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米
- 553
- 经验值
- 553
- 在线时间
- 31小时
- 宝宝生日
- 2010-12-25
- 注册时间
- 2012-5-10
- 帖子
- 59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584
- 精华
- 0
- UID
- 7789434
 
- 宝宝生日
- 2010-12-25
- 帖子
- 59
|
, r- U# h/ F, N. o8 i% C
以下的阅读方式,只要我们不希望孩子厌恶读书,那么不管在什么情形下,都是应当尽量避免的:' |* r l; K, C# o
& k/ z }' A+ S
1、
7 J& V9 i& X! ~6 T+ M8 K强求孩子背诵书中的内容:好的内容自然会在孩子的脑子里留下印象,并出现在他的日常语言表达中,要孩子去死记硬背书里的内容,只会让阅读变成刑罚。
0 k# S1 A* J: I9 _ |, V0 M5 P& |8 B2 R# {/ f" Y; x9 J
2、
- s0 C6 X# h# H1 A) m强求孩子去记住书里的文字:对抽象符号的记忆,是当孩子对形象的记忆达到一定储备量,理解力达到一定程度,才会自然开始的,在此之前,硬要孩子记忆自己不理解的东西,只会造成孩子对阅读的厌恶。3 x! s/ H! p6 S8 P- T
1 R, i" h6 D5 J
3、 F% z# c p# @8 g! b+ s! r- B1 s
强求孩子表演书中的角色: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表演和被人观赏的欲望,除非孩子自己喜欢表演,否则这种要求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精神折磨。 }) B% }0 R* l2 v+ p4 d
, H8 Z: E& j; S6 ?4 `+ W4、
: N/ _" o0 v) y# X/ ~. I在开始读之前就提一堆问题,让孩子做好回答的准备:带任何附加条件的听故事,就会变成和听老师上课一样,毫无乐趣可言。
$ @, p; D7 m2 [) L
6 T% z6 g$ `, J2 k. t5、% R' H$ ~; o, b0 K0 T7 p u) o
在读完一本书之后,要孩子回答和书中内容相关的问题:通常听一、两遍故事,是根本不可能记住书中所有的细节的,要孩子回答一些他回答不了的问题,只会令他有一种挫败感,并对引起他这种感觉的书籍也产生抗拒心理。
8 v, X/ `* g' q% Y! ] U7 p1 B3 Z
8 q9 Q6 {7 i! V6 ~6、
* w: u4 \6 Y; g) t& g- ^选自己不喜欢的书读给孩子听:你的不喜欢自然而然会影响到你朗读时的声调,孩子对声音中所带出的情绪是非常敏感,也非常容易受感染的。
( ~& Z2 l5 U$ s. X( Y1 j
/ q8 c. }3 g2 i) B& Z* `, n6 N7、
$ S0 Z) D) @9 w2 ]! `0 C' Z8 s3 n7 h只选自己喜欢的书读,不管孩子是不是喜欢听:你喜欢的书,如果是孩子听不懂的,或者他更想听另外的故事,你自得其乐的朗读只会让他产生反感。
2 ^; C; R: b4 K5 J$ q: ?/ Q; z% k9 j! \
8、$ n7 `7 |7 B$ v9 u
在读完书之后,向孩子解释故事的意义或者主题思想:朗读是为了让孩子感觉一本书的趣味,而非教育意义,故事是在表达什么,应当是让孩子自己去理解的,解释只是在剥夺孩子思考的空间。
% ~' b. _- q% w6 @3 q) r0 S
0 [1 k' U$ F2 d7 c9 _7 X' A9、
& V" m. s. ]9 `% N; D4 P' P' n$ S不管孩子在讲故事的时候提出什么问题,全都回答:孩子的思维是具有发散性的,如果他提的每个问题你都立刻回答,一个故事就会因为回答问题而被不停打断,最后可能永远也讲不完。你可以心平气和地告诉提出问题的孩子,等故事讲完再来一起讨论这个问题,然后继续你的朗读。
. P% }3 [% G, R
2 y5 t: M2 a, ~1 {10、读得很快:语速太快,会让孩子的思维跟不上你的朗读,也来不及在脑海中勾勒出你语言中描述的场景,甚至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
1 u$ _- g3 V _! V% o
& [# y0 s6 z0 L: x1 J& u+ D11、要求孩子写读后感:对写作的爱好,实际上是在具有了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之后才会出现的,而对刚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孩子,他的文字表达能力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即使他的阅读理解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他也会因为表达能力的欠缺而写不出什么有深度的读后感来,这会令孩子产生一种自己难以胜任一件事情的挫败感,也会一并影响到他对阅读的兴趣。& F6 a! M9 }& e! h! P
6 B* q. R) b' Z+ ^7 w9 J' E12、对阅读进行奖励:当孩子是为了阅读的乐趣而阅读,他会一直坚持自己的这个爱好,而一旦他是为了得到奖励而阅读,在没有奖励的时候,他就会失去阅读的动力,或者至少,不再和有奖励的时候那样积极地去对待阅读了。奖励对人有激励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但切不可将奖励和阅读直接挂钩,如果通过对孩子阅读后的一些行为加以奖励,如对孩子自己画的绘本进行有奖的比赛等等,激励的效果同样达到,却不会造成对阅读的影响。
3 Q3 T. H+ e, M: N+ [* h
" }4 M" i; `# ~4 H2 Y3 p1 }13、对阅读进行攀比:绝不要让阅读书籍的数量或者长度成为一种攀比的数值,我们可以让孩子做阅读记录,来记录下自己读了几本书,得到小小的成就感,但如果用这个数据来做比较,就会让孩子只是为了那不断增加的数字去读书,而不是为了阅读的乐趣去读书了。实际上,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的是,阅读的过程是根本没有可比性的,认认真真地读一本书,常比随随便便地读十本书的收获更多,对一个人的积极影响更深远。% x$ u; o/ b: r6 `% f& U5 X
1 ?6 u# s8 m# g; U
14、对阅读的内容加以限制:很多人以为,分阅读年龄段就是限制孩子去读自己年龄段之外的书,其实不然。我们划分年龄段,只是要尽可能推荐适合孩子读的书给他们,但对那些孩子感兴趣的、处于他们年龄段之外的书籍,我们也绝不应当加以限制,或者不允许孩子去接触。包括孩子自己选择的一些漫画、杂志,只要没有暴力和色情等不道德的内容,我们都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让他们能尽情阅读自己选择的书。只有在自由的氛围里进行的活动,才会让人感到有快乐可言。
; F) G1 b( N: K* h6 D: X/ z6 ~1 L3 i* G8 _
15、一次读个够:如果你一个星期不给孩子读书,然后在周末一次读上几个小时,认为这样就可以补上一个星期的阅读量,那么就大错而特错了。阅读需要的是平日里点点滴滴的积累,即使每天在固定时间里只读五分钟,也比一个星期中只读一次、一次读上一个小时要来得有效果。持之以恒,正是让每一颗阅读的种子最后能开出花朵的奥秘所在。3 O) O# X4 ~ b6 W5 t0 P
- q2 C v N" a: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