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B0 c" F. Y6 p% ?
带米宝在小区里玩耍,走到池塘边,米看到散落一地雪白的石头,好奇地蹲下来,兴奋地说,“妈妈,你看,石头”。 " j( V8 i, o. l3 A3 c5 A
我也蹲下来认真看看了被她视如珍宝的石头,点点头。
1 c1 \. x0 C( ]5 `5 |' X! \她小心翼翼地用食指和中指一个一个捏起地上的小石头,我在旁边欣赏她认真的劳作,有点忘情。 7 u& {$ d, Z5 c! y
一会,来了另外一个和米年纪相仿的女孩,也想加入捡石头的游戏中,刚想弯腰,旁边看护的爷爷大声制止,“脏,不许碰!”,小女孩伸向雪白光滑石头的探索小手,被无情的大手一把抓了回来。
( X/ `- t, X/ Z; K' Z( Y随即,是一阵女孩的委屈大哭,“我要捡石头” 3 S( g7 _: Y9 q0 r. m- y
“脏,你不 知道石头有多脏?这孩子怎么不听话!”爷爷拉起女孩的手,走远了。 O+ A. \: @" M( \
我望着祖孙两的背景,突然想到了最近看到的一个让我感觉触目惊心的感觉剥夺的实验。 + [8 d5 c' N' L- V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招募了一批大学生进行 5 }9 U* n) ^- X: ^; M
“感觉剥夺”实验,并付给每个人每天 20加元的报酬。实验中给他们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 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 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要求他们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乎隔断了所有的感觉,几小时后被试者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他们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尽管每天 20加元的报酬不菲,但是过了几天没有一个大学生愿意继续参加实验。 1 h% y7 N1 L0 a+ _! }) W5 |4 k
大人况且如此,孩子情何以堪。
$ @+ A. N: N. X. O2 v: ^' H怕脏不让孩子摸石头,怕难收拾不让孩子自己尝试吃饭,怕麻烦不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对孩子都是感觉剥夺。
9 r; t& b9 T6 t1 e, i( z/ l我们打着“为孩子好”旗号,以成人省时省力的角度,不自觉剥夺孩子的感觉体验。 0 @. A* \0 c# n, U" ~' {3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