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1 | 浏览: 2778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0000-00-00 
帖子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16:52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川菜以麻辣著称,所以很多人理所当然的认为辣椒、麻椒才是川菜的灵魂,诱人的红色油光和鲜辣口感全拜它们所赐,它们更能代表广大川菜最根本的利益。但是真正的川菜大家都知道,真正川菜之中的点睛之笔其实另有其物,就是豆瓣,川菜味觉辣而有层次感,可以说是它的功劳!% @4 q5 }* R  x  F+ Y8 \9 I
豆瓣又叫豆瓣酱,是用豆为主料,发酵得来,东北的千黄酱和西南的豆瓣辣酱都是豆瓣的分类。豆瓣发源子民间腌制、发酵产物,但跟泡菜、泡姜等简单做法得到的腌制食物不同,豆瓣的制作繁琐,历时长,是川菜百味的体现。
6 b  a9 V1 }- j: u; h8 q) \豆瓣的历史有多久呢?200多年?300多年?其实都有道理,说300多年的是从当时四川一代出现斩辣椒和酱辣椒开始算起,他其中的一些制作步骤同后来豆瓣类似,而说200多年历史的,则是从真正的豆瓣出现开始算起,有福建陈姓商人的一个无心之举得到,豆瓣酱出现起就很受欢迎,在清咸丰年间,陆续出现许多做豆瓣酱的作坊,现如今存留的最有实力的两家酱园是益丰和和元丰源。
; s2 _" ~' o2 A9 S/ E: {
豆瓣之所以得来不易皆因工序复杂繁琐,选料更是考究。豆瓣主料之一是蚕豆,为什么是蚕豆而不是黄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因为地域性的缘故,另一种说法则是因为蚕豆豆粒大,油性没有黄豆多,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发酵,不易发生因含油星导致的酸败,也能降低发酵的难度,卖相也更好看。两种说法都各有道理,但是单从蚕豆本身来说,古人发明豆瓣首先考虑的是口感,而不会像现代人先从微观化学、生物手段来分析。

+ s# G0 @) s5 g& n

1 L5 V  x1 U# P+ t, q. k! [
" D. Y, v: N7 K& x7 R  M# R, \
豆瓣的另一个主要配料是辣椒,选辣椒不能光挑品种,还要看时节。伏天前后的辣椒最好,因为此时的辣椒,辣度已有,肉也厚,且筋和籽还比较少,剁碎后不影响口感,若是等到夭凉了,辣椒肉已薄,只剩表皮,酱中混进了太多辣椒籽、辣椒皮,无论成品豆瓣的品相还是口味.都将受影响。
% t# `5 G$ r  ?/ ^  @6 z豆瓣作为一种发酵食品,它的味道、色泽、甚至香气都是由发酵时的微生物所产生。豆瓣在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霉菌,占总菌落的占49.45%,而酵母菌则占12%,剩下的不好意思,自然条件下非密闭发酵,只能是细菌。豆瓣的香气主要是在后期发酵形成的,化学上属于挥发性物质,虽然含量不高,但对豆瓣酱的风味确有很大的影响。
  |; w4 g2 S' `; I8 w2 D9 l豆瓣经过制曲、盐渍、发酵等多道工序,以及长达半年以上的发酵周期后,蚕豆中的蛋白质几乎都转变成了氨基酸,在经过氧化、聚合等微反应,最终会形成黑色素;而淀粉等物质在经由转变成葡萄糖之后,生成了棕红色的黑色素,两种色素与红辣椒混在一起.也就有了豆瓣的鲜味则是来源于微生物分解蛋白质时形成的氨基酸,以及微生物的自溶产生的核酸类物质的钠盐。蚕豆中的蛋白质经曲霉的蛋白酶作用后,水解生成20多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钠盐是酱鲜味的主要来源。而霉菌、酵母菌和细菌中的核酸,则与谷氨酸钠盐相互协作,令其鲜味增加了数倍到十几倍。& c' X( d5 i! A9 I- y
认识豆酱的最终目的是正确使用豆酱,说到底,无论是哪种豆酱,回归厨房才是它被创造的最终目的。家常、鱼香、豆瓣等口味的菜肴,必须用豆瓣,泡椒、泡姜等川味泡菜也会添加它作为符合为。用豆瓣炒出来的菜浓郁有层次更多变。而各种用豆瓣调制之后的豆酱油更是提味的好配料。  B% \1 e2 c1 L
3 X1 o' t! o( c- u: L+ G9 W& p

+ w2 R4 R! I, v( r2 {( ?文章整理发布:www.kyp.com2 R) U% G) A; t+ r: j/ [
# Q, r" r8 Y( R: Q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川菜之魂——豆瓣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48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01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