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米
- 1171
- 经验值
- 1171
- 在线时间
- 283小时
- 宝宝生日
- 2011-08-11
- 注册时间
- 2012-3-21
- 帖子
- 176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1454
- 精华
- 0
- UID
- 7615186
  
- 宝宝生日
- 2011-08-11
- 帖子
- 176
|
本帖最后由 qiji198399 于 2013-12-6 16:20 编辑 9 i+ t4 Q! N* K* m8 U0 r' m7 \5 Q
/ X4 j1 A# }& L/ h惩罚因何会强化宝宝的不良行为?
- K3 G1 W% g. o5 ~, e
6 |8 h1 g( V, |( Y( p; m0 A1.惩罚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 Q% [: {! [) J6 ]# I" V/ ~
3 t0 ]! h/ t7 j: ]下面的场景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妈妈想要宝宝关了电视去洗澡,小家伙却跟没听见似的,继续坐在电视机前不动窝。于是,妈妈提高了声线,继续下达指令。直到妈妈的声音都变了调,变成了一种怪异的吼声,小家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慢悠悠站起身走向洗漱间。再过些日子,即便妈妈对着宝宝吼叫,他也会无动于衷,甚至还会跟妈妈顶上一句:“我不洗澡,我要看电视!”非要妈妈巴掌相向,小家伙才会哭哭啼啼听从指令。
) e' `0 ?5 Z5 K5 \" u0 j) a& M
/ t% a/ W1 |% O9 C0 [2.惩罚让宝宝习以为常
3 t( |. k: D' E7 G3 [7 Y# R4 r8 p$ n
当我们听到爸妈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对着宝宝大声吼叫“跟你说过多少遍,不许……不许……你就是记不住!”的时候,真正需要反省的其实是爸妈,而不是宝宝。经常性的惩罚会让宝宝变得越来越皮,无视惩罚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没怎么被惩罚的宝宝往往更乖巧,而那些经常挨罚的宝宝反而更顽劣的根本原因。
: ]+ }; y' j$ N, D( m1 F1 `- r4 I) I! b! Y) z L- F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宝宝学说话的阶段,他特别喜欢重复我们刚刚说过的话,如果你对他说:“宝宝说,我要吃饭!”他会跟着重复:“吃饭!”你再说:“宝宝不吃饭!”他通常也会重复:“吃饭!”最后这两个字往往会在他脑海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对那个“不”字,他反而会比较淡漠,因为他关注的是“吃饭”这个行为本身。我们成人也是如此,当听人谈论自己并不怎么感兴趣的话题的时候,常常也会存在类似的现象。% }& X3 O' l: Y) U, u" s
- o3 f% ?- O, \
4.惩罚给了宝宝更多负面关注
# Z6 _ P' |- p+ c* T9 @3 r
* U: V1 X% v4 ^1 ?5 a类似上例所描述的,惩罚之所以不生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给予了宝宝一种变相的关注,虽然这种关注不是那么令人心情愉悦,但是对于宝宝来说,成功地吸引爸妈尤其妈妈的注意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即便他受到了惩罚,他也会不惜任何代价地通过他的行为更多地吸引爸妈的注意。在宝宝表现不错的时候,很多爸妈都会因此松了一口气,赶紧抓紧时间干点别的事情,或者略微休息一会儿,但是只要他表现不好,爸妈关注的重心就会回到他的身上,于是,他就会一再利用这种捣乱的方式来扭转局面,让爸妈将注意的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 j; {5 _* m/ K' ~
9 d1 p' m3 ]7 C& V9 V惩罚会给宝宝带来什么样的伤害?
2 L6 P5 C1 Z+ ?/ L: {$ o* z: \, z* ^, f% R
1.惩罚会给宝宝带来心理上的伤害 9 s5 T z( D# `6 }
2.惩罚会影响宝宝的行为模式 $ m8 a [$ a- Z9 k
3.打消宝宝探索的积极性
9 \, e% _3 Y$ n/ V* d, ^0 ~2 X4 M怎样才能避免无效的惩罚模式?
3 S+ N: I1 f& I- O/ r1.采取灵活变通的处理方式 : T+ l& W/ v2 S9 a3 m$ d8 {
2.在当前环境中找到替代的事物 + Y1 p3 U- h& [/ W+ s. M
3.提前预警诱惑宝宝改变行为 " {" Z) Z$ n& L
实际上,宝宝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获得爸妈的赏识。当我们赏识他时,他就会像喝了心灵鸡汤一样美得不得了。当我们想要宝宝去做某件事情,或者想要他有某种行为之前,不妨利用宝宝这种心理特点,假想一个表现特别好的小朋友,并对这个小朋友大加赞赏:“有个小朋友表现可好了,一听到妈妈喊吃饭,立刻就坐餐椅上好好吃饭,他可不边吃边玩。你知道这个小朋友是谁吗?”小家伙肯定会忙不迭地说出他自己的名字,于是,爸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 a" b# K5 z$ ]7 G0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