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当然妈妈 于 2013-4-24 13:04 编辑
9 U' G" p5 e+ d" Y$ z1 J7 O; j" Q# _$ i6 Q3 p
刚在网上看了篇文章,提到中国式的教育矛盾:羞辱小孩,但小孩你不能哭!
7 w! V/ q' g' V9 r : l2 G* ?1 l. b# N
今天刚好看到了几个孩子哭:
& d, k: j6 V+ V5 r( R# i' S0 ^
+ j+ \$ Z) \7 ]7 `" D I: c- Q场景一:2、3岁的孩子跑着跑着摔倒了,哭!爸爸在一边说,哭什么哭,没出息,快起来。& m G8 l$ L8 I! H# H
场景二:孩子想要别的孩子手里的玩具车,别的孩子不给,走了,哭!推着车的爷爷奶奶说:那有什么好玩的,轮子都掉了,走,回家玩咱们的去。
# k! W6 W) Y1 v8 }% e6 o场景三:小区里一个保姆拿着个棒棒糖,1岁多的孩子高高的伸着小手要,保姆作势要放到自己嘴里,孩子哼哼着,保姆假装递过来,给给,然后就真的放到自己嘴里,孩子哇的哭了。保姆从袋子里又拿出一个一边给孩子一边说:真抠门!
W1 l2 J; f8 ] r2 _0 y
9 S8 \& `: x0 g每个人,包括我,都喜欢看到宝宝天真幸福的笑脸,不喜欢看到孩子哭。但是,孩子哭了,我们做妈妈的该怎么做呢?6 Y% \8 Y* J5 i
( [+ Q! X( k2 o) F
不多说,转这篇文章共享。. `& N9 L% \1 Y3 n. U
# a, Z" T+ g/ S0 [. i# N5 H+ R
孩子一哭,成年人就想法设法制止,温和一些的“哄”(乖,别哭了),粗暴一些的吼骂(有什么好哭的!)或者恐吓(再哭就xxx!),总之哭是被禁止的;孩子与自己的真实感受割裂,对自己想哭的冲动感到羞耻,习惯压制这些情绪,这些都为将来的心理问题(乃至精神疾患)打下基础。5 u) D5 k$ y3 i* @ e0 B. o
抱慰、倾听、陪伴,家长们改变一下做法吧。/ s% g8 K3 p9 r* S) H1 s
& Z9 E6 \. f1 q5 Y
4 ^) O* c9 f1 M! U# P
多少人,在自己家人前体验过,可自由哭泣。对方不斥责,不焦虑,不攻击,也不找答案,而是先拥抱着你,就做一个陪伴者,听你哭。
8 }& f6 f/ b/ r B; _& i3 h波兰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十诫》中的一个故事,平安夜,男主人公前女友说丈夫失踪了,要他陪着自己一起去找。真相是,前女友已独自过了两次平安夜,她觉得自己撑不了第三次了。所以,求前男友陪伴。 0 q% ~4 v/ Q8 S2 W3 ?
男主角答应了,他隐约知道真相是什么,但还是陪着她找了一夜她失踪的老公。 5 a0 Y$ j1 {6 G. G2 z
凌晨,男主角才回家,惊醒了还在沙发上等待的妻子,她紧紧抱住他,没要解释,只是紧紧抱着他。
8 R* m6 _+ v* i7 w( I- r$ @剧情平淡,但却相知。
, {6 y5 |, @& d9 {8 ]国内神学家刘小枫在他的著作《沉重的肉身》中,不断提到“抱慰”一次。这位丈夫对前女友,妻子对丈夫,就是抱慰。我不问就知道你的痛,我陪着你,好让你能面对你的痛。
' |- O5 E/ o6 `% z! E但抱慰另一个人的痛,在中国家庭,常是一个奢望。我所熟悉的中国家庭故事里,哭,像是一种罪过。家长对孩子,孩子对家长,夫妻间,都有一种逻辑--你哭,就等于我做的不够好。所以,我们都要求对方不哭。如对方哭,健康一些的人会焦虑地自责,不健康的人会暴怒。我们不试着去抱慰对方,而是希望对方停下来不哭,至少要哭的人给一个解释。
2 z7 @" q2 g. h) I% v$ |4 z8 T4 U) u* x特别是孩子的哭,本来孩子的心是最纯净的,哭的原因最容易找到,也最容易安抚,但太多中国父母对孩子哭泣的态度,达到了变态的地步。 : k9 y- f* i; t3 i* x5 y' J
我老家的农村,甚至有一个传说:长齐牙口的孩子,如果经常夜哭,就会带来灾难。所以,一旦发生这种事情,他们不会想着去理解孩子,而是打骂孩子,逼迫孩子不哭,甚至去找巫婆。最近知道广东这边也有此说法。 ' T! k ]1 q; c9 b) u
听到最夸张的故事,是一个大家族,如孩子哭,大人就把孩子按到,掰开牙,塞一把盐到孩子嘴里。再关上孩子嘴巴,逼问,你还哭不哭。如孩子摇头示意不敢,才将孩子放开。这是对孩子何等残酷的虐待!
q/ K/ P' M, X. h! @+ Z( k这样做的逻辑都是,我们不去理解对方的感受,不去了解对方到底发生了什么,而只寻求表面上的没事。就像政府一样,万头猪泡进黄浦江,各部门却都说没事。
. ~$ X. U2 I5 ~, ?. H2 u9 B1 S一位妈妈告诉我说,她的孩子一次对她说,我想哭,但怕爷爷奶奶说我。妈妈说,你哭吧,我挡住他们。 4 J2 i$ o$ n9 ^( P/ Y6 ?) v/ {
果真,孩子一哭,两位老人过来着急地问,发生什么了,你妈打你了吗?简单解释后,她请两位老人出去,把门划上,让孩子安心地哭。哭了一会儿后,孩子停下来说,好多了。他没做解释,她也没要解释。很美的故事。 # C+ G3 m7 r6 W K, @' E
对哭泣的态度,也是中国父母乃至所有中国成年人对待感受的态度。哭,像是罪过;谈感受,像是羞耻。
% l, G% X9 \. E: M# v原因是:你哭泣时,勾起了我内在哭泣着的小孩;你谈感受,勾起了我向人敞开心却不被看见甚至被羞辱的羞耻感。 ' a. u/ r E" c/ x1 L+ n
一位网友分享了一个更美的故事: + ]' Z7 E4 t# Q: H, o! a4 H0 M
童年时在爷爷家里哭是我的家常便饭。受委屈就直冲到爷爷家里撒泼,在水泥地上打滚,跳脚,叫嚷,爷爷为此铺上木地板,提供我舒适的环境哭。而他坐在门外不声不响,毫不干涉,有爷爷这个出口,我现在终还保持着内心的一份善良与和平。
4 K: t0 J. r6 g; y: {' Z矛盾的是,中国父母与大人一方面不接受孩子哭,另一方面他们又喜欢“逗”孩子。 ) u' s) F6 K6 a I$ u0 e: ?! [
三位网友讲了三个残酷的故事: 3 W4 I/ A. _9 n& \3 R# [0 V
1)昨天在电梯里看见,一个5、6岁的孩子喊妈妈帮忙把牛奶盒子打开,央求了好久,妈妈接过来打开自己喝了,孩子哇的就哭了。妈妈跟旁边的人哈哈大笑,觉得是在逗孩子好玩。为什么成人总是喜欢辜负孩子对我们毫不设防的信任?
$ l- ~, P( h0 R: j, b2)“逗”小孩,有个极端的真实案例,有个小孩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一群大人拿孩子开玩笑,说你爸妈不要你了,再也不回来了,那孩子一听就哭了说不是的,但那些大人一起起哄说就是不要你了,孩子哭着跑了,后来天天跑到码头等船,一开始大家不在意,但后来发现小孩精神不正常了。 0 V1 A& F% V0 `% P/ O
3)小时候读幼儿园之前,妈妈上班就把我锁家里,我每天坐在阳台上,以前的阳台是栏杆式的,我就坐在栏杆边上,腿伸出去,手扶着栏杆,唉唉的哭着要妈妈。这件事一直被爸妈拿来当笑话讲,学我的口气说”妈妈要我”。
) Z$ _2 v6 _; v- L( F/ O类似的故事比比皆是,只怕每个中国孩子成长中都经历过,这让我禁不住想:把残酷的事情当成笑话看,也算中国特色吗?
7 r. W, `* f2 t. H0 n特别是,这种事最容易发生在父母与孩子间,多少人有这样的经历?你觉得最受伤和最屈辱的事情,一直被父母当笑话讲。
9 N" K$ _3 [( R/ Z我自己的理解是,中国广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灵仍然敞开而单纯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样绝望、粗糙而鄙俗。 $ U" C# u$ R/ R A3 z& O3 u! |% h
既不让孩子哭,又喜欢“逗”孩子,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看,该是何等奇异的中国特色啊!在这种特色构成的看似平常但其实无比诡异的氛围笼罩下,我们这个社会实在没有资格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 r( y9 k% n$ L; A) J* K3 i&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