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米
- 85
- 经验值
- 85
- 在线时间
- 6小时
- 宝宝生日
- 2012-01-25
- 注册时间
- 2011-7-17
- 帖子
- 16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90
- 精华
- 0
- UID
- 6160846
 
- 宝宝生日
- 2012-01-25
- 帖子
- 16
|
本帖最后由 muyuan 于 2011-8-26 14:54 编辑 ( @. Y& t, ^6 C2 `
J5 q5 n4 ^+ H; S7 Y' c, \
李岩还介绍了几个入园过渡的游戏,我觉得也不错:
+ M6 Y2 O$ f: } x# }1 S: R& S8 e' E; j) e9 I- i3 s0 V
跳跳上幼儿园一学期零两个月了,可以说已经稳定地适应了。现在回头总结,只为了同大家分享一下经验,绝无显示成就之意,因为还是那句话:各家情况不同。另外,以下很多思考都是事后的回顾,当初可没有那么多的“洞察”和“先见之明”。3 F. p4 C/ S7 \3 x; u
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个心理挑战就是分离焦虑。究其原因,是因为孩子大脑尚未成熟,暂时不能理解“爸爸妈妈虽然现在离开我,但一定会回来接我”。对于小龄孩子来说,“眼前的情况”就是“全部现实”,并不能理解“妈妈下午就来接你”意味着什么,而只知道现实是“妈妈走了”,更糟糕的是,假如孩子的安全感不够,那么“妈妈走了”就意味着“妈妈不要我了”。5 p7 h* G* j5 Z/ W/ b t
因此我们家的游戏中,重点是让孩子了解:
( z9 I- w2 y" q' w" {* {" e1. 现在分开了,但结果一定是团聚;4 v( I2 d' n: S- l
2. 爸妈知道宝贝不想分开,分开很难过,其实爸妈也不想分开,分开也很难过;8 o0 N+ i+ a; _# H
3. 又见到宝贝了,爸妈真高兴。; s$ V9 B% G" z L9 C
8 l8 X2 N6 k' i# a1 u游戏1:妈妈上班了,还会回来吗?
1 k/ \0 h: G8 [) j3 ~ 这是很早的一个游戏,并非针对幼儿园的。某天下午我负责看跳跳,老婆快下班时,我拿着女儿当时最喜欢的小熊,开始满屋找妈妈,但找不到,于是哭丧着脸向跳跳求助:“跳跳,妈妈呢?”: v. R3 T8 s, q/ _
“上班。”跳跳那时还只会机械重复平时大人教她的话。5 J1 Q1 V: v( Z- h
“那她还会回来吗?”) |+ d4 X' c, ~% I3 Q( u
跳跳虽然点点头,但神态显然不够肯定。$ x% S5 B4 D7 ^7 ^" N4 C$ y% z8 S" u
“可是我现在看不到她呀。”我努力寻找着表情上的平衡,既要像思念妈妈的小熊,又不能太有感染力,以致影响到孩子的心情。
& D! K1 R! D3 z6 }8 Q- r3 \) E 跳跳被我的疑问弄得有点迷惑。我赶紧接着说:“好吧,我相信你说的,妈妈会回来,我们一边看书,一边等她吧。”刚看了没几页,小熊又问:“妈妈上班了,还会回来吗?”5 @+ F* ^1 d$ w7 s6 K
跳跳依然点点头,也许刚才我对她表示的“信任”,有一定的加强作用。
+ ~7 W4 F/ m- i# q7 } 我开始后悔没事先跟老婆串通好时间。还好运气不错,几分钟后老婆就开门进来了。结果不用描述了,当然是小熊和跳跳一起兴奋地庆祝与妈妈的团聚。
3 C4 x2 a, T) D+ U. o8 D; ~6 S 兴奋过后,小熊说:“妈妈妈妈,我刚才看不到你,不知道你会不会回来。”9 M, q3 v* c* |+ z
妈妈:“我一定会回来的,宝贝。”
: Z" R3 W) n4 B z4 e# I “跳跳也这么说。”然后我转过来对跳跳说:“谢谢跳跳,妈妈真的会回来。”
N& Y( Y( C- f/ u# Y( W" E 跳跳稍大点后,这个游戏还有过几个改编版,包括跳跳演小熊和演妈妈,还有纯玩具版的,就像演木偶戏。
- M! @6 t. V) \* X5 { 其间,在读故事书和看动画片时,如果遇到相应情节,我们也会有意识地强调“大家一定会团聚”的主题,只是尽量避免说教的感觉。
$ h/ _! a; g9 z/ i; N$ S 上幼儿园前,我们玩了一个类似的准备游戏:我们一起在大床上送小熊去上幼儿园,熊妈妈送小熊进幼儿园后,去客厅假装上班,转了一圈回来,即下班来接小熊;母子见面很高兴,一起回家。
9 f& f; X# A$ n9 t& j! c.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