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米
- 85
- 经验值
- 85
- 在线时间
- 6小时
- 宝宝生日
- 2012-01-25
- 注册时间
- 2011-7-17
- 帖子
- 16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90
- 精华
- 0
- UID
- 6160846
 
- 宝宝生日
- 2012-01-25
- 帖子
- 16
|
游戏3:宝贝,我想跟你在一起,不想去上班3 x5 _; B7 r! Y, m; F9 ^$ p
7 `2 H: Y0 F& ]& S! B 显然,这个游戏主题与我们的传统认识完全相反,我们会质疑:这不是在加重孩子的分离焦虑吗?在其它地方有这个问题的更详细的讨论,这里只简要概括一个结论:让孩子了解到,父母对她有同样强烈的依恋,将有助于缓解分离焦虑,增强安全感。
* L0 e, t/ j9 A( @ 熊妈妈要去上班,走到门口又回来了:“宝贝,我想跟你在一起,不想去上班。”3 {+ G6 `) p* ]; g: u2 G: r
跳跳有点不知所措。于是我又演小熊:“为什么呀?”9 e; ?4 B4 g3 \$ c* Z# x. n) d
“因为我上班的时候真想你啊。”9 k* {) D' u G/ C X
“我也想你的,妈妈。”: S' y: T) U4 r% R, z
“我又想跟你一起玩,又必须上班,那可怎么办哪?”4 Z9 ~" Y$ ?# b& o# t
“妈妈,我有好办法,我在家等着你,等你下班回来,咱们就有可以一起玩了。”
' I: [. C* M0 B5 G: y3 G “对呀,真是个好办法。”
4 }/ Y) ^' R: s 我一边自编自演,一边留心女儿的状态,生怕她看穿我的阴谋。还好,孩子还小,好糊弄。第二次,她就记住了台词,成功扮演了“有办法的小熊”。
# @, n0 i+ Q2 d. f: B5 s4 B 接下来的“真实生活版”才是阴谋重点。第二天,我提前15分钟开始上班出门的程序,然后上演“不想上班”的情节,结果当然是跳跳“想到了好办法”。
8 e8 P( e! o0 R! J* e# j4 N2 a 最后,我请求:“那我能再抱抱你吗?”她同意,于是我俩抱在一起,我轻轻说:“我会想你的。”“我也会想你的。”/ ]6 k7 m: T0 Y! Z9 M. f! q
(这个最后的情节确实肉麻,因为已经不是假装的游戏了。)
/ w& j( Q/ b* \ 当天晚上我一进家门,故意不脱衣服不脱鞋,还背着包,夸张地冲进去找到跳跳。老婆在一旁配合着问:“你怎么不脱鞋呀?”# _: D1 ]2 f8 _: A! M+ i3 G/ v
“哎哟,我忘了,我太着急回家来找好宝贝了。”' y0 L- G3 q, p" ?8 [
大家一阵大笑。# T+ W" ?6 g3 L G+ }1 o
需要补充这个游戏的前提:爸妈上班了,在家陪孩子的那个大人必须“足够安全”,也就是说,孩子必须足够喜欢他/她。
1 Q5 A4 |# {7 D8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