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米
- 85
- 经验值
- 85
- 在线时间
- 6小时
- 宝宝生日
- 2012-01-25
- 注册时间
- 2011-7-17
- 帖子
- 16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90
- 精华
- 0
- UID
- 6160846
 
- 宝宝生日
- 2012-01-25
- 帖子
- 16
|
终于到了“上战场”的时候,跳跳入园了。我在《游戏力》译后记中,有一小节简要记载了过渡过程: 6 Z0 ~; r7 c( K. b! L
(以下摘自《游戏力》译后记)6 K& O0 L, N, K4 T' A( I$ w. z
女儿是两岁八个月上幼儿园的。头三天的新鲜劲儿一过,第四天就在幼儿园门口上演了“生离死别”。这天晚上接她回家的路上,她就主动发起了“上幼儿园”的游戏,并且要扮演爸爸,而要我扮演她。假如按照我以前的思维模式,我一定会扮演一个“懂事”的小孩,在幼儿园门口“主动与爸爸告别,然后高兴地跟老师进去”。但是按照游戏力的原则,我就该扮演一个哭闹粘人的小孩,而且要演得比女儿的实际情况更夸张。这样能行吗?说实话,我当时心里实在没底。
# z, X/ W! _/ I2 Y3 `) o( s f 我强忍着自己的担心,呆板地“哭着不让爸爸走”。相比之下,女儿的入戏能力真可以称得上天赋,因为她活灵活现地背出了台词——早晨我对她说的话:1 D9 v- x2 y" p4 S; U/ G
“宝贝,我一定会来接你的。等你吃完晚饭,我就会站在门口等你,然后咱们一起去游乐场。来,亲一下,我去上班了。”亲完我,她转身就走。. s$ G. L" c% B. j/ e+ K! O8 R
当然,游戏力不是速效药,并没有在第二天产生神奇效果。之后的三天里,这个主题不断上演,女儿轮番扮演爸爸、妈妈、和老师,而我当然一直扮演着哭闹的小孩。不过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之后的表演也就生动了很多。
& o5 v& J, }; T$ k8 {3 \ 第四天时,她突然决定扮演自己。我脑筋急转着:“我是否该扮演一个成熟的大人,利用这个机会再对她强化一些道理呢?”显然,游戏力不这么认为。
0 J3 w7 ]( w; M" G: @2 \5 }& G “我不要去上班!我会很想你的。”我虽然这样演,但心里依然忐忑不安:这样不是在加重她的焦虑吗?
4 r, e" U2 t& d' q$ L “爸爸,你要负责去上班,我要负责上幼儿园。”女儿一脸坚定地说。9 V' z5 ~8 G+ w% a- K0 o' Q
我喜出望外,但此时必须忍住兴奋,继续不情愿地说:“那我什么时候能来接你呢?”
3 }/ u5 j; x6 H4 Q! Z “我吃完晚饭,你就可以来接我。”, [+ w* d0 R* z) `5 X# S
我假装还是不放心:“真的吗?那咱们拉钩儿。”+ d! \7 V8 V1 U U' ? j
第二天在幼儿园门口,真实上演了头天的游戏:我粘着她,而她给我讲要上班的道理。最后,拉完钩儿,亲一亲,她自己就大踏步地跟着老师进去了。反而是站在门外的我,心里此时空荡荡的。
! x2 N- z3 @/ B- s; U8 x; d' m 我再次对自己说:“要相信游戏的力量。”
: |" n( R4 g$ b" G0 E/ U& a 不,应该更准确地说:要相信孩子的力量。
% M! S1 Z: B( F* w; J y: H (以上摘自《游戏力》译后记)
9 t" O& S) B: |"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