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米
- 1253
- 经验值
- 1223
- 在线时间
- 156小时
- 宝宝生日
-
- 注册时间
- 2011-10-25
- 帖子
- 1128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1223
- 精华
- 0
- UID
- 6450548
  
- 宝宝生日
-
- 帖子
- 1128
|
自制力是一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对于孩子来说,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神经纤维尚未全部髓鞘化,传递的神经行动容易泛化,不够准确,因此会常表现出自制能力比较弱。比如说:妈咪不让孩子饭前吃零食,孩子也知道,但当他看到香喷喷的点心和甜甜的巧克力时,禁不住美味的诱惑;趁妈咪不在家就拿来吃了,到吃饭时就不能好好吃饭了。又比如:孩子去了医院,在路上,他答应妈咪看病时不哭。但当医生把听诊器放在他的前胸时,他又哇地哭了出来。孩子的这些行为都说明,他们并非有意和大人过不去,而是缺乏控制自己的能力。
5 V1 s- B9 x/ P4 n; v& Z% N N) k" `1 x* S& G
孩子慢慢懂事,而你也需要懂得更多管理他们的“战略战术”。有时候你需要在关键时刻学会“喊停”,以便在他们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之前,及时地制止他们犯错。不过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的“喊停”毫无效果。其实只要父母掌握了“喊停”的技巧,它就能大大地帮助你的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技巧,从孩子1岁起就可以开始慢慢培养了。' k Y8 |2 P+ Y+ @. x& X) d" j7 E
4 u( _/ y3 o& Y
如果你掌握了“喊停”的技巧,就能大大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一次不良行为,say stop8 ?) ?$ d8 O/ c
明确地界定不良行为,对不良行为的惩罚应当及时。当孩子第一次出现不良行为时,必须及时制止,并说明理由。而不是在孩子几次行为之后才予以惩罚。给孩子一个关于“不被允许的行为”的清晰概念。
, t: [ l$ H: p& y0 G+ w2 Q2 o9 w/ b* A. n, R% ?
例如:幼儿开始学习自己吃饭时,可能用勺把碗里的饭菜弄得到处都是。父母应当在幼儿出现这种行为时就予以纠正,而不是感到好笑。如果在幼儿已经形成这种坏习惯后再纠正,会造成幼儿的迷惑:为什么被允许的行为又被惩罚了?他们到底要我做什么?惩罚的原则是“对事不对人”,避免人身攻击以使孩子陷入自卑。在对孩子惩罚时,应明确告知,“你这件事做得不对”或“我不喜欢你那样做”。不要对孩子说:“你就是这样的,死不改悔。”“你是个坏孩子。”“你从来不听话。”这样容易导致孩子把惩罚归结为自身的原因,而不是做错事的原因。4 d) {7 S9 N5 C3 o
# y Z9 S. X4 N7 e) B3 _ “喊停”的意义:+ k2 @8 ~- F/ A& }6 f
9 h8 N/ ^: w+ R: i* A4 C 对孩子的自制力,不应消极地等待它能树大自然直,务必从小积极培养。首先应建立一套家庭规范。父母应以一致态度对待孩子,使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允许做。有规可循,孩子才能逐步建立起抑制不良行为的能力。也许开始培养时,孩子并不一定完全理解某种做法的道理,而是单纯地反射。如:父母不许孩子玩火柴,每当孩子拿起火柴时,就受到不能玩这个的约束,久而久之,看到火柴就不动手了,但对于火柴燃烧,玩火很危险的道理却还不甚了解。随着年龄增长,在培养孩子树立约束自己准则的同时,要让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及时进行道德教育。
! B7 I% h* H0 u, V6 V5 {
, |# R0 ~! B a$ X+ x( M4 l8 g) I 当孩子做出了一些缺乏自制力的事情时,如:打坏东西,弄脏了衣服等等,父母应当允许孩子的这种反应,耐心对他讲明道理,不宜以粗暴的方式对待有过失的孩子,否则使孩子产生了反抗情绪,反而起不了教育作用。& J4 }' h7 v2 n7 f
! {5 \& V+ U. P) _( b2 r2 R' h; M( ^ 就像是体育训练一样,比赛若不是进入紧要关头,教练是不会轻易喊停的。他们借助“喊停”,来进行心态的调整和获得扭转局势的机会。这也正是父母们“喊停”的目的所在——把握时机,先发制人地让孩子及时约束自己的行为并调整好心态。
* h$ {; G) c8 q- D1 X$ A% A “喊停”的三大误区:
+ X" q% e3 V ~# K" Q0 u7 ]2 K6 t- [4 n/ C9 u' F' n. B( Y
1.“喊停”不及时。你最好多留意孩子的一举一动,捕捉到某些“预兆”,譬如他伸手要打小伙伴,开始提高嗓门说话,或者开始扔东西等等。如果你及时并且恰到好处地喊停,完全可以及时阻止这种行为的发生。
$ g7 ~8 r3 V p8 X/ o I4 _4 h! X+ Y- H( i7 y) f* G( \
2.把“喊停”作为一种惩罚。从时间上来说,“喊停”并不是对孩子做出错误行为以后采取的一种惩罚。有些父母把发泄自己情绪的大喊大叫误以为是对孩子的一种有效惩罚。4 @- Z( r" M- Q& s& E3 V/ O
) E( z' z6 { l& o7 a- q
3.无法提出对策。如果你发现你的“喊停”无法阻止某种行为的萌发,或者孩子常常徘徊在犯同样错误的边缘,那么你就不只需要阻止,而应当进一步提出对策进行干预了。
3 I3 g$ m3 e, N+ O3 I& e, m# Q6 J, Q% g9 z& ~3 A
“喊停”的最佳时机:
* t. ?8 }% \% E, K( Y
7 }9 u1 @ n3 d( M9 T7 |, _ 1、给予适当的警告。当你发现孩子即将失控的时候,可以说:“我发现你嗓门提高了,我知道你开始想要扔东西了。不过我警告你,请你马上停止!”3 i: R4 j7 l5 A5 d- \; ^% h
H2 P; _7 b7 b; ? 2、如果你的警告没有起作用,那么就要想法主动让孩子冷静下来。对此,不同孩子不同时候不同事件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孩子可以自己找回平衡,而有的却会因此而情绪低落。但是不要对孩子的消极反应太过于担心,只要脱离了刚才令他激动的事件与环境,他们就容易平静下来。你可以引导它把注意转移到另一件可以让他感兴趣的事情上去,比如一件他喜欢的玩具,或者教给他一个他感兴趣的新游戏。" K# y6 P! K( U" F- _
7 E' m! I; l% z1 j8 L' m
3、鼓励孩子保持优良的行为习惯。必须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是被关注着的;当他做得对,做得好的时候,会受到表扬和鼓励。当孩子掌控好自己的行为时要加以赞扬。当他平静下来,你应当适时地夸奖一下他:“很好,这样就对了,很高兴你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你必须提高注意,以便及时地夸奖他,从而使这种行为保持下去并成为好习惯。
' i* P. Z9 z3 v0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