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米
- 244
- 经验值
- 244
- 在线时间
- 21小时
- 宝宝生日
- 1996-01-06
- 注册时间
- 2010-6-21
- 帖子
- 98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265
- 精华
- 0
- UID
- 4202570
 
- 宝宝生日
- 1996-01-06
- 帖子
- 98
|
本帖最后由 syj3168 于 2010-9-13 11:28 编辑 8 D2 w- M: c7 U* a! r
8 J! W; K4 I$ j8 M+ ^- i会赞美,我们都能成为优秀的教育家!! B% I! z# W/ ^! U- N1 ]
# V1 S5 F; m( V c+ s0 l
现在许多家长、老师看过大量的育儿方面的书,已经接受了鼓励式教育的理念,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往往收效不大,为什么呢?2 {0 M4 f. b4 |* @
$ e7 w1 A2 T- P+ T! P# f9 q& z
下面是一个教育故事,我们读后感觉很好。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使用,效果常常大打折扣。我们不妨再来读一遍,看看问题出在哪里,探讨一下怎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0 Y/ t0 [ C! t s
5 f& M7 b+ a4 j; l+ }: q d8 e) @% p" k* u
7 P* S T$ _1 ?# A6 l& [* ]6 X
教育家铃木的故事(原文用楷体字)# a; ^" J% h0 }: q* k
6 q. W/ \* N9 n$ i2 h {+ Z1 ^+ u$ @- [- m6 q% I
4 N0 d& z# B5 p/ R8 a 日本著名的教育家铃木,每年能培养700个与莫扎特同龄水平的小神童,一下子,他在日本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_$ R; c8 t+ E3 ~: ]" g+ v
2 E2 L) Z7 @1 M0 e5 }# X 一天,一位年轻的母亲千方百计地找到铃木,跟他说:“你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小提琴家,而我的孩子已经练了几年了,也没有长进,你若能把他教好,我就服了你。”
$ j6 E' [$ ?+ g. c4 J) m8 d3 s+ U, o% x2 H8 D$ E
铃木跟着那位母亲到了她家,那孩子只有五六岁。7 X6 e9 o( \5 _' `& K9 h
0 J! B/ L' q4 ^
母亲让孩子把小提琴拿出来,演奏一段给铃木听。小男孩一看是铃木大师来了,心中发慌。吱吱呀呀拉了一遍,比青蛙叫好不到哪里去,还不如平时的水平。
" G9 }5 A2 G) M- i2 {
' w2 N" n- P( W# b ] 母亲拉长了脸。
8 P& T+ Q$ _$ b. P& i
0 s! Y5 ]/ F6 S# M0 ~ 谁知铃木像发现新大陆似的,一把搂住孩子说:“你拉得太好了,太动听了,你再拉一段给我听听。”, o/ K0 a( t- |
6 X0 v$ ~6 N1 @1 f0 R, D" F 孩子激动得脸都红了,接着又拉了一段,比第一段好一些。
+ a' G8 k/ B: Z3 {, Y e9 e* O$ ^: J) t* s7 N5 K6 _
母亲在一边看得目瞪口呆。
C% R; y% ~ X' `4 Z6 L5 o( u8 ?$ T4 j% I3 x3 ~- p
拉完了,铃木又是鼓掌又是表扬。到走的时候,孩子已完全沉浸在小提琴神童的感觉里了。母亲送铃木走的时候,说:“铃木先生,我真的不懂,你怎么能在孩子面前说假话呢?明明我儿子拉得那么难听,你还夸奖他?”9 E* B: Y- w) c+ W
. S* a) G9 x) h# ^0 n# H0 K: h
铃木回答道:“你要知道孩子的心灵已经受伤,我在治疗他的心病。你有没有发现,我 E4 o$ a( N9 |( q; `9 L
2 u7 m+ v& D8 r0 U! T9 V0 f第一次夸奖他时,他的眼睛一亮,这说明孩子受到了震动,心灵开始转变了,感觉找到了。”
+ T' J- G) R2 L9 F. `9 ?; ^- A
# I* {& h4 z/ d% v$ R( m8 w 后来,铃木专门辅导这个孩子。不到两年,这个孩子就举办了独奏音乐会。6 T+ k7 a; b# w* D5 ^7 N
+ ^- M1 o# m$ j2 B5 ?! | 人生哲理:不是聪明的孩子被夸奖,而是夸奖使孩子更聪明。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场合,可以无中生有、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以唤起孩子的自信心。4 @4 @% ^- W! h6 R. K# g
q- P& K; U+ |( u* Y7 w5 V( u5 d4 g4 n1 x) r3 m6 Z$ T/ G
8 h7 C) h( d. Z/ n
6 r1 W6 \: O7 ]9 F7 P/ m: f. i* t1 x- R2 N: Y% h, k
看完上面的故事,我们常常会产生如下感觉:
8 R. q+ _9 h9 p Y7 u
7 y! j) H1 h! ~" G 在教育孩子时,我们要多给孩子鼓励、夸奖。
1 `: x) y0 d. b! a. A/ F, e4 r. M
2 Q: x8 u# F) |) p, [1 d" Z! B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困惑地发现,有的孩子刚开始有一些效果,后来效果不大了;有的孩子,甚至没有一点效果。孩子并没有表现出得到承认的兴奋、得到认可的激动,甚至有时候表现得很冷漠。
1 e( I- Z6 A3 B# R Y7 X/ C& ]
. v( I6 r5 h% H/ |0 e/ W 难道是鼓励式教育没有用? 是孩子不适合鼓励式教育?, y# `# r& E3 m4 q) f
1 n1 S9 x j% |1 }% r# R 不,是我们的夸奖方法,鼓励方式出了问题,鼓励式教育应用得当,会有惊人的效果。6 x4 l& p: r5 c, i8 a& {3 L5 f
( ~, ], T! h: W7 C: l
我们先来看一下,现在经常采用的方法,就会有所发现。7 t0 W. i* f# N5 @1 ?# o/ s( `
3 w% G4 _. n3 R( @( ?- n, O2 E 现在常常听到比较典型的夸奖方式有以下几种,“你真聪明!”、“你真棒!”、“你是最聪明的!”、“你是最棒的!”、“你又进步了!”、“好好干,加油!”……
8 p$ m! i7 k& n% R. R/ P$ Y
: r* f! J( J2 ]8 p, D 当我们说完这些话后,我们认为我们已经做得很好,达到鼓励、夸奖的效果。而此时,我们有可能伤害了孩子,或者失去了孩子的信任。% d7 O) d5 t0 d0 J* Q
( v. l( O8 j* c. P+ Q' K8 S: i* I6 `3 v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U ?, \# F: L# c" b& v% t B
9 d% ]& J W" g$ a( c' ~
我们用上面的故事,做一个演示。如果全部按照上述方法做,会有什么结果?
0 z& D, ^1 q8 |6 h' [$ c z/ F, X. B0 l1 z
# O; |% J2 K6 ]9 j9 G2 X
. d, q' C6 p7 P7 b9 Y6 @' |, e( e 谁知铃木像发现新大陆似的,一把搂住孩子说:“你拉得太好了,太动听了,你再拉一段给我听听。”' V! E( U3 Z5 v" B. z+ x
5 B1 Y: {/ ?7 l: V5 V6 F' H
当你读到这句话时,站在孩子的角度,你会有何感想?
# E# D9 J! `0 p1 Q: B5 T, _- X* B+ N2 ~" @5 t I2 Z4 ]
母亲送铃木走的时候,说:“铃木先生,我真的不懂,你怎么能在孩子面前说假话呢?明明我儿子拉得那么难听,你还夸奖他?”
6 P8 x4 z! T: i% o7 ^* _3 j* c& [+ }8 [ X/ {* P- j/ C- P
这句话,你又有何感受? A& }3 O; K f7 r
9 G Z; ]* T9 b* G9 I/ l
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场合,可以无中生有、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以唤起孩子的自信心。
2 n; @, Z9 S* u/ C, T. [
5 Q N* ~ W+ D 这句呢?
c o, f& p& q) B+ `# y: }. ]8 {: L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把夸奖鼓励的话稍作调整,会是什么结果?
3 ^6 h1 c4 _4 b; [! b1 M: `; n8 X
# l/ b7 T. e5 @% g2 N5 x& R% X: Z 谁知铃木像发现新大陆似的,一把搂住孩子说:“孩子,你有点紧张。可以听得出你以前付出了很多努力。你的基本功很扎实,很有天赋,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你再拉一段给我听听。”
4 A4 V! b% h$ R* j( t- h# J" }: w* I0 z5 ?+ e! o# r
站在孩子的角度,我们又会有何感受?! o* v# l W8 v9 R8 N; g# P8 M; @
+ L% [ r' z6 H; c6 d- x
第一种说法,很难打动孩子的心,家长能听出来是在骗孩子,孩子同样也能听出来。孩子能得到鼓励吗?只能失去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失去了信任,还如何谈教育。
% W9 U3 B! R) q I0 y$ [& K3 E: _6 U* f: Z, P7 A7 c: G
第二种说法,抓住孩子的特点,真实、可信有说服力。在信任的前提下,鼓励就会起到加倍放大作用。信任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0 O* ~3 \. u6 U6 [) ~6 A- j+ y: `/ T5 x2 a0 V; W7 f3 U! r+ D4 Z
鼓励式教育非常简单,就是一句鼓励的话。赞美是一种艺术,发自内心,懂得欣赏,为孩子取得的点滴进步感到骄傲与自豪。真心欣赏孩子,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就可以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孩子就在每天一点一滴的进步中,给你带来惊喜和回报。
1 @& s/ N& F) O* g
B: E3 g& n" d. z) b. | 0 L% G0 z* n$ u9 U, x3 J* I
9 K8 D+ h' c! v4 j6 [* a* U 总之,用心去教育,用真爱去教育孩子,我们都能成为优秀的教育家!$ J6 [% Q; Z7 d) V* {
0 y& g! Z8 a1 M0 ^* F$ |5 ?
' {- d! P" h; b" g/ S$ ?
M: n! L# e( Z2 ]) q) L: Z. `. }2 [: R4 n: ], `, g2 ]! L z2 q2 {6 X
/ Q- G! h+ p2 h2 z, E) K
教育感悟:
& m4 p! T/ U6 k. f/ b* e
6 o) x9 u6 H4 _6 v/ R: V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用这个故事做例子,不是挑错,而是想说明一些问题。从故事中,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与其尽信书,不如不读书。”书中的精华我们汲取,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何愁教不好自己的孩子?何愁教育不出优秀的孩子?6 e6 l) A' E Y4 V' R
# F4 H* y8 o" L4 @
9 t/ K, h1 Y4 W4 V# } c- ]0 u8 D3 @
: w2 C& h. ~9 n" E5 H
! D& a' U$ S d文章摘自《智慧教育1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