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4 | 浏览: 508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3Rank: 3

宝宝生日
2009-04-21 
帖子
楼主
发表于 2012-1-7 22:59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乾州,十里盆地,四面环山,二水绕州,三陆横陈,状如乾卦,故名乾州。古蛮夷地,秦属黔中,汉归武陵,明设哨,清建厅,民国改县,名乾城。乾州,前有炮台,竿子之雄;后有吕洞喜鹊之峻;左据清江、镇溪之奇,右倚天门高岩之险;扼永绥关隘,踞镇竿门户,控川黔咽喉。。。”

乾州地处湘、鄂、渝、黔四省边区的中心地带,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控制西南苗民之咽喉,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明王朝在乾州外筑土城,内建小石城,即“城中之城”,使得乾州成为湘西苗疆又一军事重镇。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乾州厅设立,乾州作为西南军事重镇的地位进一步加强,1797年乾州升为直隶厅后,乾州厅辖地达一千多平方公里,它与凤凰古城、吉卫古城共同建构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南长城军事防御体系。

走在乾州古城里,到处转悠,已经很难找到曾经那些“累石成城”的古城墙了,已毁于硝烟战火当中,在历史的时空里灰飞烟灭了。只是城外仍延用着“头炮台”、“二炮台”、“三炮台”等军事地名,仿佛依稀闪动着当年金戈铁马、烽火四起、角鼓齐鸣、血肉横飞的悲壮场景。

路过荷叶田田的胡家塘,穿过一条条小巷子,我找到了文庙。文庙的主体建筑保存完整,楼台、过厅、通道、厢房、天井、花坛、土坪,相互搭配、彼此点缀,相映成趣。







穿过棂星门,走过状元桥,跨过乾门,深褐色的大成殿马上占据了整个视线,大殿楼上灰瓦盖顶,斗拱飞檐,凌空翘角,充分展现了湘西民间建筑的特色。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湘西颇有盛名、对湘西文化教育影响甚大的国立八中,是一所由当时安徽等沦陷区的几所中学迁往湘西后合并组建而成的抗日流亡中学,乾州文庙便是国立八中初女部的课堂。在中华民族的危难之时,文庙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培育忠诚儿女的神地,真正发挥了文庙文化布道的功能。这座几百年来深受人们尊崇的庙宇,成了背井离乡流浪师生的战时学府。

古时乾州地处湘西“蛮荒”之地,苗汉杂居,远离正统,战事不断,而文庙作为一面文化旗帜却巍然矗立!历史资料显示,文庙最先建立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六十年(1795年)文庙毁于战火,又于嘉庆、道光、同治期间多次获得重修、扩建。文庙一次次被毁坏之后又一次又一次地重振起来,可见,文化这面旗帜的力量!





沿着文庙的那条小巷往北走,在不到五十米的地方就是杨岳斌的故居,乾州自古以来作为军事要塞之地,像杨岳斌、罗荣光这样赫赫有名的武将自是不少。想当初,这位曾被封为陕甘总督,一等轻骑都尉、太子少保的一代名将,是何等威风。故居正厅的墙上,他的那首《归峒河诗》便很好的总结了他沉浮起落的一生:“少年提剑走东西,百战余生万念空。今日归来何所有,半船明月半船风”。想那戎马一生的将军卸甲归来,该是怎样的辛酸,当然,或许,也是一种解脱吧!

历史让乾州成为一座隔绝西南苗民与中原大地的人为屏障,并企图用一堵边墙从地理的角度蛮横地划分“生苗”与“熟苗”的分界线,以此来彰显自大的封建统治者们所谓的正统;不过,历史也让民族的融合势不可挡——商贸、通婚、人流迁徙,文化交流……早就让乾州成为各民族血脉相通的大熔炉。

历史常常在这样经意与不经意之间滚滚向前,乾州古城便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一路颠簸,踽踽前行,到了今天,古城早已退出了它防御与镇压的功能,它也不再是封闭的象征,而是一个多民族展现多元文化的大舞台,镇压与封闭成了历史,平等与开放成为这里的潮流。

Rank: 6Rank: 6

宝宝生日
2008-03-12 
帖子
56 
支持。。。。。              

Rank: 1

宝宝生日
2007-05-6 
帖子
旅游
沙发、欣赏。              

Rank: 3Rank: 3

宝宝生日
2000-12-25 
帖子
穷人游……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乾州古城:从硝烟战火的历史中走来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48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01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