃最重要,他觉得这个食物太诱人了,他什么都忘了,他就去拿这个东西。”)下一次他再拿东西时,你就说:“老师来帮你拿。”每一次都给他拿。我们都是也非常配合,当他每次拿的时候,老师就说:“你是不是拿不着,老师来帮你。”每一次都这样,持续了三个月。 2 V; ~9 D* e+ T8 p. n4 a$ Y: A

* f+ y9 c. E$ N  a/ ]; j& D4 n  这个过程,老师要与自己的观念做斗争。因为,成人的观念总有极大的恐惧感,担心孩子会变坏。所以要拼命地做斗争,克制自己。三个月以后,这个孩子再也不拿东西了,他知道怎么控制自己的行为。
6 v: v6 C- E6 x0 `
6 V1 f; x' C* e/ h( d  这个结果就是自由和尊重的结果,只靠惩罚和所谓的教育,只能使孩子暂时控制自己的行为,他惧怕你的威力。但是靠这种尊重,靠老师对待他始终不变的尊重态度,时间长了,逐渐从经验中,他会觉得尊严和自尊占到了着位。在儿童那里,自由是快乐的自由,纪律是快乐的纪律,从而纪律成为一种自由。/ i$ t4 O4 q0 P* d

【育儿手册】新生儿红屁股肿么办?哪种方法最管用!跟随小编一起进入知识讲堂吧!
团长编号:MV10975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2007-02-07 
帖子
698 

认证代购团长

7 n  x3 I/ Q5 v  F5 v8 ]
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
0 ^( b8 {# h( h# I# I  \0 @) j& `4 \2 A& ^# M! k

5 K0 B$ [, @5 Z2 J& @* O我们从不相信也不知道,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那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如何发展,指导儿童去抓什么,摸什么……蒙特梭利把它称为“精神胚胎”。
* v' Z7 p# M8 ?2 F$ M: k' _: Y6 ^
  这好象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儿童好象很弱小,但他只在却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 c  A# M2 ?& Y% v( Z' P1 }8 _4 E$ T; Q. z% j. }& Q' r
  有了五年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的经验,这一观念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强烈的感觉,这观念是正确的,当然五年不足以说明什么,但是当我们通知对历史的了解,明白它与人类发展的经验物科学探索的结果一致时,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观念。我们要知道这“精神胚胎”如果经由儿童的体验而变成儿童的生活,蒙特梭利称为实体化。接受这个观念就好象要发生一场内在的革命。我们一直相信儿童依靠我们成人来建构,这个教育观念也意味着我们无处发挥我们因自卑、受压抑而产生的自大。人类的幼儿发展期是非常漫长的,大概没有任何一种动物的幼儿期能有人类的这么长。如果说的短一点,可能是零到六岁,说的时间长一点,大概是要到12岁。12岁也不能离开母亲,在法律上认为孩子真正地成人是18岁,也就说,要经过18年。就是因为在这个期间,儿童处在一个很弱小的状态中,必须有成人来帮助他成长,帮助儿童成长不是说由成人来塑造儿童的精神。不!如果那样,人类的整个水准都会下降。我们的问题是我们扮演了“上帝”,孩子的“上帝”,不管你是否承认。
( }& z% _: ?; O0 T- J  I( l0 H- h5 U6 C. p* {) H; V( J
  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条件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儿童有一个精神胚胎存在,你遵循这个发展规律,他就发展得更加完善。
【育儿手册】发烧不可怕,千万别乱来阵脚!及时物理降温观察宝宝状态,新手妈妈必看!
团长编号:MV10975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2007-02-07 
帖子
698 

认证代购团长

 蒙特梭利幼儿院最小的孩子是一岁半,我们用一岁半至六岁任何一种年龄的孩子做过试验,你把超越他年龄智力内容的教具给孩子,如果教师不强制不给儿童压力,儿童只会按照他的内心需求走。比方说,他喜欢玩水和玩沙子,只要把他带出去,多么具有“吸引力”的体育器材和体育活动他都不参与,他只玩沙子,脸上懵懵懂懂,对他怎么说脸上都是一种表情,他知道他要干什么,该干什么,如果你阻止他,他会同成人作斗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突然有那么一天,他变了,对他面前的那些东西不感兴趣了,好象对这个世界产生了一个新的认识,很多话他听懂了。
+ a, d& [1 M4 m& Y3 C' F1 J% C1 B
: b) e  U: m% @2 G% _  我自己的孩子也有这么一个过程。在他两岁多的时候,他爸爸买了两个玉米,对他说:“你一个,你妈妈一个。”他走过来以后说:“这两个玉米,爸爸说都给我吃。”然后我就问他爸爸,他爸爸说:“不是的,是给你一个,给孩子一个。”我对孩子说:“爸爸说给你一个,给我一个,并不是说都给你吃。”我的意思是他撒了一个谎。他听完之后,脸上丝毫没有任何做错事的表情。他站在那里思考了有一分钟,一动不动,等他思考完了以后,脸上毫无表情地走了。“怎么会这样?”这么奇怪。但是,有一天,他对他做错事,突然有了感觉,脸上特别地尴尬和难为情,不让人说。这个过程的发展根本不是大人的说教能做到的,他就是按照他自身的规律来发展的。成人只不过给他提供了一个条件,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成人没有按照儿童的这个精神状态让他发展,而是强加于他,逼迫他必须做到什么的时候,这个孩子的发展就可能进入误区。真正的道德感就无法建立了。儿童的发展在每一个时期都按照自身的规律在进行。 / u. e9 k" M- @

团长编号:MV10975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2007-02-07 
帖子
698 

认证代购团长

 人类早期发展规律跟有些动物是相同的,比方说蝴蝶,母蝶将卵产在树杈中间,它刚生下来,必须要吃特别嫩的叶子,它怎么去吃嫩的叶子呢?它对光的感觉特别敏感,一生下来就会向着光线最亮的地方爬过去,那个梢头必定是最嫩的叶子。但是当它开始强壮起来的时候,他这个敏感期就丧失了,它能够吃粗糙的叶子的时候,他对光的感觉就完全消失了。这个感觉过程实际也是遵循它的成长过程,没有人的控制。
4 M. y- e' B: B$ S5 T
: P& M! s% Q# x: f  动物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是这样的,而人类的成长同动物不同的是人类有了精神。问题就出在这儿。因为人类一直都不会为某一个孩子不会长大而担忧。但却认为精神的种子从不曾在儿童内在存在过,它需要成人来种植和给予。也就是说,我们从不认为儿童的精神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仅仅需要我们给予一个适合内在精神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直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但我们却说,从来没有什么“上帝”,那是因为我们的自大而无右怀疑地代替了他。让我们来看看儿童是如何依靠他自己,并同环境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而发展自我精神的,并“帮助孩子的身心自然发展”的。比如语言。儿童是如何学会语言的呢?任何一个国度和民族的儿童,他都能够在这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听到和学会人类的语言,并学会语言中的各个细节,他会固定语言的精细而牢固地建立起自己心理个性的一部分。这种发展,绝没有人去专门给他上课、教授,我们不难看出,六岁前的儿童更喜欢看你做什么而不是听你说什么。儿童的语言能力是依靠他自己作用于环境的结果。所以心理学家才肯定,儿童三岁前所掌握的能力,成人需要六十年的努力才能完成。我们为什么不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人类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儿童是通过自我来建构自己的。 , ]0 Y0 ]5 t; T* w; z
. n% f+ `. D& b+ C( x1 A
  我可以举一个相反的例子,一个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生了一个儿子,他准备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天才。在儿子三四岁的时候,这个孩子会几国的语言,6岁的时候考入中学,12岁上了哈佛大学,16岁攻读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心理学家每一分钟都让他孩子不断地“吸收、吸收”。18岁时,孩子成为英国伦敦一家商店的售货员,他什么都不干,他拒绝任何有“知识性的活动”,他做一名售货员,特别高兴。他“满腹经纶”没有用处。事实上“”知识使他非常苦难。我想,如果我们只有一个大脑而没有感官,我们让它为这个世界服务,使它成为工具,而没有其他东西会好一点。但我们还有感觉、心理、精神和心灵。我闪必须寻找到我们自己,才不会痛苦。人的发展、人的精神必须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 b5 H& j4 a3 u1 S' d7 g
/ m) i: p$ i( w# n/ T. R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他并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如果我们按照这个精神胚胎让他自然地发展,这个人就会变成一个人才。儿童的这种自然的发展规律一旦遭破坏,他的整个发展都不会正常,包括智力。蒙特梭利曾经说过,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 D' X6 F" x- w/ U& P+ k  但是今天,当我们把智力、儿童的自我,知识各分一堆时,一切都被破坏了。我们找不到也感知不到儿童内在的秘密了。当我们急切地想让孩子发展智力时,一切都变了。迫不及待地想让儿童获得知识的想法桎梏了我们,并使我们产生了偏见,还有一大堆被称为知识的垃圾,破坏了一个具有生命和人格魅力的人的发展。我们知道儿童的这种精神胚胎并相信他,人害成长的秘密才会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展现给我们。1 _# e3 Z+ @6 n

团长编号:MV10975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2007-02-07 
帖子
698 

认证代购团长

只有内驱力才是最强大的$ V' S( C/ o" L7 D% D! c8 E8 }
孙瑞雪
  I; t; ?5 q  ~* M在“奖罚无用”这个教育观点中,蒙特梭利进一步做了阐述。她认为,那些具有崇高而伟大理想的人“绝对不会被那些微不足道的‘奖励’所吸引,也绝不会被那些‘惩罚’的痛苦所吓倒。”也许人们认为,崇高和伟大属于成人,而非儿童,但蒙特梭利则认为:人有一种趋向完美的自然向心力。这种东西在儿童期更像一种地心引力。如果我们对待我们的孩子能以爱为先决条件,让儿童的品质按自然的形成方式发展,不是进行道德说教,而是给他们以积极行动的机会,这要比我们想象的好得多。
# ?$ h+ D7 W! A4 ^- ~. m  @什么是自然形成?什么是积极行动的机会呢? $ n  ^5 P3 [8 e3 Q4 C* n! Q
儿童在很大程度上比成人都关心那些伟大的事,他们总会问:“小偷为什么要偷东西!”“为什么有人要吃饭?”“渠里的水为什么是臭的?”“为什么不能抓青蛙?”他们喜爱动物和植物,他们喜欢玩水。到了五六岁,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几乎可以说都是我们社会问题和生存问题,他们问宇宙,关心地球。总在说我长大了要做什么。有的孩子说:“长大了我当妈妈,我要给我的孩子买多多的吃的和玩的。”这难道不是在教成人如何做父母吗?在蒙特梭利幼儿院里,有很多孩子都在对妈妈说:“等我长大了,我要办工厂,让穷人都有工作。”“我要造一个造钱工厂,让所有的穷人都有钱。”如果我们成人在儿童自愿关心这些事,并对这些事感兴趣时,将这些问题同孩子认真交谈,儿童的理想就能建立。这就是知识的用途。知识应该同人的生命如水乳般交融,当人实施理想和愿望时,它成为一种能力出现而不成为所谓的工具。 # l. i5 _6 y  Q, \: `) p
我们如果清醒的话,应该知道儿童的这种兴趣和爱好不是靠奖罚而来,而是天生的。有一次孩子们到农村渠里玩,他们提着桶,脸上身上到处是泥,其中一个孩子的一只鞋陷在泥里,怎么也摸不着了。一个孩子问:“为什么是泥水?”不等老师回答,另一个孩子说:“环境被破坏了,树被砍了。泥被冲进了黄河。”这个自发的讨论持续了很久。孩子们又回到了一个老问题上:“等我长大了……”
) z/ c( K& J0 _/ P“人的一切成功,人的一切进步,都靠人的内心力量。”, a* a7 S; {4 ^. b

团长编号:MV10975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2007-02-07 
帖子
698 

认证代购团长

怎样使孩子在成长中得到爱 8 y2 n3 }+ ]$ M$ D" S: V$ h/ a; i: R
孙瑞雪
; V" Q4 u7 e- A/ n# r1 `& c怎样才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爱呢?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您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这些须建立在您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爱。因为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一无所知。他总是从自己的成长经验或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他从不知从孩子的利益出发。比如我们从不认为儿童的哭有什么了不起,我们甚至会认为,那对消化有帮助。事实上儿童大量的自发行为都被成人制止了,类似的行为也同样会被制止。长期延续下去,我们就发现很多孩子的成长权利被父母剥夺了,心智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少了。中国人有句话:独生孩子都是小皇帝。我特别不赞同这个观点,我认为中国没有小皇帝。至少有一点,皇帝是要受到极大的尊重的,我们的孩子没有受到到这份尊重,他的许多权力被剥夺了。我们幼儿院里有的孩子,在入院后出现很奇怪的现象,吃饭不会,上厕所不会,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要依靠别人来做。这个年龄是儿童最喜欢自己动手做事的年龄。手发展的能力没有了,对孩子心智等方面的成长都会产生影响。家长会说:“因为我们太爱孩子了,所以帮孩子做了。”我们是太爱自己了还是太爱孩子了?成人之所以要这样代替孩子是必孩子给自己带来麻烦。当我们不能明确爱的概念时,又犯下了撒谎的错误。 * q9 \! \) K3 n
" w* j  _, P* Z0 G5 l
  儿童在零到六岁是一分钟都不能停止活动的,尤其是四岁以前的孩子。他的触摸、抓、握、扭等举动,全部都是他生命发展的需求,是他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并不是说他开始学数学、学认字才是发展心智。而这些看似没有什么意义的活动,却是儿童身心综合发展的经过和全部内容。如果儿童在这方面得不到满足,就会阻碍他心智的发展,也就等于不让孩子聪明、出息和快乐。一岁半的孩子没有一个不爱自己吃饭的,但孩子能吗?成人会感到太乱,太脏、太麻烦,即使孩子抗争,他也不可能拥有这些权利。爱只有通过生活、生活细节来得到检验和验证。就国灰儿童自身的发展减少了,取代他的是别人的意志、主张、行为。这样,儿童的注意力缍被引到了外面,两岁以后就能看出他成长的状态,生命的发展怎么样?偏离了自我,偏离了生命发展的轨道,儿童开始过于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神态和暗示……失去了个性就失去了创造力。一个成年人如果要工作得很愉快,就必须同别人合作得很愉快,他必须有这种合作能力。合作能力越差的孩子在家里得到的爱必是越少的。" k# s5 ]4 U9 p
为了孩子请不要吝惜你的爱
团长编号:MV10975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2007-02-07 
帖子
698 

认证代购团长


4 [5 n8 N% K1 y: U% N6 l: |/ P1 J( }' w
让一个生命正蓬勃发展的孩子用心计获取爱是可悲的。 # f* Q/ g; H, e/ H. [9 H5 |

2 T) T& G$ V  b  很多孩子的状态是:他知道在这个时候哭,他妈妈会爱他。母亲对孩子的爱确实能够给未来的成长提供非常好的背景。我们知道儿童是因为别人爱他,他才爱你。他是看着别人的行为,他不看你的说教,这也是蒙特梭利“吸收性心智”特点。中国有句俗话:“宁可能孩子一颗好心,不给孩子一张好脸。”我告诫所有的父母:你宁可不给他一个好心,你给她一个好脸,他肯定成长得好。这让我想起普希金的一句诗:“骗我一次容易,只求你骗我。”因为父母的“好脸”,能给儿童提供情绪安全的基础,其结果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容易采纳与父母相同的价值观和其他一些行为。但是这个“好脸”必须稳定地给下去。我们父母应该对孩子耐心,就是要了解孩子的发展期。 7 j; ]9 |8 |: K7 d
' {, L- t6 n! T' L' K7 Z6 x6 N
  比如我们幼儿院的一位老师腿碰破了一点。一个小朋友正在操作教具看见后就往外跑。正好过道里有位老师碰到他,问:“你为什么把教具拿出来呢?来,老师带你进教室。”就把他领进去。这个孩子一见腿破的老师就两眼的泪水。老师说:“你为什么把教具拿出去?”这个小孩子说:“老师的腿破了,我要去找大夫。”这个老师特别感动,两位老师就蹲下去说:“对不起,对不起,老师不知道。”老师以为这个事情就算完了,这个孩子也进了教室工作了。但是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这个孩子在餐厅吃着饭突然往外就跑,他从窗户看到大夫从那儿过去了,他跑出去说:“大夫,大夫,我们老师腿破了。”他跑出来时老师也跟了出来。大夫说:“好的,我去看看老师。”说完,这个孩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往回就跑。这个老师在文章中说:“孩子平静了,但我的心没有平静,我知道我平时给孩子的爱得到了回报。”因为孩子学会了爱,使儿童拥有这样的品质是对老师和社会最好的回报。所以我的建议就是家长一定要学会怎么爱孩子。 9 S) B: |1 L/ P

团长编号:MV10975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2007-02-07 
帖子
698 

认证代购团长

你必须看一些经典性的书籍,了解儿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的建构过程,明白人类的成长实际是精神的成长过程。这样就会理解孩子,理解孩子为什么抓东西,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的原因;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水、玩泥、用手抓饭吃等。 # X8 R8 O7 f! W$ Y5 z
" t& R; e& I" t  S' _
  蒙特梭利有一句话:对人的惩罚莫过于两种,剥夺他的两样东西,一个是内心的力量;一个是人格的自尊。我们暂且把“内心力量”放在一边,因为这个问题过于复杂了。我只提一下人格自尊,我想我们成人训斥孩子,或者说成人给孩子脸色看,这是家常便饭。父母认为儿童无自尊可言,儿童也果真丧失了自尊。长久下去,父母骂孩子、打孩子也无所谓了。有些人因童年的原因在用其一生的精力维护自尊,并在矛盾中苦苦挣扎,一方面在不断地维护自己的自尊,一方面却又不断伤害别人。所以我要告诉有些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自尊的话,你最好先问问自己,你是否给予过他这样的财富。
; n; }; k  _# l2 P* G6 Z% l
% s1 n  R; J, l' n, }  生活就是这样残酷,你没有给予,你当然得不到回报,你会说:“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呢?我给他吃、穿、养他,我心里爱他。”是的,不顶用。你每天在埋怨他、责备他、训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语言都是否定的语言。你当着别人的面训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脚。家里来人时,你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客人你所认为的孩子的某些缺点。你不断地以一个成人的角度误解孩子等等,这些都不是爱。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 l3 b9 J, O- d* P( _6 m' V" ]

( B1 t6 ^; u& I9 O- \7 H  我常想,一个成人如果用有宾行为和态度来对待和理解孩子,这个孩子定会快乐、自信、勇敢和充满爱意。更重要的是儿童能依据这种爱在未来去创造一人新的世界和生活——人相互平等,人与人相互理解;呼不到吐痰声,看不到苍蝇和垃圾,人们带着孩子在门前的草坪上玩耍,老人在树荫下乘凉,哲人们在窗前的沙发上低声交谈,花丛里少女们静坐在木椅上手捧诗集,少年们奔跑在网球场上,诗人们在附近的茶馆里高谈阔论……这一切并不遥远。如果你爱孩子,让他的精神愉快,你给了他们美好,儿童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金色的未来。这个希望寄托在儿童身上要比寄托在任何成人身上更为可靠。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
9 H% P& ?, [4 _* \3 g! z
团长编号:MV10975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2007-02-07 
帖子
698 

认证代购团长

要正确取用蒙特梭利教育法
; a/ f% ^( a. _. n/ J8 W7 S2 E) f% V* p
有人问,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外国人的教育法,是否适合我们中国孩子呢? $ t3 C  m' Y/ J- A6 s

1 p1 y4 K6 s" A  i, y2 s  人们并不去仔细了解她和她的思想,也不去仔细观察孩子,总之有100个人,就有99人大脑一转这个问题就会出来:外国的这个儿童教育放到我们国家,适合不适合?蒙特梭利早已被确认是国际著名的、世界儿童教育史上已确认的教育家、思想家。她的方法、思想和理论因为具有人类普遍性而属于国际,属于全世界。她早已成为世界公民。她的工作是科学的,而科学是没有国界的。 6 g- T3 ?/ }* d% A7 s6 `

4 _1 g$ l) X7 u+ P  p' u  教育是一门科学。人类早期的教育基本上是相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例如,按照蒙特梭利自己的理论观点来看,她说童年尤其是0-6岁,同成人相比是人生的两极。就像地球南极跟北极一样。7岁不是6岁的延续。实际上在6岁以前他所奠定的一切是为他整个一生做基础的,而不是为某种文化,或者某个学校,或者某种知识的转化作准备的。这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特性。 3 N. `, d$ Z" i* F, D1 w

# E. L/ K( g- k; g" B8 w  文化,更完整地说是民族文化,是特殊,但又是普遍。语言文字、艺术、行为模式、思想方式、风俗习惯,既是特殊的,又是普通的。这特殊,是民族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理由;这普遍,是民族文化互通和互相理解、互相浸透的原因。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爱和自由》精选段落,给妈妈们分享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48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01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