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米
- 6750
- 经验值
- 5526
- 在线时间
- 576小时
- 宝宝生日
- 2011-07-11
- 注册时间
- 2011-12-8
- 帖子
- 980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6102
- 精华
- 0
- UID
- 6821227
   
- 宝宝生日
- 2011-07-11
- 帖子
- 980
|
本帖最后由 shirley517 于 2012-2-21 10:32 编辑 * B& X, C' x* z) ?$ |" _
! D5 s; b2 u& B! W" c" ^( r+ @4 b呵呵,我的宝还还刚出生,早有过来人就给我传授上学的经验了,弄得我好紧张,不过教育是要从娃娃抓起,应该多学习学习。
3 j4 I* A# E \- `. G* p她给我的北京市2011年幼升小择校圣经,不知道又没有人发过没有,我觉得挺实用
$ D) c7 e) ^ ^: C- v+ t% A,- k% [6 w4 a5 O3 f
发给大家,不管用到不用到,常备一下。 J" U% A. J. E1 X1 }
' n! E* D; p' B
北京市2010年幼升小择校、小升初升学圣经(1)闻风著 各位朋友:
) [5 E' n) w; k
+ G' ~6 d8 J# D$ G刚从妈妈的好朋友处得到一篇好文章,在作者:闻风老师的同意下,转载其作品给各位一起分享。9 p0 U- E6 `* @) y# B/ {9 @5 z
5 |. J g8 I0 s4 L独家倾情钜献:北京市2010年幼升小择校、小升初升学圣经——上篇:最重要问题与学校选择!! V s% C5 ] Q; z
4 w; i* L; @7 f( E
前言——% d( t2 p5 A$ h! {: f
& A! G+ k0 N% r1 z( b 2009年元月我推出“2009年幼升小择校圣经”一文后,受到很多家长、媒体的关注。2010年幼升小、小升初即将展开。在数据测算、充分研究、实操总结、大量案例分析后我决定推出“2010年幼升小、小升初升学(择校)圣经”一文,本文在文章结构、体例、叙述、分析等方面与2009年的版本均有本质的不同:资料更加翔实、数据更加丰富、实例更加充分、分析更加理性、操作更加实用。本文共分上、中、下三篇,鉴于北京市目前升学政策的强烈关联性,在这三篇中将把幼升小、小升初问题联署分层、分级共同讨论,以使文章更具独到性、实用性、全面性、参考性。中篇为:2010年幼升小、小升初升学(择校)圣经——中篇:学区房最敏感问题与实操总攻略;下篇为:2010年幼升小、小升初升学(择校)圣经——下篇:最疑难问题分析、解答与建议。由于时间有限、占有资料的局限性、分析角度的差异,本文在各方面一定有很多不足甚至错误的地方,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以使更多的人受益、受用。. O; \& f+ |2 h1 [
7 [0 A7 @+ q8 Q5 `! S9 e9 Y$ c8 l
幼升小、小升初最重要问题解读、分析与对策" a/ D- }0 g5 K/ T8 Y; X* f
1 v+ g6 {) p: L. I6 d
提示:以下是幼升小、小升初最重要的问题,是透彻了解幼升小、小升初,顺利择校、升学的一把钥匙,有助于家长对择校、升学问题作出理性、科学的判断。
8 U- o- E6 }+ Z0 ]& c" _- l% \% |- Z0 `' ]1 {
一、幼升小- S9 K0 h7 {7 A& S
. ]5 _" r* m% T J8 m' G6 a
幼升小是幼儿园或学龄前儿童升小学的简称。幼升小在几年前原本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教育的改革,特别是小升初升学方式的多元化、学籍制度管理的强化,幼升小已在小升初、初升高中变得最为重要。原因是,小升初、初升高,中学的好坏可以有一个最重要客观标准衡量——分数,中考、高考成绩好的中学可以一目了然,家长、学生选择指向性具体而明确,而幼升小家长看不到小升初统考、看不到分数,对小学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原来的认识上或口碑相传上,选择时小学选取的数量具有超大海量性,选择权大,迷茫性也就大。最为关键的是,幼升小不过是未来进入教育水平好的、较好的区县好中学的跳板,家长、学生的真实目的是紧紧瞄准高考的,因此幼升小既要看小学,更多的是还要看可能进入的初中、高中学校,这样就使得幼升小择校、升学变得迷乱而复杂了。根据目前北京的教育状况和各阶段升学的游戏规则,幼升小择校、升学设计的合理,可以肯定地说,能够为孩子获得更多、更大的机会,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幼升小又绝对不意味着只选择“重点”小学,若应对合理,很多情况下可能还恰恰相反,这需要区县、学校、课外辅导、特长开发、操作技巧等的选择与组合。
9 E; S; v' h/ n9 n( v, i6 f2 Z/ p# ?
二、学籍
4 E7 Q% C0 }5 e; o1 F- E$ c& d& M' G& @1 I) o
学籍对于幼升小的家长是第一位的概念,不真正了解学籍就不可能完整、清晰地了解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的全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5 G; m6 R: A8 ^+ Z0 a( e0 L- v
+ V# m* v3 R2 v: r K+ h) E按照北京市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的规定,新生办理入学手续后,即取得学籍。学校应在开学后一个月内编制新生学籍卡片和学生名册,并将学生名册报区、县教育局备案。学籍与学生的入学、考勤、转学、借读、休学、复学、退学、开除(注:初中、小学学生不适用开除)和毕业紧密挂钩,是学生管理的最重要依据。
* m0 J/ [4 @+ [. Q
6 P8 P J! Y3 s; t3 k/ ^6 w$ k学籍有三个最重要特点:
: a' g4 y+ T( G" L4 W2 ~8 E: p
* i2 j, x) `1 B t( t1.学籍具有严格区域性和独立性。北京市加上燕山区共有19个区县,取得任何一个区县的学籍就执行这个区县的入学、升学、教学、考试、评比等规定与其它区县毫无关系。& t1 v2 _! s: [! j
4 ^) d2 o* Z, ?7 S0 f% v2.学籍具有无与伦比的排他性。一旦取得某个区县的学籍,就上学、升学本身而言,学籍具有超越户籍、实际居住地的第一位优先性。即:在升学的时候,特别是小升初的时候,首先看学生的学籍,排在首位,效力最高,户籍次之,实际居住地排在最后。通俗说就是,不管升学的学生是不是有某区县的户籍、实际的房产,只要他(她)有这个区县的学籍,这个学生就当然获得这个区县的一切相应的升学机会,而没有这个区县学籍仅有户籍或实际房产的学生,在升学的机会、所受的待遇等方面要排在有学籍学生的后面,具有了实际的“不平等性”。5 I3 l3 H/ Q# h, C0 c* x& m
% F4 X3 u! a# s5 u; B( F5 F
3.学籍具有取得的自由性和改变的艰难性。这一点在幼升小时至为关键。目前,幼升小时学生是可以在19个区县任意自由择校的,可以通过社会关系、考试、测试、交择校费、共建、划片等多种方式自由取得某区县的学籍,不受户口所在地、实际居住地的任何影响。学籍一旦取得,如果想改变学籍的归属区县要通过:社会关系+转学+双方区县教委的认证+接转学校的认可+考试+交类似于择校费的费用等才能获得,以上条件必须同时具有或多数项具有才可以使学籍得以改变,耗神耗力,具有很大艰难性。' W! P1 C7 M' V% Q* G
" `! U: e4 O+ B" w* Q, W
从学籍以上三个最重要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由于东城、西城、海淀在全市的教育水平领先于其他各个区县,这三个区的学籍对于期望值高的家长、想接受更好水准教育的学生而言就很受关注了。从这三个特点我们也不难发现,跨行政区县——也可以说跨学籍来小升初是极其困难的。学籍制度是为了适应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要求,实现就近、免试入学的保障,既给了家长、学生最大的自由裁量、选择权又做了严格的限制性规定,这种自由与选择对于绝大多数家长而言只能在幼升小时行使,可能也是行使最方便、最自由、最低成本的时刻。; D; {5 |5 Q5 {9 h4 m. ~3 B
( k) H' }0 u6 n. {3 s4 q
请幼升小的家长在学籍的选择上要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孩子的个性特点、接送距离的远近、实际成本的支出、未来中学的定位等方面作出理性的判断,不应该仅对东城、西城、海淀趋之若鹜,城八区中崇文、宣武、朝阳等区在某些个性化方面也是有很多优势的。建议家长根据学籍、户籍、实际居住地(注:本市户籍需要有房产证,外地户籍没有严格限制,将在“实际居住地”条目中做详细说明。)三个方面的规定做好交叉组合,也是可以达到特别好的升学效果的。篇幅所限,这里不再做进一步说明,在第三篇——下篇中会有实例操作分析。
" a( t3 t U& E( L$ M3 Q' E& p, h/ Q6 A, m- G- T3 \' l& S; e
, c7 r: Q7 Y# o& X6 _ L' Z- D* A; h! u9 X; k; S+ T4 \& d* `4 s
三、实际居住地:
2 {6 h' _" F; ], ^" n" B实际居住地了解得很清楚,小升初时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 c0 N7 g# v6 k根据法律的规定,实际居住地是指,连续在某处居住满一年。对有本市户口的学生家长,如果没有目标区县的学籍也没有这个区县的户籍,而又想在这个区县小升初,那么根据规定最稳妥的是,学生的父或母拥有这个区县房产证的房产,对居住时间没有任何限制;对于没有本市户口也没有这个区县的学籍,却有这个区县房产证房产的,最稳妥的是这个房产最好已经取得一年以上的房产证;对于没有本市户口也没有这个区县的学籍,更没有这个区县房产证的房产,而是租房居住的家长,最稳妥的是这处租住的房子已连续租满一年(住不住没关系);对于有本市户口、没有这个区县学籍、没有这个区县户籍、也没有该区县产权房只是租房居住的家长,小升初不能凭借“实际居住地”的条件让自己的孩子到这个区县来升学
# z& m% J1 B: g" x; }7 X9 c2 v, i/ C2 P" J
" n% O- @( s2 V- U' C: J( w四、小升初:0 o+ b- r6 C5 f' E
小升初,目前不仅在北京,在全国范围都成为一个“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升学方式多样而错综复杂,家长、学生都被深深地“套牢”。小升初,是小学升初中的简称,然而这个问题却相当不简单,牵涉到学习、人为、社会、制度、暗箱、规则等太多的问题,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浓缩热点、焦点和难点。在这里我仅从升学方式进行全面、概括的分析,2010年小升初的家长或许会找到很多机会,幼升小的家长一旦完成孩子的入学,着手准备也会有的放矢,具有非同一般的参考价值。3 m" y7 o- x3 u3 j( Q0 z
0 k0 s$ u1 N) L/ c T
1.密选:这种方式是在小升初中家长从来没有提到的,根据我的调查和了解,我第一次予以公布。大家都知道北京市的小升初升学方式中有“推优——也叫小派位”、有“大派位”(注:关于大派位、小派位我在下面会有专门的条目)。在这两种方式背后有一种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密选”。9 L$ H- b/ t' e
/ J' [( Z f- H v" m1 g8 _3 Y
小派位密选:大家都知道根据北京市教委的规定,每个区县对小学都有自己的“统测”,最重要的统测在四、五、六年级或五、六年级。这个对学生、学校是要排队的,只是不公开而已,只有少数核心人知道。既然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各个区的各个中学也是不知道的。但各个区的中学,特别是重点中学是非常想知道这个分数排名的,不说你也应该知道,他们想知道谁的学习最好。怎么办呢?教委是严格保密的,这点做得很好,应该肯定和赞赏。于是“密选”就产生了。
( W4 \8 i6 X3 v6 {7 r/ N, s% v1 t
我先拿西城区做个假设:大家都了解,在西城区要参加小派位一个重要条件是两年的统测成绩必须达到540分以上,甲学校是这个区最顶尖的中学之一,到小派位的时候,肯定会有特别多的符合540分的学生报这个学校,事实也证明最顶尖的中学报名的学生比录取人数多出很多,甚至几倍。小派位的规则是抽签,也就是凡是符合540分报考甲学校的学生都有被抽中的可能,当然落选的机率也相当大,毕竟符合条的学生太多了。
- r4 N/ {8 ~: M' M" m
4 z: e; v$ _: ~) |到这里,问题就来了:既然这所最顶尖的中学既可能抽到540分的也可能抽到550、560、570、580、590的,万一抽到低分的学生多就会影响生源的质量,能不能只“抽到”高分而少要些低分的学生呢?显然,电脑抽签时是绝对办不到的!
5 G3 {; j; j3 x' c2 e* g. F: P- s9 w% Z4 L2 T$ [9 _1 F
于是,甲中学和其他顶尖的中学就开始在抽签前行动了:派人到某些小学了解每个班哪些学生统测分数最高(比如:前3或前5名)、哪些学生在全校最高(比如:前10或20名),当然这些分数都远高于540分。$ p( d! C6 a) c) \3 f
; J4 E4 V: Q9 ^; @) m0 q
还有一种情况,密选不一定在两次或三次统测完成才开始,有的学生很突出,一次的统测就遥遥领先的话也会被这个区的顶尖中学高度关注。当然,密选在统测完成后、小派位开始前是最频繁的。: J- [( ~$ C5 N0 H4 J
! G' R: w" ~ h8 D9 p7 w当这所最顶尖的甲中学选中分数最高的若干学生后会做三件事:
: ^$ h1 O# m8 g第一,征求学生意见是否愿来甲中学;: g5 i0 P8 f) K. Y- p7 c _' k
第二,如果愿意来,在小派位的时候就要求这个学生所有的志愿只填甲中学的名字,争取被电脑“推优”;" q6 Q$ t& ~0 d/ v4 j B2 F" G
6 [6 [2 c n, d! A) W, e. {
第三,如果电脑推优没推上,甲中学就会使用“共建”和招生机动名额予以直接录取。有意思的是,有的学生并没有看上这所甲中学,坚持使用别的办法想升到更满意的中学,最后的结果却是进入了比甲中学差很多的中学。所以,密选的时候一旦被选上需要家长、学生谨慎斟酌。就这样,很多顶尖的中学总能获得最好的生源。所以在这里建议,在学校也要争取学习好些再好些,就多一次十拿九稳的机会。+ [) ^" f0 J5 v5 O3 m0 D; c3 ^
9 w3 Q5 T+ C0 F) m; U8 p密选建议:
& a+ ]/ y/ k. ~A.密选制不仅在最顶尖的中学有,在区重点级别的中学也有,幼升小择校的时候可以尽可能选择教育质量好、数量多的中学所在的学区;
. z: {, X: k( w
& L. y( }% \% Q0 e8 aB.区重点级别的中学一般只能在本片区小学密选,目标定位区重点的学生特别容易中选,分数比最牛的市重点级别的中学会低不少;
/ q B% \4 A% b; O9 g, I. N* j7 P$ u' P
C.校风、学风、生源质量较好的小学(不一定就是外地学生少的小学)更受市重点、区重点中学关照。2 o R/ G6 T. g- V
3 [9 {2 i4 j8 m/ B& _大派位密选:与小派位密选的方式、操作完全相同,所以在学校学习好也是硬道理。没有被其他升学方式录取的学生,只要你的学习成绩不很差,区重点级别的中学密选的时候,被选上的机会很大的,而不必再像浮萍一样在大派位的时候听天由命了。, y) r0 Q% b e1 M( M
% [6 Z+ b& H, @; Y4 p+ f9 T. i2.自选:
; _+ u& Y* _6 h, S; A这个方式也是没有任何家长透露过的。我到过很多中学,很多老师抱怨招不到好的学生,也就是说学校对“好学生”的情况不了解,也不可能在人力如此有限、时间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要求学校去了解更多学生除学习以外的情况。那么怎么让学校更多了解到学生的情况?综合一些重点中学招生老师、专业老师的意见作如下建议:
) ]! E I- v1 h" J( W
4 G" ]" h$ R4 g2 ]A:不要仅在毕业年级,也就是6年级再向目标中学作自我推荐。重点中学小升初招生方式的回旋余地是很大的,如果一个学生自认为学习比较好或获得了某些荣誉或有某些特长,应该从4年级开始多瞄准几所目标中学,经常与“对口”的老师保持联系,比如,你学习很好,取得了学科竞赛的优胜要与这几所目标中学的教导主任或教学主任建立联系;比如,你科技有特长,要与目标中学的科技辅导老师联系;再比如,你有文艺特长要和目标中学负责这方面的老师建立联系;又比如,你获得所在小学的各种荣誉和职务要加强和目标中学思想品德老师的联系等等,这样就可以不断强化老师对学生名字的人知,老师对学生的成长、进步、优势就会持续性了解,小升初进入目标学校的机会相当大。* U1 W& U/ T3 O1 O7 c
1 {9 r2 v# c* q8 {
一位重点中学招生的老师告诉我,6年级我们收到的学生简历很多,有的家长写得还很多,老师在那么短的时间根本看不过来,只有书面的材料,没有感性的认识,做出录取的选择是很困难的。而有感性认识时会被首先关注和录取的。
e" J( }( {* D. g* m: u
6 J$ {5 e. G2 a' j9 y* XB.经常参加所在区教委组织的各种活动,争取斩露头脚,“富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生我们都爱要”;$ X. ?9 w8 c) o% W( o* V
C.与上述所说的类似中学“对口”的本小学老师保持良好关系,争取获得向目标中学的引荐,被录取的机会特别大。这不是走后门,而是自己的优势特点被小学老师认可,愿意为你作铺路石。这也是学生“情商”的表现。“如果让老师喜欢你,不上好学校都难”——西城区一所市重点小学老师对我说。4 s' R+ ]! D6 S& L
1 v; a8 e# X" s( @
这里要说一件事,有一位家长告诉我,她的孩子在一所不错的小学读书,是大队长、班长、学习也很好还有文艺特长,她坚信“酒香不怕巷子深”,没有为孩子做更多的升学准备,推优落选后,没有任何一所区重点以上级别的学校接收,只能参加大派位,到了一所比较差的中学,孩子自尊心很受打击,这位母亲也常常以泪洗面,痛悔对不起孩子!我要说明的是,优秀的孩子很多,机会是创造的,不要过多沿袭传统的观念。
9 m1 O: d. s9 `' g- n% G: t
& P) G+ _9 E L/ O! v3.推优:$ ~" ^" H# h. ~0 z* L" r0 i) r
也就是小派位。是指为符合一定条件的小学生能够升入优质中学而采取的一种类似于选拔的升学制度,符合要求后和统测分数高低无关,所有填报志愿的学生均由计算机抽签完成。
- g! k7 D. p9 }, d! T. V/ S+ V
! h: i5 G+ }; K% H3 H目前北京市公开明确具有推优制度的区是:' Y4 J6 A1 C% v! r
东城区,基本要求是连续三年三好生,参考5年级统测成绩,规定推优的比例是15%,任何一所小学都是15%,2009年这个区推优成功率为80%,真正的推优的比例是12%;( S3 L+ j O7 }: q" p- S3 k
西城区,基本要求是三好生,连续获评次数越多越有优势、5、6年级统测成绩不低于540分,规定的比例是30%,每所学校都是30%,2009年推优成功率76.5%,真正的推优比利是23%左右;7 _3 q7 \) a d, \, Z) j& T
海淀区,基本要求有40多项,每项打分,满分是100分,其中获得“干部”资格的学生占的分数最多,学习成绩占9分,规定的推优比例是普通小学11%、“重点”小学15%,总的比例是13%。2009年推优成功率66%,实际推优比例约为8.58%;" m4 C0 I$ ~# _6 M' z! A# Q
- O) V" M* j# K" ] \0 w' j/ w D7 T崇文区,基本条件是5、6年级统测成绩大排名,前100名进入汇文中学,其他学校依据统测分数段一次录取,总比例超过20%,每个学校没有比例限制,完全看统测分数;
' o O4 V& u7 k; g1 e朝阳区,基本条件没有公开,人为掌握程度,全区只有不到100个名额,1%的比例都不到,真正优秀的中学很多不在推优范围,推优在这个区实际没有任何意义。
! u6 t0 A3 `+ Q4.共建:/ ~. Y/ v7 p) C+ U+ Q
某些具有实力和背景的大单位和一些优质小学、中学签有共建协议,学校每年都会给这些单位的直系子女一些升学指标,共建单位要向学校交数目不等的钱,这些钱有的由这个单位出,有的由学生家长出,统一由单位把钱给教委,教委留一部分,返给学校一部分。教育部门每年都会出一个单位共建班的名单,写明各个区招收共建生的几所学校。
% M! V" K* K e* k$ q共建只是学校给一个考试的机会,是否能上还要看孩子自己的能力。绝大多数重点学校,在共建问题上能做足文章,既获得共建费用又可以使招生录取名额变得机动灵活,许多看似根本不可能录取的学生主要就是通过共建的空间完成的。共建享有一项“特权”:不受行政区域、学籍、学生实际居住地、户籍的任何影响。因此,社会呼吁限制共建的呼声很高,但目前并没有彻底解决的迹象。
2 W9 J8 ]4 q! M/ m+ B4 P7 a
% K$ @6 r8 w5 P3 ~0 Y4 Z8 k, w5 f0 E) {5.大派位:
1 k% x% G- |' B7 X也就是划片入学完全由电脑抽签完成,从形式上看是一种最公平合理的升学方式。但由于教育质量区域性的巨大差异、学校教育的不均衡性、师资的差异性、高考制度的强力选拔性等因素影响,大派位只有两三年被较严格执行,后来被不下10种的入学方式所打压,目前在东城、西城、海淀等教育强区以大派位方式入学的学生比例大约分别44%、33%、40%。! n- `+ m- ^8 b
' ] |$ n' a3 }1 l4 C如今,大派位比例的高低,已被很多人作为衡量一所小学教育质量高低、生源质量好坏、家长对教育重视与否、中学愿意录取与否的标准。一所小学最终参加大派位学生的比例越低越受家长重视,因此也左右着家长的选择。以大派位方式升学的学生,即便被本片重点中学录取绝大部分是不能与通过推优、共建、“点招”、特长、子弟等方式录取的学生混合编班就读的,部分学校甚至在师资上也给予不同的待遇。5 S" b: R/ b" a
7 D2 r W% `1 @1 a6 A, h6 ]大派位,正有逐渐演变成弱势家庭、弱势群体、“问题”学生、信息孤岛者升学方式的趋势。2 K, Z0 e3 g8 `0 [! L* j1 x
6.“点招”:
7 k* }8 m8 D( `$ g这是一种不公开、不透明却很有效的小升初招生方式。在很多区县,特别是在教育强区的东城、西城、海淀区存在得尤为明显。简单说,就是许多重点中学通过自己办培训班或与某个机构联合办培训班或授权某个机构办培训班或虽不办培训班但定期考试等的形式选拔学生的一种独立而“违规”的制度。说它独立,是因为它不受任何别的招生方式的影响独立运作且卓有成效;说它违规,很明显这与目前的教育系列的法律、法规有明显的抵触。小升初所谓的乱象、家长的、学生的苦不堪言主要来自这里,但因为它升学的有效性、相应中学的优质性使这种升学方式变得让许多家长又恨又爱,骂在嘴上,动在学上!由于目前小学取消了升学考试,教育又不均衡,重点中学怕招不到好学生,学生又怕上不了好中学,“点招”就自然合理的诞生了。3 T# R4 D9 J5 W( L9 m
& A+ s! I0 j" q; K E
我测算了2009年教育三强区东城、西城、海淀它们各自的“点招”名额,占各区升学学生总数的比例惊人的相似:22%到24%左右。关于这一点我将在“下篇”:最疑难问题解答中予以详细分析,来发现、寻找这三个区的最佳机会。
. t8 i3 ~; H$ a4 J+ S; O0 E
3 Q: d0 X; Z+ n) N9 b: Q& ]. w; q: T在点招中,数学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英语,授课、考试的难度很大或相当大,是真正的选拔性的,完全超越了基础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既然是选拔性的,即意味着多数人的淘汰,越知名的中学淘汰率越高。“点招”不仅需要家长、学生体力、时间的付出,更需要家庭金钱的付出,如果从小学一年就开始“点招”的学习,我计算了一下,上所谓顶尖的综合培训,花费超过10万人民币是很平常的。为了避免淘汰当分母,在“点招”中就产生了“占坑”。
# U' L7 e3 s2 o! L2 n2 s# b. V
: Y7 i( t+ U. j0 H7.“占坑”:3 b. D$ G# K" C) I, W8 }
就是确定目标中学后,报名参加目标学的培训或与目标学校有关的培训,沾上一个位置,等待参加最终的录取考试。占坑分为:金坑、银坑、土坑和粪坑。
9 m! U& _8 V! o; a0 J9 i& K9 H' T# O7 g2 _3 i
“金坑”是指与最顶尖的中学录取关联性最大的培训班,而且这种培训班又确实与这所中学有最紧密的联系,不上这个培训班就不可能通过“点招”被录取。
" N' d5 _) c- r* z5 B4 ~2 ^, T& m) ~
“银坑”学校的知名度、录取力度次之。' ~4 K- P$ _2 F6 i9 G$ @+ d) a
“土坑”指的是在重点校里最一般的,即便上了这所中学,未来进入好的高中、考上好的大学并没有多大的把握,占这种坑的人数比较少。# J3 T4 N7 o/ Z6 {# M
; t- _& J0 M3 W; j“粪坑”基本就是说与升学、录取没有什么关系,可对方又不明说,但又让你交钱培训,属于误人子弟,信息不对称的家长容易上当,也是最让人憎恨的坑儿,说白了就是陷阱,需要提防。
/ M0 l$ r2 ]1 I* e) A. a4 r! a! N. n& ~: L" K
小升初的家长谈论的主要是金坑和银坑。我在网上看到,说北京目前有10家最值占的“金坑”,我以及我委托的热心教育的人士做了全面了解、调查,事实并非如此,有的已经名存实亡、有的也只是奄奄一息已经没有多大价值,这部分内容将在我的第三篇中做一个详细说明,部分内容还有待核实。/ m8 h. p0 [6 G* C. k% _
0 F% ~7 Z3 O5 C0 d+ `3 W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获得更多的升学机会,要让孩子同时占好几个坑,有时是金坑与银坑相组合,一旦某个坑没站住,就让下一个坑接上,如此反复,博取被重点中学录取的机率。很多小学生时间、精力有限只选择所占的诸多“坑”中的一、两个去培训,其他的只参加考试,这也是很普遍的。这就产生了一个大问题,大量的学生占了太多的坑,很多情况下一个学生被好几所中学同时录取,但只能选择一所就读,其他录取的学校的名额就浪费了,又挤占了别的学生升入这些中学的机会,这种假象又进一步加大了很多培训班占坑难、竞争压力大、学生、家长心理紧张的现象。
+ W! m9 I& n9 | {3 i1 o. v$ b! ]7 b/ X( A, j+ \( p
因此合理而不盲目占坑对大多数学生都是有利的。在后面的答疑中将专门解析占坑细则。+ M# I3 C$ A7 X
Z" R4 d- D6 g& I8 _/ Q8.特长:主要指在科技、文艺、体育三个方面表现突出、在升学前一年内取得相应比赛、竞赛名次获得证书,经过各区县教委特长生资格认证,参加测试合格,从而被重点或传统对应项目中学录取。根据北京市的规定,各种考级证书不再作为特长认证的任何依据,只有比赛、竞赛取得相应的名次才有资格获得认证。作为一种小升初升学的方式,科技特长生在教育三强区录取的比例、人数都是最多的,其次是文艺各项目、录取比例最少的是体育。我计算了2009年东城、西城、海淀特长生总的录取比例,东城区约10%,西城区11.48%,
% J3 N/ d: o. P4 D6 R* T海淀区最高为13.68%。
o, K5 u2 q& U; `* W# K9 k( ], A0 `% I; R
特长小升初升学建议:经向多位特长招生老师打探,他们提出如下建议,以提高录取率。
% N# ?+ T6 ^# C3 ~+ r9 M: P* ~5 I3 n3 z: w
A.多确定本区几所目标学校。锁定目标学校后,请一定找出这几所目标学校重叠项目最多的特长,最终锁定两所,因为一般每个学生只能报两所中学参加特长测试。重叠项目多,特长培养就可以有针对性,即学一项特长即可涉及到至少两所以上的重点中学,增加录取的机会;4 v+ B: z( K- ~2 {
" b( z+ k( D: G
B.文艺、科技特长小学入学后开展越早越好,以便积累到5~6年级间产生与众不同的成果获得较好的名次;体育特长,如不是为了锻炼身体,仅为升学考虑,应在小学三年级后开展,超过四年级再开展体育特长培训就很难在5~6年级期间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了;4 x/ I( v( l7 }$ i
# }2 N. u% F9 O) w& H2 BC.确定特长,取得进步、获得名次后要多与目标中学相应的负责老师保持联系,特长生的录取不仅仅在6年级最后的测试时刻,很多会提前测试、优先录取,如果到最后由于时间紧张、学生骤增即便有不错的特长成绩,可能都无法获得测试、面试的机会;% l$ u% v+ u8 U2 D+ H+ w
# Z% n% ?- {. C2 y7 h0 R h
D.就自身的特长项目适当关注其他教育强区的对应目标重点中学,一旦未被本区重点中学录取,其他区的特长招生时间错开了,你的特长成绩若被那所学校认可,对方愿意接收你,完全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以“共建”的方式录取你,这就看你的特长“长”到何种程度了,总之,也要用实力说话。/ g* X% [: m4 z9 S9 ]& _
! l% S, f) z! b. ]9.子弟:一般是说教师的直系第二代或第三代在小升初的时候可以不经过其他任何方式,由所属小学上报升学名单到各区县教委备案并获得批准就可以直接完成小升初到对应的中学升学。比如,海淀区各大学的附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教师子弟直接升入西城区最好的中学之一三帆中学(师大二附中初中部)等。
; X# R" h. K+ w* ?' h) h& {! y- w( G- t& V
10.双拥:在部队工作的现役军人的子弟,可以不经过其他升学方式而直接升入对应的中学。8 Q0 O2 V& l: a" d X6 l
P- r) C% V9 U4 h' t5 u11.寄宿:拥有寄宿资格的中学,在小升初的时候可以独立招生,一般都可以全市招生,在初中阶段好的寄宿学校并不多。不建议初中阶段寄宿,这个时期的小孩受这个时期生理发育因素的影响情绪不很稳定、具有一定叛逆倾向,更需要家长、学校的共同配合、教育、引导。
" d' f6 r5 B3 I% {6 ~
# u! r" A& c* H9 w2 b. O, r12.直升:指的是9年制教育的学校,小学毕业后都可以直接升入本校的初中部,避免了小升初时学生、家长诸多的苦恼,但遗憾的是目前多数北京市直升的学校,很多学生在中考、高考中的表现平平,这些学校在中学阶段一般都在二流中下徘徊,这个现象值得关注。对幼升小择校的家长而言需要谨慎考虑。# }; g6 f8 H: m* ?
5 J3 s/ g; f: w. W
13.定向:某些中学由于传统的、历史的或其他的原因与一些小学有着升学上的牢固关系,它们每年都定点接收这些小学的学生,接收量一般都比较大。定点接收中,学生学习的好坏、学校的推荐都很关键。教育强区的重点小学很大一部分都有“定向”接收的中学,这使得重点小学毕业的学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因此大部分重点小学的学生最终参加大派位的很少也就不足为奇。比如,实验二小与实验中学、北京小学与北京8中、黄城根小学与北京四中、史家小学与北京2中等。定向与共建很相似,但本质是不同的。
, P0 |* e: t0 O2 Z1 i! p7 b
5 _& ^; i3 E7 f5 ?6 S4 W$ ?( N4 K14.“条子”:也就是后门生,在小升初升学中某些具有特殊社会关系和背景的家长总能行使一些“规则”,让自己的孩子获得满意的升学机会。很多家长之所以大声疾呼恢复统考,想让孩子获得比较公平的机会也是重要因素。现在,不仅在北京就是在全国范围,优势教育资源逐渐向强势背景家庭倾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例提高的比较快。某种意义上讲,小升初的结果实际上已成为各个家庭最终对决的产物。
% K) e H+ ^; _: E j V" e
* n3 p( R/ _- X0 B( d15.私立:在基础教育阶段,北京市的私立教育整体水准与公立学校的差距十分巨大,私立学校生源质量也无法与公立学校相比。小升初家长如果想以私立方式升学必须做谨慎选择。
8 @7 i( k6 r4 Y5 D! O3 v# q
) n* Y" e1 Q9 U- n( p) \16. 随班就读:这是我国一种保障残疾儿童在普通中小学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一种制度。因为涉及的范围极小就不再作详细说明,不过作为小升初的一种升学方式是不应该被遗忘的。$ _! ?9 f8 }- k8 u) u8 i& Q
. Y# e. y& J, u' O1 y5 i4 c4 d5 P5 N9 C# E
|
|