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16 | 浏览: 2755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2008-06-08 
帖子
2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13:36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这篇文章我读了好几遍了,先不说谁对谁错,单单就这种百家争鸣就觉得挺好的有时间大家看看吧,肯定会让你对早教也引发一些思索或感慨! o, Z- x; h4 z2 m: z' [2 P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2008-06-08 
帖子
28 
今天看到你本人关于起跑线的系统指责,我以为你已经将自己定义的“非专业”完全否定或忘记了,你已经从当时一个分享者变成了一个专业的批评者。当然批评是可以存在的。因此,我想跟你商榷,也希望可以看到此讨论的人多多思考。
为了忠实反映你的原意,我特将@王人平的全文分段显示,然后跟你对话。
原文开始:起跑线,原是一个体育竞技的概念,是指赛跑时起跑的标志线,近几年却成了众多年轻父母心中的无限纠结和早教市场的热门概念。我们常常看到,年轻的父母聚在一起聊天时,多是以孩子参加了什么补习班、认识了多少字,又学了什么技能开始的,而这种或比较或炫耀,不自觉地为孩子划定一条起跑线。再翻看那些早教班、兴趣班的招生广告,益智玩具、学习机的产品说明,几乎无一例外都在告诉你:我的服务或产品,可以让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线。有需求,就有供给,而供给,又制造了更大的需求。于是,赢在起跑线的概念便大行其道。
那赢在起跑线的概念如此盛行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我们正身处于一个信仰缺失,价值观充满矛盾的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的功利性,成人社会竞争压力的下移和焦虑心理,已经真切地传导到给了我们的。无论是上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包括以后考品牌大学,找份好的工作,严酷的竞争现实让我们认定,一定要胜过别人才能抢占有限的资源,过上好的生活。与此同时,众多的伪早教机构的鼓吹,以起跑线的理论为幌子,为年轻的父母制造焦虑,行**之实。更加上年轻的父母们自身对孩子身心生长发育的普遍规律缺乏了解,对自己孩子的天赋秉性、个性差异缺乏尊重,对自身教养方式的不自信导致的对社会风气的盲从,以及让自己的孩子比人强所带来的虚荣和面子。这三方面交织到一起,构成了一道类似体育竞技中的起跑线。在这条线上,父母似乎找到一份安全感,早教机构更是得到了实在的利益,而政府又为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找到了一个出口,何乐不为呢?可是,我们是否真的认真思考过,当我们做父母的飞蛾扑火般地将自己的孩子赶到这条起跑线上时,是在成就孩子,还是在毁孩子?
   开篇你对起跑线的概念和起源进行了分析,并把众多早教机构定义为伪机构,言下之意就是骗人的机构,这些机构为了**进行行骗。
   首先,对起跑线概念盛行的深层原因的分析是值得的,但笔者似忽略了最根本的原因。
1、起跑线概念源于脑科学心理学的最新进展所揭示的一切,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早期经验对人一生的长久影响,关键期理论、可逆期、敏感期理论才是起跑线理论的基础和依据。
2、起跑线也不是中国商人的口号,而是源于发达国家的国策。
早在上个世纪末,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将对婴幼儿早期发展的研究转化成国家发展战略。1993年,新西兰就启动了以前首相名字命名的3岁前婴儿教育的国家计划——“普卢凯特计划”。新西兰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从出生开始[16]。而在秘鲁,有一个3岁前的“娃娃之家工程”,加纳有一个以“儿童不能等待”为题的0-6岁儿童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为了“在21世纪知识竞争中获得成功”,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7年《国情咨文》中提出了“美国教育十点行动计划”,其中第四点特别提出“头脑启动计划”——从生命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的婴儿教育计划,以“保证每个公民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17]!在这里,人们已经意识到儿童成长不能等待、也不容等待,教育要开始于生命之初!
    其次,把众多早期机构定义成伪机构,骗人的机构有失公正。我所见过无数的早教机构与早教人,不管她们是一线的教师,还是教研员、培训人员、管理者;无论是专业的研究者、教学者,还是非专业的热爱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这一腔热血。没有人贩卖假货。在我看来,早教机构最要命的就是迎合家长需要的**。你重视英语,我搞英语特色;你希望艺术,我搞艺术特色;你担心学习跟不上,我提供学习指导,一切按家长需要来。
必须承认,早教机构确实良莠不齐,况且目前整体的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必须承认,早教市场确实存在乱象,家长需求的乱象催生了早期教育乱象。但家长需要的乱象正是一些对早期教育一知半解的人自以为是的宣传所致。
但是,必须指出,当前早教存在的乱象不代表早教本身有问题。我们不能为倒洗澡水将里面的婴儿要一起倒掉;不能因咽费食;不能因为有人卖**,就将所有的药品生产商视为违法分子;不能因为有些餐厅使用地沟油,就说所有的餐厅都不能进。政府也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好,社会也好,重在正确引导。
再有,到底谁在炒作起跑线:只要看看谁更抓眼球就知道,把起跑线比作教育界最大的骗局、最大的谎言、最无知的口号,所带来的冲击力比一个比喻本身已经大了无限的倍数。
    早教机构有罪吗?如果有,罪过到底是什么?是它们宣传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吗?不是,它们甚至承担了国家的责任,在普及早期教育重要性上的具有的价值与意义。由于他们的努力,今天的家长已经对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不再怀疑。是他们作为一个市场机构进行**了吗?不是,市场因需要而产生,因需要而发展,为此进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是市场环境下最合法的行为。因为他们**而指责他们,到底是因为心胸还是别的原因?
    接着王人平一连使用了七个排比段,指责起跑线的概念,然而这些指责,使得王先生混乱了逻辑、牵强了语言,失去了原本分析有条不紊的作风。让我们逐一来看: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2008-06-08 
帖子
28 
王人平指出:“起跑线的概念,毁了孩子童年的幸福和快乐。”
   “起跑线的概念,毁了孩子童年的幸福和快乐。童年的时光是何其短暂,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当我们天天带着孩子游走于各种早教机构和补习班之间时,他就少了亲近自然、户外运动、亲子阅读、和同伴打闹嬉戏的时间和机会,而后者,才是童年真正的快乐所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内在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是为另一个阶段做准备的。健康阳光、快乐无忧、嬉戏玩耍就是童年最大的意义。而快乐的童年无疑也会为孩子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奠定了良好的身心基础。”
    这里,王人平强调“起跑线概念毁了孩子的童年的幸福与快乐。”这是一个天大的指责。他有两大观点值得注意:
第一,他彻底地否认早教机构的存在价值,他把选择早教机构等同剥夺孩子幸福童年,理由是强调起跑线的家长就一定会选择早教机构,而选择了早教机构就剥夺了孩子亲近自然的时间,少了亲近自然的时间,孩子就无幸福可言。他一方面彻底否定早教机构可能存在的价值,一方面把早教与快乐及幸福对立起来。这种方式是出于正义的提醒还是华众取宠?
    在我看来早教机构至少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是小同伴交往的场所,是体验规则的场所,是模仿学习和游戏的场所,是孩子社会适应的场所,甚至是家长学习的场所。
    不可否认,早教机构存在着质量差异,最主要是教学效果上的差异,但去早教机构不是去地狱。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社会化需求并不差于孩子亲近自然的需求,反到是越是接近起点的小婴儿,户外时间分配越要小心。我在长达二十年的众多对象的跟踪研究中发现,今天的小学中大量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倾向、无法适应课堂教学的孩子,往往存在家长过度追求户外的特点。正是户外时间分配过度导致了许多孩子后期社会适应困难,这一点家长要格外注意。家长必须认识到,人具有双重属性,即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这两者的平衡非常重要。其中社会化而非生物化是个体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二,王人平强调“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内在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是为另一个阶段做准备的。”我们认可人生每个阶段都有其内在的价值,但是我们不认同阶段之间没有关系的说法。今天中国经济追求一时的繁荣,而不顾未来,已经对社会造成了难已修复的伤害。个体的发展,如果不考虑可持续性,那将是可怕的。今天强调早期发展,正是因为它对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人平认为,赢在起跑线上就一定是以幸福与快乐童年为代价的。但赢在起跑线上为什么不能理解成是赢在童年的快乐上呢?难道不能赢在个性塑造上、情商培养上、社会适应上、同伴交往上、习惯养成上吗?如果不能,为什么?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看王人平的言论,他也在呼吁赢在起跑线上,要让孩子在起跑线上赢得“亲近自然、户外运动、亲子阅读和同伴打闹嬉戏的时间和机会。”这样一种矛盾,王人平无法自圆其说。
按王人平的逻辑,赢在起跑线上就一定会输在马拉松的赛道上,只有不赢在起跑线上,才能跑得更远。如此荒唐的逻辑!不再展开!
    关于快乐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博客中有过小文,但至少满足孩子发展的各种需要是父母要做的。把教育促发展与快乐发展对立起来,是一种最简单的操作。我们看到一个良好的发展,往往并不影响一个孩子去积累知识和发展技能,更不影响他有时间纵情自然,探索发现。
毁了孩子童年的幸福和快乐的不是起跑线,而是家长不当的做法。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2008-06-08 
帖子
28 
王人平在第二个排比段中指出:
    “起跑线的概念,违背了儿童的学习规律。对于儿童,特别是幼儿,过早过多先于直观体验的抽象知识,先于具体观察的一般概念,对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想象力都是扼杀,最终摧毁的是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缺乏这两种能力,以后在社会竞争中立足都难,还谈什么赢?用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话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扰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时期自有儿童时期的观察、思考和感觉的方法,企望以成人的方法代替儿童的方法,那是最愚笨的事。”
    首先,我始终无法明白“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或要赢在起跑线上”的提法,是怎样让孩子违背学习规律的?它只是在强调早期的重要、关键期的重要,强调要尊重和利用孩子早期的发展规律。这个时候能让孩子学习违背规律的只能是父母不当的操作。严格地说,起跑线是在家庭中,与教育机构的关系并不大,即使一周去二次亲子中心,其影响的比重也是微不足道的。
    其次,你认为强调早期教育重要性,就是强调抽象知识的重要性,这是你强加给起跑线理念的说法。“起跑线”强调成长的关键期、发展的可塑期、人生的敏感期。强调这些正是想强调人生成长存在规律!早期直接体验优先于抽象知识这是一个常识,但直接体验并非与知识获得相互对立,父母们每一天都在生活中进行知识传递,从认识周围到认识自己,从电灯、气球到嘴巴、耳朵……哪一个常识不是一个一个积累形成?这个过程感知与学习同步,才能获得识别能力的发展。没错,儿童就应当像儿童的样子,但儿童最根本的样子就是快速的发展,好奇一切事、探索一切事、学习一切事。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能学、不能碰,那才是以成人的思维进行的推理。
    说到卢梭的自然成长观,我想多说一点。卢梭认为十二岁之前是孩子的“理性”睡眠时期,这一阶段只能以感觉经验来认识世界,而不应该运用读书等理性手段来改变他身心的自然发展。认为早熟的果子虽然外表诱人,但并不甜美。因此提出十二岁之前绝不读书,不希望造就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但他自己却是早期阅读的最大受益者。卢梭的父亲边工作边教三岁的卢梭读普鲁塔克的《古希腊罗马英雄传》。在他督导下,卢梭七岁啃完勒苏厄尔的《教会与帝国历史》、丰得奈尔的《世界通史讲话》和《宇宙万象讲解》和莫里哀的戏剧。博览群书使卢梭获得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激发使命感、责任感,最终成为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2008-06-08 
帖子
28 
王人平在第四个排比段中强调:“起跑线的概念,摧毁了孩子的自信和幸福感”
    “起跑线的概念,摧毁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幸福感。很多父母给自己逼着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理由是:别的孩子学了,自己孩子不学,怕会导致孩子的不自信。然而,和别人比真能建立自信吗?人外有人,认为超过别人才有自信,只会永远处于自卑之中,认为只有比别人过得好才是幸福,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真正的自信源于良好的自我认知和不断的自我超越,是建立在对自己内心和外在事物规律的把握之上的。而幸福,是一种能力,就是在任何的境遇中,都有正面诠释人生、感知幸福的能力。一个整天总是生活在超过别人的自傲和对别人超过自己的恐惧中,又如何能建立真正的自信,感受到发自心底的幸福?”
    这段中王人平提出了二个词,一个是自信心,一个是幸福感。两个都相当的重要。但将强调早期教育与摧毁自信心和幸福感划等号,未免太过武断与牵强。他把家长对早期教育错误的认识全部归结为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的—起跑线理论,不知是无意之举还是有意为之。看来王先生很重视自信心,但自信的发展却需要孩子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真正的自信源于良好的自我认知和不断的自我超越”,我想请教育王先生:超越自己获得自信,而超越别人就会摧毁自信心?而且我还想请教王先生,孩子怎样才能不断超越自己呢?
    关于幸福感我们需要说的话很多,但不想将它与强调早期教育和早期发展对立起来。我们甚至认为,早期发展最需要关注的情感品质是快乐体验与幸福感。我们反到要强调的是,今天家长以不断地妥协和让步来换取孩子的好心情,结果反倒会导致越来越难地满足孩子的需求。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2008-06-08 
帖子
28 
研究发现一般的智力生长曲线呈负加速度增长趋势。不同的研究结果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仍然具有很大共性。在智力成熟之前,表现出三个发展阶段,智力从出生到12岁左右呈现快速发展期,从12-20岁左右呈减速发展期,20-34岁左右达到高峰并转入高原期,总之,智力在成熟之前发展的这种规律性构成智商变化的稳定性依据之一。
    理学家布鲁姆通过长达二十年的跟踪研究测定:假定一个十七岁的人智商为100,如果从七岁时开发智力,只能开发20%,从四岁时开发就能达到50%,如果能提到三岁之前将能达到80%。
    美国心理学家怀特(White)对早期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他在《生命头三年》(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Life)一书里指出:儿童一般在1岁间开始表现出独立的发展模式,并在四个主要区域里表现出来,这就是:言语发展,社会性发展,好奇心和知识操作。
     王人平的“儿童期越长,潜能表达机会就越大”的理论更是前所未闻。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把儿童期定义更长的时间,定义到中学,那不是很简单吗?事实上,成长遵循内在的时间表,人为的延长儿童期难道不是对自然成长规律的另一种轻视!人为延长儿童期,并美其名曰有利于潜能开发的论调真是前所未闻。人类的潜能是一种机会潜能。随着年龄的成长,大脑的成熟一天天减少,这已经是一个常识,并不会因为你延长儿童期,大脑发育的时间表也被你改变了。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2008-06-08 
帖子
28 
王人平接着又进一步指出:“起跑线的概念,让孩子失去了成就未来的能力和品质”
    “起跑线的概念,让孩子失去了成就未来的能力和品质。因为起跑线的概念基于的假设是世界是静止的,而为了迎合今日的社会风气、价值取向和应试教育体制,我们所扼杀掉的孩子的品质和能力,比如爱的能力、好奇心、创造力、主动性、独立思考、合作精神、多元思维等,无疑会是多年后这些孩子走向社会最需要的。即使今天,高校毕业生越来越低的真实就业率也足以让我们看到,那些赢在起跑线、赢在早教、赢在择校、赢在成绩的孩子,最后却往往因为缺乏独立生存的技能而倒在失业的门槛上。而阻碍这些孩子成就自己的,正是那些为了赢在起跑线上所形成的过度的竞争意识、单一思维、标准答案、迎合顺从、自私功利等。”
   起跑线概念导致父母的焦虑和功利,让今天的早期市场,就象繁忙的汽车站。父母们因自身缺乏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洞见,缺少做自己的勇气,所以赶路心切,见到站里来了一辆车,就催着孩子赶紧上,至于这车是不是自己要去的方向,漏不漏油,整体的安全情况,驾驶员水平、经验等等,父母没意识也没能力去判断。管他呢,至少是赢在了“起跑线”,上了辆人多的车。因为人多热闹,至少会给父母以安全感的假象。其实,热闹不重要,方向才重要。
    王人平强调:“赢在起跑线就失去成就未来的能力和品质。”我不知道这种逻辑是如何成立的?但透过他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到他实际所指的是应试教育的问题,那个非起跑线教育或早期教育的问题,他又一次混淆视听地架祸于早期教育。今天人们对基础教育、大学教育意见很大,但为什么要让早期教育来当替罪羊?
    我们必须看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引起了社会和家庭广泛的重视,这种重视中包含着各种感觉,家长需要引导,也需要有辨别能力。然而如此的引导是福是祸还真不好说。
王人平指出:
   “对于起跑线理论的毁人之处,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有了清醒的认识,大家认为比较科学的理解是: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点的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赢在终点。可是,人生真的有输赢吗?即使有,输赢一定是和别人比吗?做自己喜欢的事,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不是幸福吗?比自己的昨天多看了一页书,多走了一段路,不算成功吗?成功把一件事情尽心尽力地完成,是一种不断超越自己,追求卓越的状态,和结果无关,和他人无关。而我们却常常在和别人的计较中,赢了别人,输了自己。其实,人生根本就不存在起跑线。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个性是人生最宝贵价值,原创是人生最精彩的句章,为什么要占到统一划定的起跑线?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之旅,沿途会经历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感受,收获不同的记忆,到达不同的境地。既然路程、感受、目的地都不相同,何来的“起跑线”和“终点”一说呢?
    王人平认为起跑线的毁人之处已经众所周知了。“大家认为比较科学的理解是: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点的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赢在终点。”人生真的是马拉松吗?我们想过什么是马拉松吗?事实上,马拉松是一种不适合常人的、以耗尽运动员所有体力、能量的一种近乎残酷的运动。我们真的要将自己一生的旅途变成马拉松吗?不用春耕秋收的方式去生活,而是要一生去努力?今天我们看到的应试,不正是马拉松式的写照吗!难道它受到的指责还不够多吗?
人的成长不是马拉松,而是春天的劳动,秋天的收获。我更喜欢将它比作卫星发射,给它足够大的初始动力,选择好最初的入轨角度,点火起动,发射升空,最后进入自己的轨道自由飞翔!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2008-06-08 
帖子
28 
最后,王人平搬出了专业证据。指出:
     “即使退一步,我们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到人生的成败,但无论是“格赛尔爬梯实验”,还是“小学三年级效应”,越来越多的实例都在证明:在儿童的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于最终的结果没有多大的作用,而那种仅仅建立在比别人学的早的基础上的超前是脆弱的,也是短暂的,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导致孩子过早的逆反、厌学,到三年级时,甚至会产生严重的成绩下滑。”
    王先生专业性的引用了双生子爬梯实验,一个百年前的最粗糙的实验结果,一个成熟论者为了证明成熟重要性而专门设计的研究,今天看来是多么的可笑。为了说明清楚,在此展开一下:
在发展心理学中,格塞尔为了证明遗传的作用是决定性的,选择了双生子进行了著名的“双生子爬梯试验”。研究显示:两个双生子,一个提前给予爬梯的学习机会,一个不给,等一段时间后,再让第二个爬,发现第一个爬梯的双生子用了较长的时间学会爬梯;而第二个后学的则很快学会爬梯,两者爬梯的能力没有什么区别,成熟是重要的因素。
这一研究结果告诉人们,不要以为更早的学习可以促进发展或改变什么,在发展中成熟才是最重要的力量。它说明系统学习对于个体并不带来什么更大的改变,基因逐步的表达才是关键。今天双生子爬梯试验的研究结论,是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最常引用的实例,用此来告诫那些希望通过早期教育促进个体良好发展的人们,任何超越遗传表达时间表和成熟进程的教育努力都是白费力的。
    在人们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研究,几乎没有人对这个研究存在任何疑问。然而,当潜能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推翻了所有关于正态分布的理论、血亲相关的研究结论后,我们同样要面对这样一个研究结论。我们要问:这个研究真的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吗?
    我们知道,研究的结果往往与研究的设计或思路有关。双生子爬梯研究是一个比较研究。它假设先给予一个孩子爬梯机会,而限制另一个孩子的爬梯机会,让其中一个孩子先学会爬梯,然后等到一定的成熟度后,再让另一个孩子学习爬梯,看看先后学习的双生子有没有差别。如果有,证明学习可以促进发展;如果没有,则证明成熟是发展的关键。

【育儿手册】新生儿红屁股肿么办?哪种方法最管用!跟随小编一起进入知识讲堂吧!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2008-06-08 
帖子
28 
最后,你总结道: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无论我们多么爱他,也没有能力,更没有权力去设定孩子的起跑线,规划孩子的未来,他要自己做出选择,并对自己负责。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只是尽己所能,努力守护孩子能够得到的当下的快乐和幸福,不焦虑、不盲从、不攀比,不让孩子毁在起跑线上。和孩子一起来慢慢体味相伴时际遇的每一道风景,每一种心情。不要怕虚度光阴,教育就是留白的艺术,是三分教,七分等。
    王先生,别忘了,我们是孩子的父母,养不教父之过。早期儿童尤其是新生儿及婴儿期,孩子没有价值选择的能力,也没有社会化的方向,这些需要父母帮助他们成长。教育孩子、引导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好的发展需要父母每时每刻的关心。直到将来有一天他入了轨道,再让他自由选择、自由飞翔!
留白的艺术在于不留白的地方,那不是空白,是一个经过经心设计的留白。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意留白的,那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最后:
人生有没有起点?答案是肯定的,有!
    没有一个孩子可以回避起跑线,无论你承认不承认,生命降临之即人生随即展开。有谁可以否认人生存在起点呢?
人生存在不存在旅程?存在!
    人生既然存在起点,就无法阻挡旅程的展开。因此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想不想、主动不主动,人生旅途一旦展开,便开始了个自独特的旅程。说它独特是因为每个家庭都存在差异。最终导致孩子在发展方向上的差异、目标上的差异、速度上的差异、质量上的差异。慢慢地,我们会看到这种差异的不断增加与扩大。
旅程中有差异可不可以减少?可以!
    我们可以看到:出生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个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拉开差距。也可以知道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群体中的不同个体朝向不同的方向或质量发展的。
因此,我们就有机会预防它们的产生,这就需要在这些差异产生之前,在成长的第一个阶段。只有这时改变家庭环境的综合质量,包括父母的观念与态度,行为与习惯,养育与教育的方式与方法等等,才有机会,减少各种差异的形成。
我们必须承认,发展存在科学的与不科学的,合理的与不合理的,高效的与低效的。它们是差异形成根源。也同时要承认有相对更理想、更科学、更有效的影响成长与发展的因素是存在的。

【育儿手册】发烧不可怕,千万别乱来阵脚!及时物理降温观察宝宝状态,新手妈妈必看!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2008-06-08 
帖子
28 
要不要倡导科学育儿:答案也是肯定的。
    因此,我们要强调从人生开始的科学养育,科学养育就是起跑线!
赢在起跑线上就是要一开始赢在科学教养上,
赢在起跑线上就是要一开始赢在家庭观念上,
赢在起跑线上就是要一开始赢在家长态度上,
赢在起跑线上就是要一开始赢在父母认识上!
一句话要赢在家庭!早期发展,家庭最关键!
    我们再进一步问,为什么家庭环境的差异、家长行为态度观念的差异会导致孩子发展如此巨大的差异呢?
答案是大脑发育的特点!早期的大脑极其敏感,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可以快速发展变化。
赢在起跑线上就是要一开始赢在关键期上!
赢在可塑期中!
赢在敏感期里!
关于起跑线:
    起跑线不是线,而是人生第一段里程,常指六岁前。人生的起点。试想十八岁前,我们有几个六年?只有三个,前三分之一都不强调还指望未来的良好发展?
    有人讲人生不是短跑是长跑、是马拉松,我认同。但是并不完全认同这样的逻辑:因为是马拉松,因此第一个赛段可以不重要的观点。
    狼孩卡玛拉的故事告诉我们,失去童年的社会环境,重新回到人类的狼孩,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回归人性的全部。在人生的长跑中,他失去了获胜的可能性。生命的特点不是长跑而是轨迹成长。小树长歪了,无论以后怎样长都不可能再直回来。
    况且,聪明的家长要知道:中国教育从来都是分段跑,而不是一次性的马拉松。一段跑不好下一段也许连机会都没有!因为选拔淘汰一直伴随着孩子!

【育儿手册】发烧不可怕,千万别乱来阵脚!及时物理降温观察宝宝状态,新手妈妈必看!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2008-06-08 
帖子
28 
还有,你体会过真正的马拉松跑吗?那才是一项最最残酷的运动,我们今天多少家长把孩子置身在这样的情境中,让孩子苦不堪言?人生分春耕秋收,我们为什么要将原本收获的季节变成辛勤劳作的季节?你见过哪个运动员是人生终点上的成功?那他应当是教练,而不是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坚持?有多少人能够今年考不上大学明年再考,屡败屡战呢?
   人生是一种轨迹成长,早期是最重要的入轨期,如同卫星,给足了初始力量、选对了入轨角度,再把它送入太空,乘下的就是自由飞翔!
家长害怕孩子因赢在起跑线上而失去快乐童年。当真如此吗?
起跑线上要做的正是快乐成长,不仅快乐也要成长!
起跑线不是跑,我们可以把这种出发理解为起跑,但对于孩子而言,他的起跑并非需要跑,但需要抬起头、挺起胸、坐的稳、爬的快、站起来!一步都不能少。不仅如此,他还要多听、多看、多探索、多操作、多交往,一点也不能忽视!这就是起跑,它有方向、它有速度、它有质量。这不是招揽生意,更不是华众取宠,把它当成欺骗家长的最大谎言去否定,过于简单了。
难道起点重视的孩子就一定是没有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时光了吗?
我们可以将早期发展比作是选择车辆,难道真的是坐上特快的孩子就一定比坐慢车上的孩子痛苦吗?
人生有不同的轨迹,赢在起跑线上就是要一开始赢在进入的轨道是否正确上。
我们承认当今早期教育存在许多误区、盲区,概念混乱、是非不清、做法错误等问题。我们应取的态度应当是将正确的、科学的、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做法告诉家长,而不是把社会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强调当成否定的靶子。我们要把早期不科学的教育与科学的育儿区分开来。不能因为存在错误的做法,就将要追求的理想发展否定掉。
家长要知道,早期教育中,不是父母们的理想决定着孩子“要去的地方”,而是父母们的观念和使用的方法及手段决定了孩子“能去的地方”。正是早期教育的观念不同、时机不同、方法不同,使得孩子的发展轨迹也不相同。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2008-06-08 
帖子
28 
早期教育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在对的时间做关键的事,在关键的时间做对的事!
今天的学校越来越不像学习的乐园,而像是禁锢思想的牢笼。当你迈入小学时便被戴上了**;进入初中后又加上了脚镣;然后是高中就连头颈也上了架锁,你就这样五花大绑地被送上了应试的断头台。我们能指望这样的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优秀人才吗?只有更关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早期教育吧!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一个乐观、主动、积极和具有应变力的开始!
参加补习班、兴趣班与起跑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将罪过强加给起跑线——人生的开端?我们从哪里见过婴儿在起跑线上热衷于补习的或兴趣班的?是什么人在偷换起跑线的概念?如果没有偷换,那就是说,起跑线是一个比喻,是指人生的早期发展。
那么我们要问,人生的早期到底有多长呢?群所周知学龄前期,或学前教育期,为零到六岁。也就是起跑线为生命前六年。一个唯一的六年。一个人考大学前只有三个六年。如果把它比作长跑,这已经是三分之一的路程了,没有人强调要赢在起跑那瞬间,但三分之一路程你跑向何处却很重要。
成长“不容等待”与“等待成熟”观念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冲突与矛盾。
我们无法指责家长对安全感的重视,安全感是第一感觉。只是我们要引导如何理解安全感,什么样的作为才会导致安全。
事实上,所有孩子一出生就都处在起点上,无论你的态度怎样,孩子的旅程都会自动展开。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转】金色摇篮程跃博士: 对话@王人平:不得不说的话 ...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48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01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