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1 | 浏览: 1188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2008-01-09 
帖子
90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9:24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不要以爱的名义剥夺宝宝的能力
2009年07月30日17:32 [我要评论(0)]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ChinaRen  不要以爱的名义剥夺0-3岁宝宝的能力

——贝比斯特世界幼儿园园长 张珊珊、教学总监 乔婕



      主持人:各位下午好,这里是由中国人幼儿园主办的爱与尊重关注学前教育,幼儿园园长系列访谈。今天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了贝比斯特世界幼儿园园长张珊珊以及教学总监乔婕。目前请给我们介绍一下贝比斯特世界幼儿园以及它的办学理念。

      张珊珊:我们贝比斯特世界幼儿园的英文是“BABEST WORLD”。我们的品牌内涵和核心价值是:在贝比斯特的世界,每一个孩子都是最好的!

      贝比斯特世界是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在充分考虑中国宝宝成长环境的前提下,将蒙特梭利、多元智能、奥尔夫音乐等现代教育的方法中最适合零到三岁宝宝的内容提取出来,根据婴幼儿每个月龄段不同的生理标准设计个性化课程,再通过贝比斯特独特的“伙伴成长”体系,在寓教于乐的生活环境中,用“情景触动式”教育方式,将教育理念转为教学行动,协助宝宝完成人格建构。贝比斯特世界配合完整的家长培训和教师培训的系统,组合了一个“教·托合一”“家园同心”的教育体系,实现真正的一对一的家庭育婴指导。我们同时还是北京市劳动局创业指导中心推荐项目,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示范项目——三路居社区唯一法定的育婴指导站。

      主持人:先给我们介绍一下伙伴体系。

      张珊珊:我们这个伙伴体系简单来说,就是在我们园里,所有的老师不叫老师,而是“伙伴”。这个“伙伴”不仅仅是指一个小孩子和大孩子在玩耍,而是这个大孩子是我们经过精心的培养,他的一言一行都是经过我们设计的。这不是简单的换个称呼,陪伴宝宝的这个“大孩子”聪明,有教养,很有引导能力,同时,也能够很平等的对待其他小朋友。社交能力很强的大孩子,跟一个小孩子在一块,形成一个伙伴体系。同时,一开始是一对一,一个大孩子带一个小孩子。这两个伙伴也是经过我们精心挑选的。大朋友的性格特点和他的行为方式和小朋友的是非常合适的。比如说一个小朋友是一个很内向的小孩子,我们给他搭配的大朋友就是稍微有一点活泼外向,但是又不能太活泼。如果一个小朋友很内向,旁边的大朋友很活泼,这个小朋友就会越来越内向、越来越不活泼;如果大朋友也很内向,两个人就相对无言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这个伙伴体系就能够很好的帮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主持人:刚才听到您说的伙伴体系,我觉得也是很有新意。我们为什么会做这样一套体系出来?是因为我们为了解决孩子的某些问题吗?

      张珊珊:对。目前来说,有很多宝宝的问题和家长的困惑,我们在长时间的幼儿园工作的过程中也经常能够观察到,或者是会被问到这些问题,比如说:

      这个孩子乳牙好好的,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牙缝?

      要上幼儿园了,宝宝还不会自己吃饭,都得大人喂,怎么办?。

      为什么宝宝两岁了,还不会说话,什么都靠点头、摇头?

      宝宝为什么总是抢别人的玩具,只要看到别人的玩具就抢,自己的玩具不玩?

      宝宝为什么不和别的小朋友玩?

      宝宝为什么走路的时候总是摔跤?

      宝宝太急躁,提出的要求不满足就会大哭或者是打滚。这种问题都是来源于什么呢?

      主持人:它的根源是什么?因为您刚才说的问题已经很全面了,相当于把我们平常见到的最常见的孩子的问题都说出来了,那肯定得有一个根源。

      乔婕:现在适龄孩子的父母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宝宝也是独生子女,加上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六个大人看一个小孩子,这个宝宝肯定是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到的要给,想不到的也要给,结果无意中就在过度保护宝宝。有时候给进口的餐具、进口的水杯,我就遇到过有妈妈给宝宝买两百多块钱的水杯。结果因为水杯的吸嘴,宝宝的乳牙受到每次吸吮的冲击后来裂开了缝。成人认为的两百块钱给宝宝了一个很贵的东西,必定是好东西,遗憾的是孩子的成长其实并不买账,牙齿裂缝给宝宝以后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还有大人认为,宝宝还小,为什么让他自己穿衣服?爷爷穿、奶奶穿。三岁宝宝上幼儿园,老师不可能天天盯着他,别的小朋友都会自理,孩子也会自卑:“我为什么不会?”宝宝摔倒了,家长马上就跑过去,直接就喊:“这地怎么回事,这么硬,打地!”其实教宝宝:“你走路要看脚下,有台阶要注意。”才更有意义。当我们把这个问题告诉宝宝------跌倒不是地的问题,我们不能去改变地,也不可能把地都铲平,可是我们可以做到不跌倒,这样更棒。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父母的爱无意中有着附加条件,我们父母的爱反而禁锢了宝宝很多的东西,替代了宝宝自己学习、生活的能力,真的是这样的。

      主持人:家长毕竟也是控制不了,可能一家人就一个宝贝,肯定是使劲的宠着、惯着。我听您说半天,宝宝所有的问题都是由家长造成的?

      张珊珊:对。其实我们也很理解家长这种想法的。可是我们在面对零到三岁的宝宝时发现,孩子本身没有能力反抗也没有能力自己选择。比如说这个孩子很想自己吃饭,但是家长会说你这样吃会弄脏,会吃不饱,孩子就没有机会掌握学会吃饭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很多问题的确是来源于家长。

      主持人:咱们幼儿园这种情况出现的多吗?可能我们教育好了,带回家去,家长又给教育成原来的样子了。

      乔婕:所有来的宝宝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孩子这很正常。但是作为伙伴,我们就要深层的去分析。因为这个时候宝宝是没有分辨能力的。他就像一块海绵,我看到什么就学什么。他现在最大的学习方式就是去模仿。在日常生活中,大人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宝宝的模仿榜样。所以贝比斯特世界非常推崇家园同心、家园合一的教育方式,即尽量用一个一致、系统的教学的方式去教宝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很多不好的榜样也在影响着我们的宝宝。比如说吐口水,宝宝为什么会吐口水?人人都在讲,但是我们的家长真正在要求宝宝的时候,你真正的做到了吗?



      主持人:很多时候都是自己的习惯问题。

      张珊珊:所以我们不光关注宝宝,更多时候关注家长。因为我们是主要面对零到三岁,之前也讲了我们是社区育婴指导站。关注家长不光是从宝宝入托开始,很多家长是在怀孕的时候,甚至怀孕之前就会加入我们的贝比斯特世界魔法行会,听起来有点像游戏里的很娱乐的一个名称。这个行会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家长能够进入到我们贝比斯特世界里面来。从她的孕前、孕中、产后,我们都会用贝比斯特的理念去进行指导;同时还会有育儿讲座,爸爸活动,妈妈沙龙,公益活动,参观博物馆,采摘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当这个家长的宝宝出生以后,我们也会给他做测评。通过测评判断宝宝的能力、特点、再给他制订宝宝成长计划,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国人幼儿园有一个每日的成长记录,这个成长记录的想法跟我们贝比斯特世界的宝宝魔法日记很相似。我们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细节都会被记录下来,然后跟家长沟通。同时每周的魔法行会活动中也会进一步交流,而且这个交流一定是落到实处。

      主持人:我们会进行哪几个方面的沟通?

      张珊珊:多方面的细致沟通。前面也讲到我们是一对一教学。老师对孩子是一对一,每一个小朋友会配一个大朋友。一对一的老师就会对这个孩子负责任,他对孩子每天的活动和生活都会记录到宝宝魔法日记,然后和家长沟通,如果出现了其他问题我们会及时跟家长进一步沟通交流。

      主持人:如果我们是一对一,孩子会不会感到有一些孤独呢?孩子只有一个人。还是我们只是一段时间一对一,我们会发展为几个小朋友一块玩?

      张珊珊:这是两方面,第一,我们每个孩子配备一个大朋友跟他做“伙伴”,但是我们是在一个群体中共同生活和学习的,有很多对“伙伴”在一块。第二,每个孩子来的时候是一对一。过了一段时间,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友谊关系确定下来以后,我们会再加入一个新伙伴,即再加入一个小朋友;再过一段时间,再加入一个小朋友,最后达到一对三,形成四个人的小家庭。这样做的好处是:现在的宝宝大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大朋友带三个小朋友形成的伙伴团体,他们彼此之间好的东西会互相模仿和学习。大朋友会学着照顾小朋友,小朋友会学着互相交流,同龄之间彼此交流和互动,宝宝的社交智能会得到很好的提升。

      主持人:刚才我们的问题“宝宝的性格是由谁造成的?”您得出来的经验是,大部分家长对孩子潜移默化的生活方式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我们有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能够帮助孩子顺利成长?

      乔婕:我们在考虑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也有很多人问我们:“三岁之前的宝宝需要教育吗?”

      主持人:其实这也是我们的疑问。

      乔婕: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是一定要教育的。可是一说到教育,一些家长就问我们,你们会给宝宝上什么样的课。我的宝宝会在你们幼儿园里学多少东西?孩子会加减乘除吗?能从一数到一百吗?你们有音乐课吗?你们有形体课吗?有什么兴趣班?。。。。。。一堆的问题就堆到我们这里。可是这些家长往往都只是关心在静态的知识点方面,然而宝宝的能力方面的发展才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我们经常看到提这些问题的家长,在问完我们以后自己也反问自己:“这么多的东西我的宝贝能学会吗,有必要这么小就开始学这些吗?”其实家长潜意识里也能够感觉到,宝宝在0-3岁时不太需要这些东西,毕竟大家都经历过这个过程的苦与乐。

      主持人:他们有一颗热诚的心,但是又没有办法,有办法他又不相信,很矛盾。

      乔婕:对。所以我们所说的“教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我们可以从辞海中查到教育的解释,“教”就是言传知识点,“育”是培养习惯,用行动上的效果。我们把“育”这一块定义为影响,也就是我们教育的核心就是“影响”。这更适合0~3岁的孩子,再大点的孩子又不同了。“影响”是靠身教来形成。既然三岁以前宝宝的教育重点是“重身教,轻言传”,我们就会先修自己,再教孩子。比如,我们选择伙伴时非常关注他们的基础学历一定要是本科,同时很有爱心和耐心,我们认为这样的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会修己,影响孩子。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告诉他,宝宝,上台阶,你说多少遍,他也不会去做。你还不如走到台阶上,你上一下,他自然就模仿了,就是这样的道理。就像我们幼儿园有楼梯,宝宝一开始去不会爬,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大朋友就自己爬,爬上去以后宝宝就跟着爬上去了。然后教他下楼梯,爬几遍宝宝就学会了。

      主持人: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好像很少有人这么做。

      张珊珊:有一些家长到我们那儿去就觉得很夸张,老师都在地上跟小孩子一起滚。家长进来园里问:“你们老师在哪?”一看都在地上。

      主持人:找不到老师了,老师都跟孩子在一起。孩子也是很开心的,他也会喜欢去模仿一些事情。

      乔婕:他的最重要的一个学习方式就是模仿。

      主持人: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会不会很累?

      乔婕:为了宝宝,累也是值得的。

      主持人:不过就现状来说,很多家长也是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也是希望把孩子教育好,但是有些时候会出现吐口水的动作,其实他是形成了几十年的习惯了。这个习惯好改变吗?很多家长说我们懂理论,我们也听过很多,但是我做不到。我们有没有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张珊珊: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你说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目前家长的现状是:家长们的心都是好的,都是希望孩子好,但是他的行为模式是上一辈教给他的。他不可能去改变上一辈,也不可能回到以前。只能从他现在开始改变,很多人说:“养完一个孩子这个人就脱胎换骨了“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反过来讲,如果一个家庭去养育一个孩子,不管他是用我们提倡的很正确的“影响”去做,还是用他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去做,他都要花很大的精力和时间、金钱。与其这样,不如用更正确的方法去影响。比如:一个家长在孩子生病的时候,带到儿童医院排队,排十个小时去看病,特别辛苦。如果他培养好这个孩子平时吃饭的习惯,给孩子添加的营养很合理,运动很适量,这个孩子生病几率就会减少。平时培养也很累,排队看病也很累,你会选择哪一个?

      主持人:肯定是培养。

      张珊珊:对,所以需要有我们这种机构来从专业的角度帮助家长,跟孩子共同去成长。

      主持人:我们如何帮助家长?是不是我们会给家长讲很多零到三岁的育儿方面的知识。我们都会灌输给家长哪些知识,也给大家灌输灌输?

      张珊珊: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狐狸妈妈在孩子半岁的时候,在给孩子喂食的时候,它会把食物埋在地下,让小狐狸自己去找,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我们的孩子跟小狐狸一样,小狐狸是要学会在自然界生存的能力,孩子他来到这个社会上,也需要很多在人类社会生存的能力。

      乔婕:这些生存能力,从最简单的他要学会吃饭、喝水、安稳的睡觉。独立上厕所也是一种能力,现在很多三岁的宝宝还不会自己蹲便盆。他要学会走路,学会跑、跳,要能赶上其他的宝宝。他要有准确的表达能力,能够像我们这样沟通。如果他不能沟通,就容易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现在有很多宝宝都是人造的哑巴,比如说:宝宝想要一杯水,他会指着水杯;“啊。。啊。。啊。。”

      张珊珊:这时候有的家长就会很聪明:“孩子,是要水吗?给!”结果宝宝就不用学会“我要喝水”这句话了,以此类推。

      乔婕:宝宝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是到了任何一个地方你都可以随意的发怒、高兴。大家都在上课了,你哈哈大笑,别人都怎么样看你?孩子往往是无心的,他没有受过这样的训练,他不会觉得那是错误,但是他哈哈一笑,别人都会用鄙视的眼光看着他,他就会自卑,如果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对孩子内心的伤害就有可能终身的。同时还要让他学会最基本的是非观念,让他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错的,比如打人就是错的,这是规矩。慢慢的,他还要形成社会与个体的简单的概念。因为我们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最终都要融入在这个社会,而不是只融入家里的小社会就行了。宝宝要去大的游乐场玩,游乐场里东西就是不能拿走的,是大家公用的,要给宝宝建立起这种物品属性的概念。这些都是三岁之前宝宝应该具备的东西。

      张珊珊:宝宝来到世界上要学的东西真的很多,掌握这些已经很辛苦了。

      乔婕:我们的有些父母还要强加给他英语、数学、舞蹈,轮滑,还有一些家长,三岁之前让宝宝趴在钢琴前面去学钢琴。三岁的时候,小朋友的八块腕骨还是软骨,没有完全骨化,从生理上来说是不适合学钢琴的。

      主持人:从小学钢琴现在是社会的状态,很多孩子非常小就开始学钢琴了。弊病主要是伤害他的腕骨?

      张珊珊:还有很多。我给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德国,他们的孩子是到了五六岁的时候,会经常去听音乐会,这种音乐会是专门为孩子演的。音乐会结束之后,孩子会到台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家长会安排每个孩子选三样乐器,然后每样乐器安排一个专业的老师让孩子去体验;可能一个星期,可能两个星期,如果这个孩子认为其中一样他很喜欢,他也很适合,他以后可以学。如果这个孩子三样都不喜欢,可以再重新选择或是以后都不学。三岁孩子生理上是不适合专业学习钢琴的。还有,很多时候,家长会说:“你想学什么乐器,我让你去选,你是要学钢琴还是小提琴?”三岁的孩子连什么是钢琴、小提琴都不一定知道,他如何选择?他只能哪个看起来比较和善可亲一点就学哪个吧。学了以后家长接下来就会让孩子考级。只要是音乐专业的人都知道,音乐专业不太支持考级,因为这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压力,钢琴是一种感觉而不是一种技能。我们这边也会有音乐的课程,但是我们音乐的课程主要是音乐感知。从节奏、韵律、乐句到音乐的氛围,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音乐,在感知过程中培养孩子音乐感觉,这样的孩子他三岁、六岁都不用系统学钢琴,到了十岁再学钢琴,内在音乐感觉很丰富的话,也很容易学得好。

      主持人:精神上的东西,因为很多时候这是一个大师和钢琴匠的区别,可能大家的手指头都是那么灵活,但是两个人弹出来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张珊珊:如果他把时间都拿来练琴,他有没有时间去感觉?没有了。他有没有时间去学习那么多生存技能?也没有。这样的情况下,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主持人:很多技能是作为人的技能。

      乔婕: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必备的技能。任何一个技能缺失了,你在这个社会生存的时候会有很多的困难。

      主持人:一些生存技能我们这边会做一些什么样的培养?比如说吃饭、穿衣服?

      乔婕:我们在日常的大部分的影响中都会把这些小朋友的吃喝拉撒睡所有的东西融入在他们的教学里面,都是我们影响教学的一部分。比如说定点去吃饭。一个是定地点,一个是定时间,都要培养孩子自己去吃饭。我们不怕孩子自己弄得很脏。孩子只有多次拿勺子吃到嘴里,掌握了技巧,获得了吃饭的经验,就会吃好了。

      主持人:这是多大的孩子?

      乔婕:一岁半的孩子都可以做了。而且四个月的孩子我们就开始训练他用水杯喝水。我们所有园里的宝宝是统一的,不准许用吸管杯、奶瓶。最小的宝宝,四个月的需要喝奶,因为奶有米粉加在里面,只有拿奶瓶去喝。但是喝水的时候,我们一定会让他用水杯来喝水。

      主持人:都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

      乔婕:对,当然一开始肯定会洒。很多家长带着去觉得很不好意思,说:“把你们的地洒得到处都是”。我说:“洒了无所谓,我们的地每天都会擦无数次,这是我们的工作。一定要给宝宝机会,让他去练,只有让他增长经验,让他知道这样端起杯子,抬起头喝就不会把水撒出来。他喝十次以后,他就不会洒了”。

      张珊珊:最后他会自己喝了以后,他的自信心就建立起来了。



      主持人:我们日常教学占的比例有多大?

      乔婕:我们的教学是身教重于言传,大朋友怎么做,所有步骤都在我们的教学计划里面。包括他怎么上台阶,跟小朋友去爬,这都是我们教学计划的一部分。要让小朋友无时无刻的模仿,当我们跟家长沟通的时候也会跟他讲到。因为我们所有招收的宝宝,不会在我们不了解宝宝情况时去招收的。我们会做一个非常完整的了解,这个了解也就是多彩发展测评会有至少五次。而且我们还要到宝宝家里去做家访,了解家里的教育情况。

      主持人:这么小的孩子做家访很难。因为家长不是很好应付。因为有的时候家长的教学观念和咱们的教学观念可能不太一样。因为很多时候作为父母,八十年代后的父母已经开始懂得一些教学理念,他们会去查知识。但是如果去家访的话,会碰到50后、60后,父母的父母,爷爷辈的那一代。他们会不会跟我们的理念产生争执?

      乔婕:会。这也反映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很多理念,包括很多教育的方法都教给家长,但是在家里很难实现。这个困难分析起来有几点:首先,我经常跟园里的家长讲,你作为父母,我们作为老师都爱孩子,但同样是爱孩子,我们的爱和父母的爱是不一样的。父母的爱是不平等的,一个妈妈经过十月的怀胎,经过生产的痛苦经历,就像大家说的:“宝宝是妈妈身上的一块肉”,妈妈看到宝宝以后,她会觉得宝宝是我全世界最珍贵的东西,我要给你最好的,我没有享受过的我全要给你享受。往往这个时候的爱是不理智的、是有条件的,容易去安排孩子的一切,而没有考虑宝宝的感受。很难像我们这样是平等的,以朋友的爱去对待他。而且,身处社会中家长往往会有攀比心,比如“你两岁了还不会走,人家那个都会走了;你八个月了你还不会爬”等等,家长经常会这样去说。

      张珊珊:再比如说打招呼,走在路上,对面来一个小孩,打了招呼。马上对自己家孩子说:“快打招呼”,孩子不说话。“叫阿姨”,也不叫。家长就说:“这孩子在家里平时可好了,见人就打招呼,今天有点害羞”。

      乔婕:“这个孩子平时害羞”简单的一句话,是会给孩子带来长久的影响。就是因为“害羞”,这个孩子以后就都不爱跟别人打招呼了。潜台词是:“我就是害羞的”,让孩子觉得我比别人永远差一点。我们遇到过这样的妈妈,总爱拿自己的宝宝和别人的到处比较。现在宝宝都会玩穿珠游戏,有的宝宝从来没有接触过,一开始就穿得慢。家长就会说:“人家都会穿,你怎么这么笨啊?”天天当着孩子这么说,孩子就觉得我就是笨。很多家长会觉得我是在激励他,我是想让他好。但是没有想过这种想法是成人的一厢情愿,宝宝心理上慢慢就受容易到伤害。每个宝宝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的生长轨迹都是不同的。就拿咱们来说,回想我们小时候,有的爷爷奶奶肯定就说过:“我家宝宝运动能力可强了,八个月就会跑。”“有的宝宝说话就是慢,两岁多才会说。”等等,这都是阶段性特点,所以宝宝的生长轨迹是不一样的。每个宝宝总有差异,他只要在正常的水平之内,怎么样发展都是好的。我们的家长千万别操之过急,使宝宝造成了不自信。在这种教育的方式下宝宝的成长就真的会就会有偏差,会出现问题。所以家长很少能很好的执行教育的计划。

      主持人:很多家长也是出自于好心,这是难免的。他说孩子笨也是一种着急。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学什么会什么。事实没有到他的预期的时候,无意中给孩子伤害了很多。

      张珊珊:家长如果来到我们园里之后,我们要跟家长谈,我们要看这个孩子自身从小到大的发展。而且会从专业角度去看,因为我们专门做零到三岁的孩子的教育,看到过很多孩子的发展轨迹,就能够很准确的告诉家长:“你的孩子现在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是正常还是不正常。”当跟家长解释清楚原因,正常与否,如何解决之后,家长就不会有很着急的心态了。比如说他的孩子运动特别好,说话比较晚。我们就会解释,孩子的生长轨迹是不一样的,你的孩子在多少岁之前说话都是正常的孩子。家长会按照我们的建议给孩子做调整。孩子逐渐从一个字到两个字,从两个字到一句话,家长就会发现我的孩子是自己在成长,那样的话,就会快乐很多,。很多家长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现在育儿生活也轻松多了。

      主持人:刚才也听到说家长给孩子造成很多的伤害。其实很多时候让的伤感、不自信、各种情绪本原还是儿时,听您这么一说,零到三岁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时候,学本能的时候就已经听到家长念叨。

      乔婕:因为宝宝没有分辨能力,他不像我们成人。我觉得这个观点对我不合适,我可以过滤掉;但是宝宝绝对不会,他所有的好的坏的对他有用的无用的都接受了。这就需要我们大人去帮他梳理,有时候去帮他开解,需要跟他沟通。

      家长为什么很难做到?还有一点,家庭的内部矛盾,家里人意见不统一。这个现象在北京很普遍,尤其是新移民群体当中。这个群体,往往是要通过付出更多的努力、花费更多的精力在北京打拼,才获得今天的生活。我们知道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很多朋友的父母包括、公公婆婆等都在外地,他们的生活观念跟生活在北京人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别,甚至有的也还有素质上的差距。在这个时候如果碰到很开明的父母,我们把新的育儿观念告诉给他,他能够接受。但是很大一部分的老年人会这样说:“我带过那么多孩子,你才带几个孩子,你懂什么?”他认为他不能接受这种观念。而且很多爷爷奶奶都会这样说:“这么小的宝宝他懂什么?”他现在是这种观念,慢慢就会改变了。这种冲突也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妈妈刚说过,冰淇淋是不能吃的,宝贝跑了一圈,问爸爸,爸爸不给买;问妈妈,妈妈不给买;爷爷不给买,奶奶不给买。姥姥听见了说:“你们干吗那么虐待我们外孙子?不就是一个冰淇淋吗?姥姥给你买!”其实这个时候按照宝宝的生理结构来说,是不能吃冰激凌的,可是姥姥觉得无所谓,不同意,就很难执行下去。



      主持人:刚才我们也说到家长给孩子的一些不正确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让家长对孩子产生一些正确的影响?是完全鼓励型的还是有适当的鼓励,还是在什么时间鼓励,这些都是家长的问题?

      张珊珊:这个问题要分四个方面来谈:

      第一方面,要有合适的环境。这个环境主要是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块。硬件环境就是,宝宝在成长中,我们需要提供和他的生长发育相符合的环境。比如说宝宝的身高、体重、能力和我们成人都不一样。在我们成人的环境中生活,就好象来到一个巨人国一样,椅子、桌子,所有的用品都是很大的,他没有能力去用。爸爸妈妈来到宝宝之前也会做一些准备,比如说买一些婴儿车,但是这些准备往往不一定真的是适合宝宝的需求。

      首先,这个环境应该有利于宝宝的行动。比如说学步期的宝宝就需要比较大的、可以行走、同时又能够相对保障他安全的空间。像我们的大运动活动室,我们就会对墙面和地面做专业的防护,这个防护是宝宝在他练习走路的时候,既有一定的硬度,又能够有平衡感,同时也能够有协调全身动作的感觉。

      其次,在他摔倒的时候又能够起到防护作用,不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在家中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这样去创设。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步的宝宝就能够放心大胆的去尝试。在这种环境下他如果放心大胆的去尝试走路,他的这种积极的态度,让家长看见都会觉得很惊讶。

      主持人:孩子学步的时候会在床上。一个是软,另外一个,家长的危险的感觉也会传递给孩子。

      张珊珊:这是心理学的范畴,潜意识的影响。比如说家长虽然面带微笑让孩子去学步,但是他心想:“千万不要掉下来,千万不要摔倒”,孩子也会感受到紧张的。

      主持人:我们第一步先要创设一个儿童发展的环境。

      张珊珊:对,而且这个环境还要能够让孩子比较容易的获得成就感。比如说他自己能够很方便的去上厕所,不需要大人的帮助,他只要想上厕所就能够去,对他自己成长也是一个很大的鼓励。环境根据孩子生长发育特点不断的变化。每个月的宝宝需要的环境不一样。这就需要专业人士为宝宝做专业环境的创设。我们会去家访,家访过程中就会帮助他们做家庭环境的创设。根据每个宝宝不同的特点指导家长对家里的空间做不同的策划。还有一个环境是软件环境。如果巨人们都变成跟宝宝差不多的样子,我们就能够更好的交流。沟通是一门艺术,环境、时间、地点、方式都要考虑到。只有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用孩子喜欢的语言跟他交流,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放下架子才能够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我们经常会问家长一个问题,我说:“你今年多大了”?他会不好意思说:“我都37了”,我立刻回答:“错了,你今年两岁,因为你家宝宝两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平等和孩子沟通交流。我们园里我叫珊牛牛,她叫翘翘。

      第二方面,影响是要有针对性的。

      乔婕: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个性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是好动的,有些孩子是安静的。每个孩子的出生情况是不一样的。有剖腹产的孩子,有顺产的孩子,也有早产的孩子。各种各样的环境,从一出生他的环境和别人就不一样。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孩子我们有不同的引导方式和教育方式。针对性是这样来做,每个宝宝在入园的时候,我们都要做测评,我们有一个动态测评的体系,至少要经过五次以上的测评。这样才能真正的了解宝宝需要什么。 我们可以区分到运动、认知各个领域,包括他的平衡感、美感,他对音乐、艺术的感觉。各个方面我们都要去做测评,给这个孩子真正的去下一个他现在发展情况的定义。这个完成以后,我们才能制定针对的课程,比如说:他每天是应该走一千米还是应该走五百米?教育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有一定的针对性。现在有很多教育会一刀切,三到六个月就去做这些。六到八个月都去做那些。但是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多年来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教育是统一的。

      张珊珊:我们的教育一直在往前走。我们刚才说的理想的模式也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将来可能也是一种教育趋势,因为国外很多0-3岁时都是这样来做。所以说,影响要有针对性。

      第三点,影响要有统一性。如果在一个公司里有好几个领导,领导意见常常不统一或是朝令夕改,员工就无所适从。对宝宝也是一样,如果能对宝宝产生影响的人的意见差异很大,宝宝心理就会出现混淆,这对他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他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成长模式了。

      主持人:这一般只出现在家里?

      张珊珊:不光是。幼儿园和家里的影响一致性也是很重要的。现在大家都提倡“家园同心”,如果上了幼儿园,老师说你上厕所之后要洗手;回到家,上完厕所家长不带他洗手就出来了。孩子就会想,我是要洗手还是不洗手。孩子通常愿意选择懒的方法。

      第四,影响要有持续性。

      如果前面三点都能做到,但是只坚持几天或者是几个月,往往没有太大的效果。因为宝宝的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的成长是螺旋式的上升。比如说宝宝今天有一点成长,但是明天可能就又回到原地了。而且如果采取我们的这种“影响”式的教育模式,核心是让宝宝在保证拥有快乐童年的情况下协助宝宝成长,就不会像硬性的填鸭式教学一样很快就能出现诸如“认识了多少个字”“又学会了多少首歌”这样的显著效果了。宝宝的变化是由内而外的,家长如果没有耐心在一次次的重复中坚持下来,就很难看到宝宝的飞跃。

      主持人:家长要重新认识,要学一些新的东西,而不是传统的教育的学识字、学钢琴,把我们初中高中才学的课程体系强加到一个婴幼儿身上。

      乔婕:还有一个想法是:我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没有学过钢琴,现在有条件了,宝宝一定要学。

      主持人:家长会把自己的愿望加到下一代身上,满足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我们在访谈的最后,张老师和乔老师为家长提一些育儿的忠告。

      张珊珊:我的忠告就是,如果我有一个孩子,我希望他有一个很从容、快乐的生活;甚至到他八十岁的时候,偶尔回忆起童年,他的脸上滑过的是温暖的笑意。这也是我们贝比斯特世界的宗旨和目的。

      乔婕:我的想法是,宝宝是一个个体,是一个独立的人,千万不要让宝宝成为家长或者是某一个人的附属品,要给宝宝独立思考、独立成长的空间,这样宝宝才会很快乐,也会生长得很好。希望我们的家长能够认真的去考虑这个问题。

      主持人:非常感谢张老师和乔老师来参与到我们的访谈中。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再见!

      张珊珊:再见。

      乔婕:再见。

Rank: 7Rank: 7Rank: 7

宝宝生日
2013-07-08 
帖子
89 
给宝宝买了个吸管杯  http://www.kedooo.net/hot.asp?i=1301-99  包邮,性价比超高!

质量看起来非常好,没异味,倒过来也不漏水。

实物要比图片还漂亮,再也不怕儿子到处乱摔了,呵呵。

小家伙每天都对它爱不释手的,很喜欢用它来喝水。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不要以爱的名义剥夺0-3岁宝宝的能力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48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01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