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米
- 289
- 经验值
- 289
- 在线时间
- 5小时
- 宝宝生日
- 2015-01-04
- 注册时间
- 2015-8-4
- 帖子
- 28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294
- 精华
- 0
- UID
- 33464789
 
- 宝宝生日
- 2015-01-04
- 帖子
- 28
|
当你看到“忽悠”这个词的时候,是不是有很多的疑问?被“忽悠”出来的孩子长大之后怎么可能会变的优秀?只会变得谎话连篇吧?下面就来看下被“忽悠”出来的孩子为什么跟更优秀?
4 F4 `$ [1 [( a9 {6 n8 e" z3 }
# m& L- z/ p8 I) U2 {. V" D' Q6 t3 n! ?% n- K/ h$ e- @3 b
在《雾里看花》这首哥中,有短歌词是这么唱的: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面对生活,也许我们得有一双慧眼,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一直跟家长们说,我们最好睁一眼,闭一眼。 T3 b7 _7 k4 I1 I A& V
这就是说对于孩子我们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用睁开的那只眼睛来发现孩子的有点长处,孩子的缺点、不足如果闭上眼睛,那些缺点就不存在了。1 f2 z% ]/ h; |/ \& w2 Y* c2 U* j
D# d. B, U; g7 C7 {
2 }# V. G& C7 Q
有些家长很聪明,通过适度的“欺骗‘来教育孩子,很多的家长觉得这是自欺欺人,其实这些家长也许不知道,学会”欺骗“可能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M* O! T% [4 r: H
1 |2 q( @0 R% \1 b一个妈妈去开家长会,结果老师告诉这个妈妈,他的孩子全班最差,最多坐三分钟就会分心。这位妈妈回去以后“骗”孩子说:老师表扬你了,说你现在能坐三分呢,进步很大。
! J h9 z$ a5 c; q c, k4 M3 p' z& J4 y l* S' T) {
孩子非常兴奋。他慢慢能坐住五分钟、十分钟了……这位妈妈就用这种“骗”的方法一直把孩子“骗”进了清华大学。: i0 ]! x6 r# Z% \6 H
+ M1 k& o5 Y/ k/ b/ w
一位学生语文只考了12分,老师问他为什么考不好,他说对语文不感兴趣,上课没认真听。老师“骗”他说:“你不感兴趣,没认真听都能考12分,说明你太厉害了。如果稍微花一点时间的话,一定会更好的。”
. e- y6 R A: c2 Q3 S$ c2 }2 `/ J5 L" U7 C! G- y/ x9 @! C
下次这个孩子考了20分,老师又夸张的说他很聪明,稍微用点力就进步这么多,这个孩子在老师的“骗术”下,一直不断用力,最后成绩越来越好。 w& ?9 P, V. F
0 A' T5 d. G, J% k6 A* B# b8 @& V
5 Y/ n3 W2 [- P
为什么“骗”会有如此巨大的威力?# n& i" A8 L. j' r3 z H
. x& i5 K. `8 D: \
人的行为形成最大的秘密是:先定为,再装为,后变为。比如,我们希望孩子是个爱学习的人。就可以用以上三步来来实现。
2 R2 |* }; ?+ @8 K5 V( `# W: l6 U% R3 H4 }
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感觉很有道理,继续跟大家分享一下。
7 {: u8 `, B, U& H: W8 }: {% A Z- ~
先定为:用尽一切方式说孩子是爱学习的。对孩子说他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对别人说他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平时就把他当作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对待。
I" h( p! o7 B
( \! n& }! G* D再装为: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对你说的话莫名其妙,但是当他经常听到别人把他当作爱学习的榜样宣传时,他就可能会去尝试一下爱学习的感觉。一旦孩子有任何爱学习的表现,立即会得到他人的肯定:他果然是个爱学习的孩子。那这个孩子就会在这些人面前表现得爱学习,即使不是真的爱学习,他装也得装成爱学习的样子。周围说他爱学习的人越多,他装的范围越广;他周围说他爱学习的人坚持越长时间,他装的时间就越久。
. f' M u" N$ m- M! Y
U/ }. [. Z J7 T9 R9 V后变为:当这个孩子经常装成爱学习的样子,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他觉得他就是这样这样的人,爱学习是他本来就有的状态,于是他真的成为爱学习的好孩子了。
. P) [: h( N2 T! D6 b2 e
2 D. b7 z( { H! j% V+ ~俗话说,谎言说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如果所有人都相信某个人是什么人,那他一定会变成什么人。心理学家曾经研究得出结论:想让别人变成什么样的人,就以他是什么样的人来对待他。: e+ L/ z. \8 [( R8 \! h* E4 s
* d( b( Z1 I# r) }* t& A优秀的老师和父母正是有意或者无意遵循了这个原理,他们把孩子先定为优秀的,聪明的,有爱心的……,然后,孩子在这些老师或父母面前就装成这种人,最后他们真的成为了这种人,老师或父母的教育也取得了成功。* ?! Y1 Y1 f1 x {2 o/ h
. I' b' {5 V1 T+ `; l" J: e
其实家长在”忽悠“孩子的时候,就已经给自己定位成了一个”骗子“,只不过是把孩子”骗’成了一个更加优秀的人而已。
O2 |1 M, a- ?8 |& ]! I7 I
; n' h) g+ G# J文章来源与网络:看孩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