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6+1”模式下成长的孩子们尤其缺“同伴”。当孩子们直 接发生冲突的时候,不仅是孩子自己,似乎连父母们都觉得棘手。如这幅漫画讲述的:
& W7 H+ g5 b' e  爸爸 妈妈们,当看着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会怎么办?是不是碍于面子,让自己的孩子把玩具让给别的小朋友,就像漫画里的妈妈一样?或者为了息事宁人赶紧介入?再或者因为心疼自家孩子直接当场替自己的孩子撑腰? ' x3 J8 a8 P, L0 P
可是,在采取措施之前,我们是否先冷静一下,想一想,冲突对于孩子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 ]- T6 J3 K* R中国的 传统文化追求“以和为贵”,因此在这样的 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一般被视为坏的情况,是应该及时被解决和消除的 问题,而且以后出现的越少越好。 ; Y- G0 d( F7 O! L
然而,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冲突是孩子 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冲突的方式对孩子 社会化发展有很大影响。若父母能够正确引导孩子面对冲突,并恰当处理冲突,将会有助于孩子在今后的竞争、谈判、合作、分享等人际互动中始终保持好的心态,同时也利于孩子面对人际冲突时持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取向。如认知心理学大师皮亚杰所说:“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 儿童发展社会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使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 北京积木宝贝 0 m* g/ q0 ]2 D3 T% X1 n
: h3 a3 p( `1 J3 Q7 }# n @' a冲突的价值一:让孩子听到不同观点。 在现代家庭中,很多孩子是在一片肯定的 声音中长大的,几乎没人对他们说不。可是,孩子们总要走出家门,总会遇到别人对自己说不。对孩子而言,这是挑战,也是机会。那些向他们说不的人和事,能让他们看到不同的观点,听到不同的声音。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内心的想法和所持观点也会不同。不过,不同的观点都是可以接纳的,尽管有时候人们持有的各种观点并不都正确,但都有其价值。 7 ~9 r. \" I& e! h1 V: O
冲突的价值二:帮孩子懂得别人的感受。 在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如果他的世界里只有他自己,那么他无法体会别人的需要和感受,甚至会无视他人的感受、侵犯到他人的需要。这是父母过于 溺爱孩子造成的一种后果。因为在父母无原则的爱的保护下,孩子看不到别人,只看得到自己。这些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容易忽略别人,说话伤人,而他自己还完全意识不到。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在面对冲突的时候去认识到:别人也会疼,也会难受,自己的某种方式对别人造成了伤害,如此引导孩子学会理解、体谅别人,从而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 5 u0 ]9 N7 h) L% C
冲突的价值三: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是通过观察来学习的。尤其是 3岁以后的孩子。他们能够理解事物、明白道理之类,不是靠听,而是靠眼睛去看,靠 皮肤去感受。比如,我看别人挨打了,我就会更加小心;我看别人烫伤,我自己也该注意;我发现这朵花真的有刺,有点扎疼我了,那我下一次就不去碰它。
7 j' }' s) ]! u" x而冲突是最直接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种人际问题,是最直观的观察和学习机会。孩子必须亲 身体验这种冲突,并主动去思考和分析冲突的原因、会造成的后果、可以采取的解决办法,以及下一次如何更好地避免冲突。
& Z9 c4 m0 [$ o1 p: Q% O
/ n* M$ D% s6 `# g( o3 e+ Z发生冲突时,父母的常见错误做法 S* W/ E; R, ^1 }" n z
当孩子们发生冲突的时候,父母到底该怎么办? 现在我们假设有两个孩子发生了冲突,一个 三岁半,一个三岁(我们简称姐姐和弟弟)。弟弟抢姐姐的玩具,姐姐打了弟弟,弟弟哇哇大哭。通过对比我们来看父母如何做更好。 * ~4 T) D6 y/ I7 D* x
错误一: 一上来就给姐姐讲道理:“你大一些,应该让着弟弟呀!”“打人不是好孩子!”之类。
/ }; r$ O9 j2 K6 d% ?在上面的漫画里,那位妈妈就采取了这样的方式,以“对方是客人,又是弟弟,应该谦让”的名义,从孩子手里拿走玩具,交到后来者手里。这是中国父母惯用的手段,或者出于自己的面子,或者是出于人道主义地同情年龄小、看起来弱的、会哭的一方。这往往会造成有些孩子学会通过“ 哭闹、耍赖”等方式去获得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3 t- i: X7 z) v, P另一方面,父母阻碍了拥有玩具的孩子物权观的发展。所谓物权观,即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维护自己的权力,同时又懂得尊重别人的物品。孩子在三岁以前,不愿意分享不算自私,是自我,是孩子正在发展自己的物权观。这是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化,必须要学会的一课。
. {) J' t' V% G7 F* w当孩子不肯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别人,是捍卫自我的一种外在表现。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化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而不是一个道德上的概念,不能像看待**那样,认为这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膨胀、自私自利。恰当的做法是父母把玩具留给它的主人,并为新来的孩子寻找其他替代物。 ; Q: Q( }' p& A8 R
错误二: 对弟弟(冲突中处于弱势的、或者对正在哭泣的孩子)说:不许哭了,男子汉喜欢哭羞不羞!对姐姐说:你已经这么大了,要学会克制自己!或者:怎么这么不懂事呢?
4 r) [& F: i" x1 K1 d! z一般情况下,无论发生冲突的两个孩子谁对谁错,冲突双方都不会是愉快的。若父母要求孩子控制消极情绪的表达,只会让孩子把坏情绪压抑到心底,而不是得到好的疏导。压抑自己的情绪和内在需求,只会让孩子变得习惯性屈服,或者内在积压愤怒,总要找到出**发。 i6 i% J) r: |0 a" Z, W
错误三: 大人直接决定玩具的最终归属,拉开发生冲突的两个孩子,帮助孩子当即解决问题。 o5 I/ z0 P( z5 c5 d& O
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了以后,必须要亲自去面对问题,才能学会应对技巧。如果经常性地冲突后父母介入并处理问题,孩子就会养成一种习惯,认为大人会主动来解决冲突。或者只会向自己的父母或其他家人倾诉(当然这种方法也是可用的,孩子在外面与人发生冲突,应该要有意识有意愿告知父母,但这以父母的恰当介入为前提)。
& B7 K' n0 A! n+ n+ }: l5 }( w3 {. ^若父母们总是在替孩子思考和做事,必然会导致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信心和经验,导致他们在面对冲突的时候手足无措。
7 \8 _- V* x) C
* W9 M" p/ z6 ]* B& z% t; k' v5 j) ?6 B5 |孩子们发生冲突时,我建议这么做 ! e' ~2 Y/ u1 m1 Y0 N* v
第一步: 对弟弟(大哭的、处于弱势的一方)说:你伤着了吗?没事吧?然后检查一下孩子是否身体上哪里疼,并拥抱他。
3 v: O1 A! c, n# s. x2 u0 I发生冲突后先检查孩子的身体安全,这不仅是作为父母应该要做,也会引导孩子学会 关注和保证自己的身体安全。尤其是孩子在外面和陌生的大孩子发生冲突,第一反应应该是检查孩子身体安全,这是监护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此时,也能让处于强势的一方看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所造成的影响,帮助孩子体会别人的感受。
! H1 S! p0 x' c/ j8 ?: N第二步: 对两个孩子同时说:你们俩看起来都很不开心,发生了什么呢?对姐姐说:你很生气,不过打人是不对的。 ; W- k% o- V2 ~' K1 M* ^/ d0 G
承认孩子们的情绪,接纳他们发生冲突当下的状态,这会让孩子产生信赖和温暖。因为承认孩子的情绪本身就是一剂良药,可以使孩子的心得到安抚,帮助孩子和父母之间构建好的安全依恋和信赖关系。在此基础上,父母再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帮助孩子梳理清楚刚刚发生的事情,会更加容易。 ) ^4 H% B9 _( U! \3 p% s b
同时,可以与姐姐讨论“安全表达愤怒”的方式。如用语言发泄,跺脚,直接说我生气了或者求助父母出来干预等。 4 h2 a! s( l$ O8 G- L* T
第三步: 让两个孩子一起,做出选择或者思考: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去避免下一次的争吵呢。 ) N% Y5 `6 W% @2 r: {
在安抚了孩子的情绪后,大人完全可以轻松一些,不要为孩子出主意,而是启发式地引导孩子们主动思考,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孩子自己。
- D2 F& k& y$ [+ @: F当孩子开始讨论的时候,父母主要是要做个倾听者,当然,最后可以引导孩子们:有时候人们持有的各种观点并不都是正确的,但我们的所有观点都是有价值的”。北京积木宝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