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你本人关于起跑线的系统指责,我以为你已经将自己定义的“非专业”完全否定或忘记了,你已经从当时一个分享者变成了一个专业的批评者。当然批评是可以存在的。因此,我想跟你商榷,也希望可以看到此讨论的人多多思考。 为了忠实反映你的原意,我特将@王人平的全文分段显示,然后跟你对话。 原文开始:“起跑线,原是一个体育竞技的概念,是指赛跑时起跑的标志线,近几年却成了众多年轻父母心中的无限纠结和早教市场的热门概念。我们常常看到,年轻的父母聚在一起聊天时,多是以孩子参加了什么补习班、认识了多少字,又学了什么技能开始的,而这种或比较或炫耀,不自觉地为孩子划定一条起跑线。再翻看那些早教班、兴趣班的招生广告,益智玩具、学习机的产品说明,几乎无一例外都在告诉你:我的服务或产品,可以让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线。有需求,就有供给,而供给,又制造了更大的需求。于是,赢在起跑线的概念便大行其道。 那赢在起跑线的概念如此盛行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我们正身处于一个信仰缺失,价值观充满矛盾的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的功利性,成人社会竞争压力的下移和焦虑心理,已经真切地传导到给了我们的。无论是上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包括以后考品牌大学,找份好的工作,严酷的竞争现实让我们认定,一定要胜过别人才能抢占有限的资源,过上好的生活。与此同时,众多的伪早教机构的鼓吹,以起跑线的理论为幌子,为年轻的父母制造焦虑,行**之实。更加上年轻的父母们自身对孩子身心生长发育的普遍规律缺乏了解,对自己孩子的天赋秉性、个性差异缺乏尊重,对自身教养方式的不自信导致的对社会风气的盲从,以及让自己的孩子比人强所带来的虚荣和面子。这三方面交织到一起,构成了一道类似体育竞技中的起跑线。在这条线上,父母似乎找到一份安全感,早教机构更是得到了实在的利益,而政府又为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找到了一个出口,何乐不为呢?可是,我们是否真的认真思考过,当我们做父母的飞蛾扑火般地将自己的孩子赶到这条起跑线上时,是在成就孩子,还是在毁孩子? 开篇你对起跑线的概念和起源进行了分析,并把众多早教机构定义为伪机构,言下之意就是骗人的机构,这些机构为了**进行行骗。 首先,对起跑线概念盛行的深层原因的分析是值得的,但笔者似忽略了最根本的原因。 1、起跑线概念源于脑科学心理学的最新进展所揭示的一切,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早期经验对人一生的长久影响,关键期理论、可逆期、敏感期理论才是起跑线理论的基础和依据。 2、起跑线也不是中国商人的口号,而是源于发达国家的国策。 早在上个世纪末,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将对婴幼儿早期发展的研究转化成国家发展战略。1993年,新西兰就启动了以前首相名字命名的3岁前婴儿教育的国家计划——“普卢凯特计划”。新西兰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从出生开始[16]。而在秘鲁,有一个3岁前的“娃娃之家工程”,加纳有一个以“儿童不能等待”为题的0-6岁儿童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为了“在21世纪知识竞争中获得成功”,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7年《国情咨文》中提出了“美国教育十点行动计划”,其中第四点特别提出“头脑启动计划”——从生命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的婴儿教育计划,以“保证每个公民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17]!在这里,人们已经意识到儿童成长不能等待、也不容等待,教育要开始于生命之初! 其次,把众多早期机构定义成伪机构,骗人的机构有失公正。我所见过无数的早教机构与早教人,不管她们是一线的教师,还是教研员、培训人员、管理者;无论是专业的研究者、教学者,还是非专业的热爱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这一腔热血。没有人贩卖假货。在我看来,早教机构最要命的就是迎合家长需要的**。你重视英语,我搞英语特色;你希望艺术,我搞艺术特色;你担心学习跟不上,我提供学习指导,一切按家长需要来。 必须承认,早教机构确实良莠不齐,况且目前整体的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必须承认,早教市场确实存在乱象,家长需求的乱象催生了早期教育乱象。但家长需要的乱象正是一些对早期教育一知半解的人自以为是的宣传所致。 但是,必须指出,当前早教存在的乱象不代表早教本身有问题。我们不能为倒洗澡水将里面的婴儿要一起倒掉;不能因咽费食;不能因为有人卖**,就将所有的药品生产商视为违法分子;不能因为有些餐厅使用地沟油,就说所有的餐厅都不能进。政府也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好,社会也好,重在正确引导。 再有,到底谁在炒作起跑线:只要看看谁更抓眼球就知道,把起跑线比作教育界最大的骗局、最大的谎言、最无知的口号,所带来的冲击力比一个比喻本身已经大了无限的倍数。 早教机构有罪吗?如果有,罪过到底是什么?是它们宣传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吗?不是,它们甚至承担了国家的责任,在普及早期教育重要性上的具有的价值与意义。由于他们的努力,今天的家长已经对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不再怀疑。是他们作为一个市场机构进行**了吗?不是,市场因需要而产生,因需要而发展,为此进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是市场环境下最合法的行为。因为他们**而指责他们,到底是因为心胸还是别的原因? 接着王人平一连使用了七个排比段,指责起跑线的概念,然而这些指责,使得王先生混乱了逻辑、牵强了语言,失去了原本分析有条不紊的作风。让我们逐一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