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受寒:吹风、空调、遇水、汗后着凉、穿着不当,湿衣服未及时更换、湿头发未及时吹干等。是疾病产生的诱因。对于正气足、抵抗力足的孩子(成人也一样)来说不会有明显反应,但对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有疾病因内)的孩子来说,就是产生疾病的外因、诱因。
温馨提示:冬季室内温度比较低,但是由于我们每天洗澡已经成习惯,很多妈妈在孩子发烧感冒期间仍然给孩子每晚洗澡,耗阳气也容易感受风寒,不病才怪呢,病也很难好,体弱的女人也是这样,你看这些孩子反反复复发烧感冒,特爱出汗体虚,跟这个“爱干净”习惯关系很大。为什么要洗澡呢?是你觉得脏还是孩子自已不洗澡难受了?表面干净里面反而脏,而且越是追求表面的里面反而不怎么样。如此看来你的身体也不怎样。
处理方法:寒者热之.内外结合,
外用法:丁桂脐贴肚脐(涌泉穴也可),热水泡脚法(泡到小腿).捏脊法(孩子怕疼,也可多按摩)、光脚到草地上玩耍(如果孩子精神好)
内服法:姜枣汤等,少量频服。注意:【那种热甚喜揭被去衣,热汗,手足身灼热,口渴喜凉饮者,为里寒外热或阳明病,此时不宜热水泡脚疗法和使用温热药,包括姜枣汤也不宜。】
如何预防孩子汗后着凉?运动之前,用毛巾或纱布垫在后背,出汗后及时更换毛巾,保持衣服干燥。(毛巾的大小,纱布的厚度自己酌情考虑)此方法也可用在孩子睡觉时。
几种致病因素的组合:
睡眠不足+喝水不足+煎炸等上火食物==易导致喉咙痛、黄舌、黄痰等,一片火在上的现象。类似伤风感冒、风热感冒。这种感冒,阴虚是致病的内因(睡眠不足、水不足),伤风是外因、诱因。
饮食不当+过度疲劳+受寒==易导致打喷嚏、流清鼻涕、白舌、白痰、怕凉等一片寒凉现象。饮食不当伤脾阳,过度疲劳耗阳气,正气不足,寒气易入侵。阳虚是内因,寒气是外因。
所有因素当中最具杀伤力的:一是睡眠,二是饮食!孩子成长的二大要素,也是致病的二大要因。
二、正确的处理,给身体充足的自我修复时间,家长只需要耐心等待观察就行了。
1、观察大便,是否规律或每天都有。是否过硬、过烂?量多,量少?颜色?
几个规律:
大便前硬后烂——消化不良的信号,脾胃虚弱的表现。
大便软烂粘——脾胃湿寒。
大便多天未排——积食。检查饮食结构、喝水量、运动量。
大便过少——能量不足,清理垃圾的时间较长。这些情况是辩证要点,大家要强记一下
2、观察食欲。生病食欲不佳是很正常的。身体的能量被调去攻邪排寒,脾胃的能量就不足了,少饮食有助于身体恢复。食欲的恢复是病愈的重要信号。但家长仍需注意提供正确的饮食。
3、观察精神。一般越小的孩子抗高烧的能力越强,晚上烧到39度多,白天仍然可以活蹦乱跳。这样的孩子无需担心。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身体只有在深度睡眠下才能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最大程度地减少能量在其他方面的消耗。孩子想睡就让他睡,频繁量体温,只能增加心理负担!睡觉是孩子身体自我恢复的重要方式。
4、多喝水,温水为宜。发烧的孩子通常在睡眠中有多次要水的要求,是好事。说明身体内正邪二军交战,交战成果出来了,垃圾要出来了。水可以将身体的垃圾带走~
阴阳体质的区别~
◎ 阴性体质
畏寒怕冷,喜暖喜热
皮肤较白晳或略显苍白
说话慢条斯理,声音小且嘶哑
尿液颜色浅而透明
四肢不温早上起来容易犯困
体型肥胖或是细瘦高挑
身体僵硬、缺乏柔韧性
性情温驯,不爱说话
行动缓慢,不爱活动
不爱饮水或只爱喝热水
运动时不流汗或少流汗
肌肉松弛、虚胖
体温较低,喜欢洗热水澡
感冒时很少出现发烧、疼痛症状
头发很多,一上年纪头发就会变白
◎ 阳性体质
喜冷喜寒,不耐热暑
皮肤颜色发红或为褐色
语速较快,声音洪亮且富有激情
尿液颜色深而赤黄
目赤,发热,容易失眠
五短身材,肌肉结实
身体柔软,屈曲性佳
活泼乐观,易躁易怒
快而矫健,喜爱运动
喜爱喝水,爱喝绿茶凉茶类
容易发热流汗,体味较重
肌肉较多,胖而且结实
体温较高,喜欢洗温水澡
一旦感冒就会发烧,全身关节疼痛
头发较少,一上年纪就会脱发
宝宝的大便~
正常大便的性状和喂养方式有关。吃母乳的婴儿大便呈金黄色,偶尔会微带绿色且比较稀;或呈软膏样,均匀一致,带有酸味且没有泡沫。通常在新生儿期大便次数较多,一般为一天排便2—5次,但有的婴儿会一天排便7—8次。随着孩子月龄的增长,大便次数会逐渐减少,2—3个月后大便次数会减少到每天1—2次。因此,吃母乳的婴儿如果出现大便较稀、次数较多等情况,只要婴儿精神及吃奶情况良好,体重增磅正常,家长就没有必要担忧。如果婴儿吃的是配方奶,那么大便通常呈淡黄色或土黄色,比较干燥、粗糙,如硬膏样,常带有难闻的粪臭味。如果奶中糖量较多,大便可能变软,并略带腐败样臭味,而且每次排便量也较多。有时大便里还混有灰白色的“奶瓣”。
9种异常大便的性状及处理:
1、粪便量少,次数多,呈绿色粘液状。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喂养不足引起的,这种大便也称“饥饿性大便”。只要给予足量喂养后,大便就可以转为正常。
2、大便中有大量泡沫,呈深棕色水样,带有明显酸味。这可能是由于婴儿摄入过多的淀粉类食物,如米糊、乳儿糕等,对食物中的糖类不消化所引起的,如果排除孩子肠道感染的可能性,那么父母就应该调整孩子的饮食结构。
3、粪便中水分增多,呈汤样,水与粪便分离,而且排便的次数和量有所增多。这是病态的表现,多见于肠炎、秋季腹泻等病。丢失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会引起孩子脱水或电解质紊乱,应该立即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4、大便稀,呈黄绿色且带有粘液,有时呈豆腐渣样。这可能是霉菌性肠炎,患有霉菌性肠炎的宝宝同时还会患有鹅口疮,如果孩子有上述的症状,需到医院就诊。
5、大便恶臭如臭鸡蛋味。这是提示孩子蛋白质摄入过量,或蛋白质消化不良。应注意配奶浓度是否过高,进食是否过量,可适当稀释奶液或限制奶量1—2天。如果已经给孩子添加蛋黄、鱼肉等辅食,可以考虑暂时停止添加此类辅食,等到孩子大便恢复正常后再逐步添加辅食。还可以给孩子用点多种维生素制剂,以帮助孩子消化。
6、大便变稀,含较多粘液或混有血液,且排便时婴儿哭闹不安,应该考虑是不是因为细菌性痢疾或其他病原菌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7、大便为淘米水样,排便无腹痛,婴儿快速出现脱水、抽搐、休克等症状。孩子患霍乱病的可能性比较大,必须立即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8、大便呈白色或陶土色,且伴有黄疸、瘙痒等症状。首先考虑是胆道梗阻,应该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延误诊断和治疗会导致永久性肝脏损伤。
9、血便。血便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果婴儿肠道出血,首先应该看看是否给孩子服用过铁剂或大量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血所引起的假性便血。如果大便呈赤豆汤样,颜色为暗红色并伴有恶臭,可能为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如果大便呈果酱色可能为肠套迭;如果大便呈柏油样黑,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如果是鲜红色血便,大多表明血液来源于直肠或肛门。以上状况均需要立即到医院诊治。
小儿脏腑娇嫩,消化系统功能不健全,临床上各种原因均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而引起腹泻。轻者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软,重者则泻下无度,伴脱水、酸中毒,甚至危及小儿生命。所以一旦发生腹泻,家长要及时就诊,彻底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食疗,疗效会更好。
1、伤食泻 多由饮食不节引起。临床表现为泻下酸腐,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肚腹胀痛,恶 心呕吐,舌苔厚腻。治宜消食导滞。
山楂萝卜饮:生山楂15~30克,白萝卜250克,切碎煮汁,频服。
苹果1个,微火上烤熟或隔水蒸熟,大孩子食果,婴儿可挤果汁饮服。
家庭常备中成药:小儿消食片、小儿化积口服液、多酶片、食母生等。
2、湿热泻 夏秋季节多见,特点是大便稀薄有黏液,或呈蛋花样便,常伴有腹痛、腹胀、发 热、口渴、小便黄少、肛周发红等。治宜清热利湿。
乌梅10克,煎汤代茶饮。=
胡萝卜250克,捣碎,水煮开10分钟后,过滤取汁,再加水至500毫升,加糖适量,煮频 饮。
家庭常备中成药:黄连素等。
3、寒泻 多由饮食过凉或腹部着凉引起。表现为大便清稀,日久难愈,夹有不消化物,臭气 不甚,肠鸣隐痛,手足发凉。治宜温中祛寒止泻。
姜糖饮:生姜5片,红糖50克,清水适量,煮沸即可,趁热饮用。
外治法:胡椒粉少许放于膏药上贴脐部,或大蒜头捣烂,贴足心或脐部。
家庭常备中成药:藿香正气液、苍苓止泻口服液等。
4、脾虚泻 多见于久泻之后。特点为便稀,多饭后即泻,不臭,有不消化物,时轻时重,伴 面黄体弱、睡时露睛等症。治宜健脾止泻。
山药蛋黄粥:生山药(干)30克研细粉,温水调成稀糊状,煮沸,加熟鸡蛋黄2个,调匀, 每日空腹食2~3次。
焦米汤:大米适量,洗净,晒半干,炒至焦黄,100毫升水中加焦米6~10克,文火煮1小 时,加食盐少许,饮汤。
家庭常备中成药:参苓白术口服液。平胃散、婴儿散等。
此外,家庭常备药物中,还应包括米雅、斯蜜达等胃肠黏膜保护剂。
对于孩子的盗汗,平时多喝一些红枣大米粥效果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